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柏艳 王雯显
摘要:随着英语打卡软件的推广和打卡学习群体的扩大,人们开始关注这种新型学习模式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重点了解该学习方法的受众情况、行为动机、实际效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打卡学习,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语言的构建者和获取者,打卡软件所应用的激励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主观能动性的形成。这一发现无疑对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关键词:打卡学习;调查问卷;学习者角色;主观能动性;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校园中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学习者不再只接受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而是又衍生出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习得方法和学习资源供其选择。最近,笔者的朋友圈里充斥着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英语打卡。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每日登陆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活动,将学习成果以图片、文字、链接等形式展示到朋友圈中。其中涉及大学英语学习的内容有经典阅读、分级词汇、口语录音、听力演讲等。“打卡类APP可以记录学习时间、内容、进度等,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记录学习情况,通过好友的评论、点赞实现人际传播,同时也为交友互动提供契机。”[1]面对如火如荼的打卡大军和朋友圈霸屏式的打卡分享,人们更想了解的是打卡学习的成效、用户的坚持情况以及对于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的长期影响。纵观现在的国内研究成果,对于打卡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重点定位学习动机,希望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归纳建议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为确保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查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选择在以国内某所985高校为主体群体中发布。受众以理工科专业为主,也有少数的语言、艺术、体育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利于增加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该调查问卷共有18个问题,考查点主要围绕打卡类型、打卡坚持情况、学习动机、打卡学习效度等几个方面。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具体如下:
第一,打卡学习的普及情况。首先,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61人中,超半数的学生(59%)有过打卡学习的经历;其次,就打卡内容来看,专注单词学习和阅读的学生为主流群体,占总人数的84%。从打卡坚持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8723%)都由于个人的惰性、时间有限、等原因中断过学习;最后,从打卡学习时长看,大多数学生都是刚刚开始进行打卡学习的起步者,仅有大约10%的学生能实现长期打卡。
第二,打卡学习的最初原因。根据打卡学习原因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宣传的影响,大部分人通过别人的打卡链接以及朋友的推荐接触英语打卡学习。而对于打卡动机,我们可以发现比起单纯的炫耀,绝大多数人选择打卡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三,打卡学习的成效。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84.7%的使用者认为打卡学习是十分有效的,66%的学生认为打卡学习对提高英语水平有帮助。对于其優势,更多的人认为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实现规律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对问卷基本情况的概括与阐述,我们对问卷所反映的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接下来,笔者将选择学习者角色与学习能动性、激励机制与营销策略两个角度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
(一)学习者角色转变
通过上述对打卡学习优势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获得学习动力是大学生选择打卡学习的一个重大因素。这种新型基于社交平台的英语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向获取者的转变。不同的角色意味着认知态度与学习积极性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接受的是干篇一律的填鸭式授课形式,课下需要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书本作业。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等待,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成为被动的学习者。在智能打卡模式下,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自主构建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将学习过程自主化,同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合理分配以提高学习效率。”[2]
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第18题,用以进一步探究社会角色对于发挥学习能动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更愿意作为知识的获取者,而不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显然,学习者的不同角色,也将来不同的学习能动性。“兴趣是学好外语最有效的推动力。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良好的动机,动机是学习过程中行为趋向的推动力,是‘支配行为,产生导向的关键因素。学习动机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变得更需要学习,更乐于学习,形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3]打卡学习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理论,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英语学习氛围。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到主动学习,颠覆传统意义的学习者角色,从遵循课表走进教室接受灌输知识,改变为知识习得的决定者。他们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跳出应试型学习的束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可能是兴趣性学习,也可能是实用性学习。
(二)激励机制
关于打卡动机部分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者多是出于提升自我的考虑进行打卡学习,同时也有些学习者是为了拿回所付的押金或获得额外物质奖励。无论何种学习都需要足够的学习动力才能够长久有效地进行。当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不足以促使他们进行有效学习时,则需要一定的激励策略来促进学习行为的持续进行。斯蒂芬.P.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激励是“通过付出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组织中某些个体的需要为条件”。[4]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自发产生的完成某项任务的内部驱动力,它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力。就英语学习而言,它更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长久性和高效性。
英语打卡学习程序很好地运用了激励机制,最典型的是各大打卡网站的返还现金机制。通过问卷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有四成大学生是被这一条款吸引的。这种营销策略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英语打卡学习的用户多为财政尚未独立的大学生,这种在学到知识同时又能小有收入的方式无疑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喜欢挑战与竞争,每日坚持打卡对于课业繁重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能够坚持到最后,圆满完成阶段性打卡学习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增加成就感。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开始打卡起因于周围同学的影响,这种心理活动被称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现象。从社会学角度看,从众心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群体行为.是群体中各个成员趋向于同一目标过程中而出现的心理现象。”[5]在大学校园群体文化的影响下,学生渴望身份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因此易于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从众现象,因此英语打卡学习的受众压倒性的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就不足为奇了。
四、启示与建议
对于打卡方式效度与激励机制的分析,可以为英语教学和打卡软件开发设计层面提出一些启示与建议。学习是受一定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推动学习持续进行的动力源泉。因此,对于教学者而言,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激励制度应用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决心,促进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运用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手段,利用学生的挑战心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比着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释放更多的主动权,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对于打卡程序设计人员来讲,他们可以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来开展营销策略。目前常见的是正向激励,即在按规定完成任务后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同样的还有打卡积分,分数每到一个等级就有相应的个人和集体奖励。除了正向激励外,打卡软件也可以考虑适当加入负向激励因素,设置一些惩罚规定,如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效果不佳,将扣除一定的积分,甚至是取消或降低用户在该社交网站的使用权限。这些负向激励手段,如果运用得当,会进一步确保学生的打卡率。總之,对于英语打卡app的设计者和营销者来说,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设置激励机制,并辅以便利性及可操作性,将会是一种十分出色的营销策略。
英语打卡学习诞生至今己三年有余,对于它仍然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确实提供了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高潮。在提升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它也为语言教师提供了教学导向,为他们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实践经验。如果作为该现象第三方的软件设计人员能够开展后续的跟踪调查,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有望实现规范学生日常学习行为、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邹婷婷.自我与幻象:新传播革命下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现象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36):99
[2]潘鹏.互联网背景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浅析[J].英语广场,2018(01):69-70
[3]汪铭,王达金.激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动性的“三要素”[J].理工高教研究,2008(03):130-132
[4]孙辉.激励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39(06):126-128
[5]杨志勇.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从众心理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2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