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芸
我是伴着一场淅沥的秋雨来到这里的,来到这个名叫“桃山”的小村庄。
从哈尔滨市出发一路向东,一段高速又一段公路,路两旁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绵延铺展至远处的山脚下;青黑的山、青黄的田都浸在濛濛的雨中,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这是一条美丽的路。你已见过她秋日的绚烂,便也可想到她春日的盎然、夏日的明丽、冬日白雪皑皑下一片皎洁……
这也是一条满载着希望的路。从2015年至今,4年来,团哈尔滨市委持续对口扶贫延寿县六团镇桃山村,一批批团干部前赴后继、往返奔忙于这段路途,他们带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带着鲜活的创意、丰富的资源去往桃山;他们脚踩泥土、扑下身子,用智慧与汗水一点一点改变着这个小村庄,给乡亲们带去致富的信心和期盼——这是一群可爱的人,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时光正好,且听我慢慢道来……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延寿县,多山,该县六团镇的桃山村便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村里的农业生产以旱田为主,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百姓增收乏力。
2015年9月,团干部郝东生作为由团哈尔滨市委选派的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职)甫一来到桃山村,就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村里的情况正是“三多三少”:泥土房多,砖房少;土路多,水泥路少;村民们种苞米的多,而种收益较高的水稻的少。该如何帮助乡亲们致富?这定是艰难一役。
与此同时,六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玉文也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这个从市里来的年轻干部能真正沉下心来干事吗?他能为村里脱贫带来出路吗?然而很快,孙玉文就对郝东生改变了看法。
之前的扶贫工作经验使郝东生明白,“消费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要想让桃山村真正富起来,就必须在当地发展支柱产业,才能带来持续收益。而要发展产业则一定不能单打独干,必须充分发动社会资源、发挥青年力量,众人抱薪才能彻底燃起这把创收之火,同舟共济才能真正驶动这艘致富巨轮。
于是,经过充分调研,郝东生和孙玉文商议,决定在村里发展养猪业。在团哈尔滨市委的帮助下,发动青联、青企协对口帮扶,筹措资金40万元在桃山村建起了养猪合作社,绿色养殖生猪,再由团市委发动社会资源包销。同时,养猪合作社作为村集体财产,房租也能为村里带来一大笔收入。
一帆起航,千帆竞发。趁势借东风,郝东生又想到了在村里建纺织厂的新点子。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团市委的大力支持,由团市委向社会筹资170万元,合作企业投资600余万元,总计800多万元将厂子建了起来。为了表示对团市委帮扶的感谢,村里一致决定将这个厂命名为“团青纺织厂”。据悉,该厂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里靠收租金给贫困户分红,直接带动了全村贫困户年增收千余元;同时,纺织厂雇佣本村富余劳动力50人,每人每年增收超过3万元。
“纺织厂的发展对桃山村乃至整个六团镇都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不仅能帮村里创收,还能带动村民就业,成效显著。”孙玉文说。
养猪合作社、纺织厂、光伏发电项目……一项项产业在小山村里“安营扎寨”,为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以2018年为例,桃山村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贫弱的“农业村”变成了远近有名的“工业村”,早日“摘掉贫穷的帽子”成为大家心里共同的期盼……
产业发展起来了,可要想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就必须充分激发村民们的创收热情,特别是村里年轻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能让扶贫成效不断凸显、扩大,才能为桃山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你瞧,桃山村里,在郝东生和驻村工作队的鼓励、支持下,一批批青年致富带头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家在桃山屯的杨维安瞄准了林下黑猪养殖的生意,但却苦于没有本钱建厂房。于是,经驻村工作队协调,帮他租用了村里养猪合作社的闲置厂房;杨维安获得收益后则要给付租金,作为分红分给村里的贫困户。这一做法不仅切实帮杨维安解决了创业启动上的困难,也为村里的贫困户们争取到了一份收益。头脑灵活的小伙子曲志伟发动村里几个年轻人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主要种植高品质的水稻、高粱、玉米等作物,希望能把这些农产品卖出个好价钱。郝东生得知后主动帮他联系销路,让曲志伟的种植合作社谈成了一笔大买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据了解,一直以来,团哈尔滨市委大力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各方面人才培训,积极帮助贫困地区打造一支熟悉现代农业、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队伍,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青年技术人才。同时,重点实施“返乡创业行动”,支持大学生、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在哪里。为更好地带动当地青年助力脱贫攻堅,让这青春“活水”源源不竭,团哈尔滨市委在桃山村建立了全省首个村级青年之家“冰城青年汇”,并以此为契机完善了村级团支部建设,依托团属阵地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通过“汇人才”“汇项目”“汇服务”“汇培训” 等方式,为当地青年共享科技培训和创业支持提供条件,从而吸引、带动更多优秀基层团干部,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青年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们共奔富裕路。
