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豪侠精神

2019-10-16 13:21李晓庆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勇敢自由

李晓庆

摘要:从贾希利叶时期游牧的贝都因人开始,“豪侠”精神就融入阿拉伯人的骨血之中,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阿拉伯人的思想与行为。“豪侠”精神是阿拉伯人一直以来崇尚的,它具体体现在:对外敌勇敢地战斗、对自己的部落好义、个人对自由的崇尚等等。本文主要就“豪侠”精神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豪侠;勇敢;慷慨;自由

一、“豪侠”精神的含义

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空气干燥。在这种贫瘠而又吝啬的自然环境里,植物由于缺少水分不能茂盛地生长,精耕细作几乎是天方夜谭。阿拉伯贝都因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选择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作为他们应对环境挑战的生存方式,游牧生活也使得他们天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因此他们很难接受法律或制度的约束,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利,也不服从领袖。游牧生活影响着阿拉伯贝都因人的价值观,其中最典型的影响就是他们对豪侠精神的崇拜。

“‘豪侠是游牧人认为的道德的最高典型”,“豪侠”一词阿拉伯语为o;3yjI(姆鲁埃),总的来说,就是勇敢、慷慨好义等意思。“勇敢”即“为宗族争锋对垒之时,敢于冲锋陷阵,不惜牺牲性命以赴之”,而“慷慨好义”就是指对自己的族人“宰牲待客,济困扶危,不惜倾家荡产”。游牧的生活方式催生出贝都因人对外舍身陷阵、誓死对抗与对内慷慨牺牲、廉洁不取的“豪侠”精神,这种精神浸入阿拉伯人的骨血,为他们的精神品质烙上鲜明的印记。

本文主要探讨阿拉伯人在游牧文化影响下以好战勇敢、慷慨牺牲、热爱自由为代表的豪侠精神。

二、“豪侠”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好战与勇敢

贾希利叶时期,由于沙漠中环境的恶劣与自然资源的匮乏,游牧的各部族通常为争夺牧场、水源、牲畜等资源而发生战争,这就是阿拉伯人的“日子”。“阿拉伯民族是神经质的民族,常常为了一点细小的事故而暴跳如雷,不可遏止。遇到个人的人格或部落的荣誉被损害时,立刻拔剑而起,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战争甚至己成为他们平常的习惯和日常的生活了”。生活资料的匮乏使得游牧的阿拉伯居民常年处于半饥荒的状态,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去抢夺与争斗,好战的心理也因此成为他们一贯的意识形态。他们反抗自己的兄弟,又和自己的兄弟反抗他们的堂兄弟,又和自己的兄弟及堂兄弟反抗这个社会。

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好斗、好战、好侵袭劫掠的性格,他们为了一件小事就会大动干戈。倭马亚王朝诗人顾托密曾作诗形象地说明这种生活的原则和特性:“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为了获取有限的生存资源,游牧的阿拉伯人不得不以劫掠、战斗的方式在沙漠中求生存,“他们始终不是攻击者就是被攻击者,总是二者必居其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沙漠生活中对男子豪侠气概的倡导与推崇,使得劫掠与好战变成游牧文化中的一种风俗。强悍的部族任意袭击、掠夺,战争部族的斗士们恣意展现他们的豪侠精神与英雄主义。

部落的勇士在战场上耀武扬威,进行一个接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战斗,他们依靠剑矛获取尊荣,缴获无数战利品,度过充满荣耀和英雄功绩的一生。游牧人勇敢尚武,身上随时配备着武器,走路时左顾右盼以防不测。“雄心、利剑和弯弓,三者伴我足矣”,贾希利叶时期著名流浪诗人尚法拉写道。阿拉伯文学作品中记录有许多赞扬这些英勇作战的场面的诗歌、散文。《昂泰拉悬诗》中描写自己驰骋沙场、骁勇善战:“我久经沙场的战马遍体鳞伤,我却仍旧人不离鞍,骑在马上”、“我就急忙上前替他刺一枪,让那个强大的顽敌瞬时亡,我一枪刺穿了他的身体和衣裳”。大艾阿沙也曾作诗歌颂同胞在战争中英勇、顽强的表现:“我们的骑士个个勇敢善战,批坚持锐好似出鞘的宝剑。和平的日子他们温和慈祥,战斗中却像精灵举起刀剑”。可见,沙漠生活中的危险与挑战,使得游牧人以骁勇善战而深感自豪。

(二)慷慨与牺牲

“豪侠”精神在游牧的贝都因人身上的体现,于敌人面前是勇敢善战,而在对待本部落的人或是朋友时,就是慷慨待客、崇尚牺牲了。游牧生活里生存物资的不稳定性使得贝都因人要么通过进攻其余部族掠夺资源,要么就求助于本部落。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在沙漠中与能够与之结盟的人形成互助的关系”,并以此在危机四伏的茫茫荒原中获得良好声誉,得到别人同样的真诚对待。赞扬慷慨与牺牲,成为游牧生活中豪侠精神的另一体现。“因为好义,便常常嘉宾满座,饱餐痛饮”,他们会慷慨款待前来避难的人,为他们宰杀牲口、点燃篝火。尽管贝都因人只拥有极少的资源与财富,入不敷出、供求不能平衡,甚至不得不用贫瘠的沙漠里极少的产物到叙利亚、伊拉克、也门的文明生活区域换取他们所需的生活物资,但他们的慷慨举世罕见。

