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中的人民音乐家

2019-10-16 13:21黄亚萍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冼星海

黄亚萍

摘要:抗战题材音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个辉煌的篇章,是抗战胜利道路上的垫脚石。冼星海炮火中创作了一系列的抗战题材音乐,为中国的抗战革命提供了坚定的精神力量,为本民族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本文就冼星海与抗战题材歌曲的思想内容以及它们对抗战的积极深远的影响做出论述。

关键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抗战题材音乐

第一章 抗战题材音乐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从1930年开始中国进入到了一个寸步难行极度困苦的时期。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武装侵略战争,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全国各地人民纷纷参加义勇军进行支援。音乐家们都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创作了一系列的抗战救亡题材的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外来侵略者的憎恨与感慨。第一批创作救亡歌曲的作曲家代表有黄自、萧友梅等,1933年以后则以冼星海和聂耳为主要代表,他们将抗日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这种热潮一直持续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合作,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对抗外来侵略者。这些激动人心的抗日救亡运动给以后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背景

音乐背景最主要的就是西方音乐的传入。有三大传入的主要途径,分别是:

1.西方传教士的传播:西方传教士创立教会学校,开设“音乐课”。层次则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传教士们把音乐作为西方文明之一引进中国,同时为“学堂乐歌”的兴起准备了前提条件。

2.“军乐队”的组成:伴随着外来侵略者的侵略,西方军乐队开始传入我国,并对我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铜管乐器组成的“军乐队”是传入中国的西方器乐形式,之后在宫廷和学堂里也兴起并快速发展。

3.学堂乐歌的产生:一批热爱祖国并拥有时代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音乐教育,前后建了许多的新式学堂并在里边开展音乐课。他们借鉴日本欧美等国家歌曲旋律并填上自己的歌词,创作出一种区分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的音乐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和近现代音乐的一条分界线,刺激了我国的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群众性的歌曲形式广为流传。

第二章 抗战题材音乐概述

(一)抗战题材音乐的概念

1937年的“七七事变”,导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批热爱祖国并拥有时代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音乐家们,包括民间艺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他们都主动地开始了革命活动,积极地创编和传唱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革命音乐,这些音乐被人们称为“抗战题材音乐”。

(二)抗战题材音乐的特点

音乐家们对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活动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们为革命的需要写出多种类型的抗战题材音乐,有群众性的、抒情性的和说唱性的。这些作品的素材都来源于民间,作品结构也很完整,音乐风格上通俗有力;作品形式上多为民歌和小调的形式,并注意大众化;在作品题材上,群众性的音乐作品最受欢迎,以无伴奏为主,充分地表现出了全国各界人民遭遇苦难的现实生活。

第三章 冼星海与抗战题材音乐

(一)冼星海的生平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生于澳门。1918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及单簧管。1928年被萧友梅选中并免去面试,进入国立音乐院学习。1929年因为参加学潮而被迫终止在国立音乐院学习。1930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出国留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1935年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歌曲。1938年到达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二)冼星海抗战题材音乐的创作

冼星海回到祖国后痛感民族危亡得深重,心里深刻的知道中国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投入到抗战歌曲的创作和救亡音乐的活动中。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其中群众性歌曲数量最多并流传最广。作品内容里绝大多数表现了抗日战争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冼星海大致有两个创作阶段。国内创作阶段的作品有《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和《黄河大合唱》等救亡歌曲。这些作品具有坚定地音调和气势,表现出了全国子弟兵奋勇抵抗的英雄人物形象;国外创作阶段的作品有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等四部作品,还有声乐作品《游子吟》以及话剧《大雷雨》等优秀的作品。其中最出名的抗战题材作品就是《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救亡的時期,音乐是一种抵抗,歌声是一种力量。这个时期所诞生的抗战题材歌曲,都值得后人铭记。

第四章 对冼星海主要抗战题材音乐内容的思考

(一)救亡歌曲创作的高潮时期 《救国军歌》

以冼星海为代表的音乐家们所创作的救亡歌曲标志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新时期的到来,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更加大众化,有强烈的当代气息。这首《救国军歌》就是冼星海回国之后,在上海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时候所创作,由冼星海作曲、塞克(陈凝秋)作词。这是一首宏伟并且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进行曲,被人们称为中国抗战第一歌。这首歌曲的调式为大调式,风格明朗高亢,暗示着人们的生活从阴暗走向光明。节奏平稳中带有坚定,充分的体现出了人民子弟兵不怕敌人、保护老百姓的决心。歌词朴实无华、真情实意,全曲感情逐渐激昂,结尾结束到大调式,首尾呼应。

(二)抗日歌咏运动的高潮时期 《在太行山上》

抗日歌咏运动是中国各族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化爱国运动,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影响广泛的群众歌咏运动,为我国以后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8年冼星海在武汉体育场指挥了“千人大合唱”的活动,歌咏运动的核心地点从上海转移到了武汉,向周围城市扩展,将这次抗日歌咏运动推向高潮。在这一时期,冼星海创作了《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由两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复二部曲式。乐段从第一段的诉说抒情的小调式转到了第二段具有节奏坚定有力的进行曲风格的平行大调,形象的描写了在太行上游击队员们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英雄场景。情绪越来越高涨,结尾结束在小调上,首尾呼应。冼星海通过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人民子弟兵誓死与外来侵略者抵抗、保卫祖国的战斗场面。

(三)革命根据地的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

武汉撤退后,冼星海到达延安,并在1939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初始名字为《黄河吟》。整部作品由力量、崇高、苦难三个主题连接起来,由八个乐章构成: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2.《黄河颂》(男声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女声三部合唱);5.《河边对口曲》(男生对唱);6.黄河怨(女声独唱);7.《保卫黄河》(齐唱、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第一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集中体现了力量的主题,第八个乐章也就是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对整部作品起到了一个总结的作用,让作品结构更加完整。在作品风格上,利用民间曲调进行改造编创。采用了多种类型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合唱等形式,形象的描绘出那个时代人民困苦生活的场面。《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声乐作品,是一部有着我们鲜明的音乐风格、中国的气派的巅峰作品。

结语

从抗日战争的社会背景到冼星海抗战题材音乐的具体作品分析进行论述,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冼星海以及他的抗战题材音乐。冼星海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拥有创造性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发扬了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借鉴了西方音乐的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中。冼星海对我国的音乐事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他无愧于“炮火中的人民音乐家”这个称号。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

[2]梁爽.冼星海抗战歌曲的艺术特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冼星海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读《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有感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好的学生——音乐大师李焕之素描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冼星海和钱韵玲
硬币事件成就冼星海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冼星海的音乐思想
冼星海的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