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磊 祝滨滨
【摘要】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商品交易的组织方式,成为跨境贸易领域中颇具竞争力的新业态。让跨境电商加速奔跑,需要面对物流通关、信用风险、资金安全等多道“坎”。理性看待跨境电商发展中的机遇与问题,可从搭建跨境电商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技术应用,建立健全分层清单制度与追溯机制等方面严格跨境电商监管,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跨境电商既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跨境电商 监管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物理空间对消费的限制,加之第三方支付技术的成熟,跨境电商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2018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6%。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我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由于跨境电商涉及境内外多个主体,消费服务流程较为复杂,惟有严格监管,确保消费者在跨境电商消费时合法权益不致受到损害,才能维护和谐有序的消费市场、产业环境,从而巩固跨境电商发展的基础。
第一,跨境电商交易纠纷中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伴随跨境电商交易量的逐步提升,交易纠纷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若遭遇交易纠纷都难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从法律角度来看,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并非是直接卖家,仅是中间服务商,当买卖双方出现分歧时,平台只具备协调功能,并不具有直接介入交易纠纷的权限,纠纷裁量权薄弱。此外,跨境电商交易纠纷管辖权归属欠缺法律依据,无法得到有效申诉,即使申诉被接纳,由于交易双方属地的法律体系存在显著差异,消费者也往往无法得到有效赔偿。现实中,跨境电商交易纠纷处理费时费力,消费者维权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这就导致消费者在作出维权决策时需要权衡收益与付出,最终只能被动放弃维权。
第二,跨境电商易滋生金融犯罪。第三方支付是跨境电商的生命所在,正是在第三方支付普及率逐步提升的前提下,跨境电商得以逐步发展。目前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同时支持多种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网易支付、paypal等多种国内外第三方支付工具。网络交易迅速便捷,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埋下了金融安全的隐患。由于第三方支付并不存在实体交易,这为异常资金通过商务活动进行收支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滋生了洗钱、非法财产转移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监管部门难以一一核实跨境电商平台中交易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目前国内已查处一些赌博洗钱案件,虽数量相对较少,但由于跨境支付的境外端往往由未取得国内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外资支付机构所支配,无法有效掌握其实际情况。
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商品交易的组织方式,成为跨境贸易领域中颇具竞争力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引擎。让跨境电商加速奔跑,需要面对物流通关、信用风险、资金安全等多道“坎”。理性看待跨境电商发展的机遇与问题,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从以下方面来严格跨境电商监管。
一是搭建跨境电商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多元化监管体系。跨境电商监管并非是某个部门的责任,需要海关、质检、工商、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实施协同监管,为提升多部门协同监管效率,可搭建一个包含多部门在内的跨境电商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引导各部门在平台内开展跨境电商监管协作,整合监管资源,满足实际监管工作需求。在平台内部可对具体监管职责进行详细划分,要求各部门在自身权责范围内实施监管行为,补足监管漏洞,避免重复监管。在实施具体监管行为时,各部门可及时将监管信息上传到平台中,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
多元化监管体系是在坚持政府监管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力量,实现对跨境电商的多方位系统监管,将跨境电商经营活动置于阳光下。在多元化监管体系当中,政府部门发挥着龙头作用,是引导跨境电商发展方向的中坚力量,政府部门可从监管法律体系建设、监管程序优化、监管政策制定等宏观角度出发,建立健全跨境电商监管体系基础。行业协会可着眼于企业的自律性,对跨境电商从业企业的服务能力、诚信水平进行评估,优化跨境电商经营环境。近年来,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快速发展为跨境电商监管也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第三方机构的辅助认证之下可以对所有入驻跨境电商平台的商家进行认证,从而确保监管政策能够触及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第三方认证在跨境电商监管中的应用,从源头上做好监管工作。
二是加强大数据技术在跨境电商监管中的应用,提升监管效率。跨境电商需依托特定电子商务平台,交易过程也会留下大量数据,采用技术手段对跨境电商数据进行分析是提升跨境电商监管效率,实现对跨境电商违法犯罪精准打击的重要手段。随着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够找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找到监管的重点。构建基于由多部门组成的跨境电商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买卖双方的资金流向、交易规模、税务缴纳情况等信息进行全方位挖掘,并构建分析模型对相关主体的经营风险、信誉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将计算分析所得相关数据及时反馈给监管人员,从而实施更加精准的监管。随着大数据技术在跨境电商监管中应用范围的逐步拓展,在未来跨境电商产品质量、物流服务、支付信息等多方位的大数据监管都将逐步实现,监管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三是建立跨境电商监管分层清单与追溯机制。随着跨境电商规模的逐步提升,跨境电商平台中所销售的商品种类数量日益增多,跨境电商监管难度逐步提升。鉴于不同商品所产生的影響存在较大差异,可推出跨境电商监管分层清单,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进行有差别的监管,从而满足实际监管需求。借鉴深圳、上海等地对跨境电商商品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分层清单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一般性商品,主要为服装、饰品等价值低廉的生活用小商品,对于这类商品的监管可以适当放松,并将监管重点放在物流服务、消费者理赔等方面,有效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奶粉、食品以及价值较高的家用电器等商品,这类商品应列入重点监管对象,除需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之外,同时还应将监管拓展到食品安全、环保标准等范围之内,避免产生负面社会效应;三是会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商品,如爆炸品、毒品、垃圾、具有严重侵略性的外来物种等,对于此类商品应列为严禁入境商品,一经查处必须就地销毁或原路返回。
2017年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要求跨境电商也要建立进出口追溯机制。通过对跨境电商商品平台订单、第三方支付、物流运输以及仓储信息的衔接将跨境电商监管拓展到交易的全寿命周期当中。追溯机制建设为事后监管、责任划定、索赔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跨境电商追溯体系建设应加强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将商品原材料、装配、销售、运输的所有服务商信息纳入到系统当中,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按图索骥,要求生产商召回产品、赔偿消费者或接受处罚。此外,追溯机制还应实现消费信息的反向流动,为生产者、跨境电商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市场咨询。例如,速卖通、洋码头等跨境电商平台还会对消费者意见进行分类,并按照追溯体系逆向反馈给相关主体。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新区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吕雪晴、周梅华:《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经济纵横》,2016年第3期。
②石良平、汤蕴懿:《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以小额跨境网购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