游牧部落的首领一般由部落成员协商推选出来,这些首领大都是在部落中具有相当威望的人,有丰富的组织才能和社会阅历,具有较高军事才能,善于指挥和应对在部落间经常发生的战争。除此之外,部落首领还必须具有相当高的道德水平:“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敢于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维护本部落的利益或荣誉,能与部落成员风雨同舟,并做到赏罚分明、分配公平、慷慨大方、助人为乐等”。这也体现了游牧生活对敢于牺牲的赞美以及对慷慨大方的崇尚。

贝都因人由于豪侠精神的驱使,会为保护亲人、朋友、邻居或避难者牺牲一切进行战斗。“贝都因人作为敌人是非常可怕的,但在他的友谊的规则范围内,他也是一个忠贞而大方的朋友”。悬诗诗人之一的塔拉法曾作诗道:“只要人们需要我,我必将挺身相助”。相反,不慷慨行义者则会遭到族人的唾弃。《祖海尔悬诗》的最后一部分写的是80岁的祖海尔人生经验的总结,他寫道:“谁行义而不沽名钓誉,会赢得更大的荣誉。谁悭吝而厚颜无耻,会被千夫所指。谁富有而不肯对乡亲施仁义,必将遭人谴责,被人唾弃”。可见慷慨行义的“豪侠”精神在游牧文化中的重要性。

(三)不羁与自由

沙漠里的游牧文化是自由不羁的,就像在沙漠里没有高耸的建筑阻挡流动的风沙,没有稠密的云朵遮挡炙热的烈日,没有权势可以阻止贝都因人对自由的热爱与享受。他们散居在阿拉伯半岛北部的沙漠环境里,住的是可以随时移动的帐篷,哪里有水草,他们就到哪里去放牧牛、羊和骆驼等牲畜,他们逐水草而居,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无拘无束,“贝都因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生命适应沙漠环境的最好的方式”。

俄莱里在总结阿拉伯人的特性时说道:“阿拉伯人反对任何方式的权利,部落的首領从被选为首领的那一天起,哪怕他们从前是亲密的朋友,在作战时也会遭到妒忌、怨恨与背叛。谁对阿拉伯人行善就会成为他仇恨的人,因为这些善举会使阿拉伯人感到(因欠别人人情)而要对人卑躬屈膝自己的地位也会下降,还不得不降低身份去报答别人的善举。”拉曼斯也说过:“阿拉伯人反抗所有限制自由的权利,哪怕是为他们好的,这就解释了阿拉伯历史上充斥着的一系列的犯罪及背信弃义的原因,欧洲人不知道这一点,导致他们现在犯下许多错误,造成了许多本可避免的牺牲。统治阿拉伯人的困难以及他们对权力的不服从,成为他们不能达到西方文明的障碍。阿拉伯人极度热爱自由,甚至如果对他们的自由稍加限制,他们就会像笼子里的野兽般疯狂地奋起反抗,直到恢复自由”。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不愿受任何一种权力的束缚,不为任何一种权威所屈服,也不受任何一种法律约束,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意识和孤高的特性。

阿拉伯人不服权力、热爱自由的豪侠性格,使得他们不会接受施舍,“阿拉伯人所能接受的是双向、对等的沟通,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否则会被对方视为侮辱和蔑视”。美国在“中东计划”中曾经想要资助500万美元为中东一万个小学图书馆提供阿拉伯语书籍,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这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是单方面的资助而非双向对等的交流。

三、结语

沙漠里的自然环境限制着阿拉伯人的生活,土地贫瘠、生活困难,游牧的贝都因人不得不依靠勇敢地劫掠与战斗获取生活资源及财富,于是便形成赞美牺牲、崇尚慷慨的风俗。他们在广袤的沙漠里自由放牧,所以痛恨任何限制他们自由的权势。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豪侠”精神由此而生。

先知默罕默德提倡有限度的自由和享乐,大大影响了阿拉伯人的道德观与世界观。默罕默德在扬弃蒙昧思想时遇到很大困难,经历漫长的传播与发展,如今的阿拉伯人己不再像从前一样崇尚暴力征服。但“豪侠”精神,作为阿拉伯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始终流淌在阿拉伯人的血液中,深刻而持续地影响着当今阿拉伯人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了解这一点,我们在与阿拉伯人交往时便能更好地做他们的朋友。在制定对阿拉伯国家的政策时,了解阿拉伯人的特性,也能帮助我们的政策更加顺利地推行。

参考文献:

[1][埃及]艾哈迈德·艾敏著纳忠译.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黎明时期)[M]商务印书馆,1982年.

[2]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3][黎巴嫩]汉纳·法胡里著郅博浩译阿拉伯文学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4]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简史[M]商务印书馆,1973年

[6][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M]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

[7]纳忠等著.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8]史月阿拉伯民间文学中的英雄传奇,选自严庭国主编《阿拉伯学研究(第一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9]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M]昆仑出版社,2001年.

[10]薛庆国著阿拉伯文学大花园[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11]仲跻昆著.阿拉伯文学通史[M]译林出版社,2010年

[12]周烈主编世界大国文化外交(阿拉伯国家卷)[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勇敢自由
当代国内学界“勇敢”美德研究进展及问题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