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偏偏后面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选自课文《竹节人》)
对比阅读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
(选自《全神贯注》)
文段评析
在这个片段里,作者写到“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才知道已经上课”,当我们读到“一圈、攒着、跺脚拍手、才……”这些词语的时候,想象着这些画面,是不是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是否唤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在写竹节人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小小的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呢?首先,他通过时间和人物进行明确:“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时间安排上,作者把“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三个时间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
当我们读到文章的结尾处,下课后的老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此时沉迷的对象是老师,原来老师与“我们”有相似的特点呀。读课文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会想到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部分会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是不是可以删去?经过讨论交流后就可以明确:这部分内容突出竹节人这个童年游戏的有趣,甚至受到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與自豪。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文段评析
这个片段,作者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其他一些细节进行描写,把罗丹工作时达到忘我的境界,以至于忘记了客人就在身边的工作态度描绘得非常传神。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善用比喻和联想,如,“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写出了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对工作的痴迷,使其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