“我们把团支部建起来了,把‘冰城青年汇开在了最基层的村子里,才是真正打通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团哈尔滨市委书记李晗龙对桃山村“冰城青年汇”的成立充满信心和期许:“共青团不仅要助力脱贫攻坚,还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聚焦主业,着力夯实团的组织基础,干到哪儿就把团组织建到哪儿,干到哪儿就把团的干部培养到哪儿,让‘冰城青年汇成为共青团服务农村青年的门店,成为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真正的‘身边团组织。”
走进桃山村,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有那么几个独特之处——这里有一口井,原本是桃山村临山屯的一口老井,因年久失修已不再使用,但村里祖辈都吃这口井里的水,乡亲们希望能够复建,便向驻村工作队求助。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郝东生协调资金、人员将井迅速修好,还在井周围种上了柳树 ,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风景。为了表示感谢,这口井就被命名为“青泉井”。
这里有一条路,原本是桃山村于海屯的一条小土路,却是屯里百姓出行的要道。只要一下雨,这条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难以前行。村民们向驻村工作队反映,接到消息后工作队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通过社会化动员筹集到35萬元资金,将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屯里每一户人家的门口。这条新路,被乡亲们叫做“共青路”。
这里还有一种信箱,叫“梦想信箱”,安放在驻村工作队的驻地。村里的困难群众有什么想要实现的心愿,都可以给“梦想信箱”来信,经入户核实后,工作队便会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帮他们圆梦。你可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信箱,这可是解决困难群众一户一策实际问题的“制胜法宝”,信箱设立三年来,已累计帮助村里困难群众圆梦500余件……
“青泉井”“共青路”“梦想信箱”,这些都是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留下的痕迹,是他们给村里带来的一份温暖,更饱含着队员们对乡亲们最赤诚、最深沉的爱……这群可爱的年轻人呀,他们从大城市来到这个小山村,成为团市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他们顶着烈日勘查村情,冒着风雪入户走访,他们挥洒着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挖穷根、治穷病,把扶贫工作一项一项做到了实处,成为乡亲们的“贴心人”,给乡亲们带来无限的信心,带来蓬勃的希望……
“驻村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很多,我真心觉得给老百姓办实事不白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乡亲们的夸奖;”郝东生说:“回首我的驻村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才是用来回忆的。我们这一代青年生逢其时,更重任在肩,我们要珍惜,要用不懈的奋斗让青春更有意义!”
“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事关亿万百姓的福祉。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助力脱贫攻坚是共青团发挥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体现。”李晗龙表示:“团哈尔滨市委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市广大青年,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全力完成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敬佩我脚下这片黑土地,更敬佩曾在这片土地洒下热血的人——革命老区延寿,这里曾是抗联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白山黑水,雪白血红,抗日烽火中一群群英雄儿女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段传奇故事。
历史风起云涌,岁月亦从不败传奇。新的奇迹不断诞生,新的成就被不断创造,你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征程中,那些年轻人正用他们智慧的脑,用他们勤劳的手,用他们跃动的心,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新的故事——他们的脚下,是广袤坚实的大地;他们的心中,是不灭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的远方,是无垠的星辰和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