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舒
我选择复读那年的国庆节,刚上大学的小杉联系了我。
在电话里,她哭得很伤心。
上高中那会儿,她是我们班公认的知性女神。她有很多交心的朋友,她独立、果敢、自信、有理想也为之奋斗,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和她相处。
班里大家都相亲相爱,她的朋友很多而且质量也高。遇到困难总是不乏朋友的自愿帮助。在这样的环境,她从未孤独过。
我俩是很好的同桌,她给我打来电话,传达着自己上大学这一个月里的感受:“曾经我无限憧憬的大学让我好像走进了人生的黑暗期。没课的日子室友打游戏,上课也总玩手机。我去图书馆回来后大家都不理我,那样冷淡的态度一度让我低迷。她们抱团有说有笑,我好孤独,为了合群,我放弃了太多东西。”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相信她会对大学生活措手不及。油然而生的同情让我一时语塞。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当今社会,大家好像抱成一团才能活,一个人特立独行,就会被视为另类,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奇葩说》里关于合群,有句话说: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
是啊。
为了合群而扎堆,把自己融入了人流,单位一变成了无数分之一。丢了自己的初衷不说,迎合所剩的狼狈不堪还得自己默默承受。
一度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却也活成了自己心疼的样子。
我有一个同学,从见她的第一次起,她就乍乍乎乎和所有新同学打招呼,显得很冒失。从军训开始,她就告诉我们:“我妈说了,上大学要多交朋友。我觉得吧,多认识人还是很有好处的。你们不要太拘谨,该和大家交朋友的时候不要内敛。”
训练场上,别人朋友之间扎堆聊天,她便挤过去:“哈喽,你们好啊。聊什么呢,这么开心。小A,咱们待会儿一起吃饭吧。”
室友们讲话她玩手机,别人正聊到高潮,都笑之际,她放下手机:“怎么了,什么那么好笑?哈哈哈哈。”
没人回答就继续问,不知所云地跟着大家一起笑。
有一次室友小B和隔壁寝室的小C因为分组的事情闹了矛盾。
小B家境很好,说话总是“有理有据”。她在宿舍不停的说小C的小话。听闻过后,她也跟着回忆起了小C的种种不好。
“她呀,之前我也遇到了她蛮不讲理的情况。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给谁看呢。”
不屑的表情好像她才是当事人。
合群在很多人眼里是告别孤独的最佳方式。那些伪合群,榨干了很多年轻人。
自己能有被对方利用的价值,才会有人脉。否则那些所谓的关系仅是泛泛之交,毫无意义。
高中毕业,我打了一份暑假工,认识了一个大四刚毕业暂在这里打工边复习的小哥。临走前他嘱咐我:无论大学还是以后工作,切忌伪合群。
他向我讲述了自身亲历,一手好牌如何被伪合群的自己打得稀烂。
高考他以很好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双一流名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家境贫寒的他不断努力只为走出大山,如愿也使他走进了新的环境。
山里的孩子大都怯弱。大一的那一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不断拿得奖学金,被老师器重,以他的成绩有望入职名企。
然而外界的认可却敌不过内心的孤独。他成为室友眼里的“书呆子”。别人打游戏他看书,别人睡觉他学习,大家该嗨的时候他却睡了。
他成了寝室的另类。
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沒有朋友,忍受不了室友的孤立。为了合群而参与了伙伴的游戏。不知不觉就白昼颠倒,荒废了学业。
等他后悔时,已经晚了。
他错失了名企的橄榄枝,毕业后打算再考。整天待在家也很心慌,于是找了一份临时工,学习之余挣点外快。
如果不是伪合群,他现在一定过上了另一种人生。
本是猛兽,却因为环境融入牛羊而丧失了天性。
心理学名著《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这并不全盘否定了所有的融入集体,那些不遵从自己本心而融合群体的人,才是所言对象。
我们在社交中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情景。做自己,不曲意迎合,才能活得自由。
迎合别人能够暂时告别表面的孤寂,可合群过后得到的还是孤独。
自己的路终究自己走,一时的快乐,或许会换来一辈子的后悔莫及。
与其违背自己意愿地合群,不如孤独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记得原央视主播房琪有一期的抖音被评论说:“你充实自己,有时间多像何炅老师他们学习,而不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你想做自己的事情。”
但房琪放弃了自己的名利事业,放弃了与名流们的更多交互。而是选择了遵从内心,独自踏上了旅行之路。
视频中的她,快乐而又自由美丽。
这样的“不合群”,谁敢说不够美好?
选自“不冷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