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洪明
[摘 要] 对社会经验非常有限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构建情境的方法可以对学生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的素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对其历史实证、时空观念也有一定的导引作用。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经验,交流情境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境法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单是向学生“陈列”历史事实,而是通过带领学生对历史进行感悟、解读培养他们具有发展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素养。比如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用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等。这样,传统的直接向学生讲授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直接把价值判断结果(比如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等)告诉他们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了。
我们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因此,情境教学法就受到了历史教师的青睐。
但并不能说,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了情境法,就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用得科学合理,情境可以助学;用得不恰切,情境也可能“乱”学。
下面,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此进行研究。
必须承认,除了近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教师可能有一些真实的体验感知之外,再往回溯,也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对心智刚刚发展成熟,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初中生来说,让他们较好地把握历史并形成正确的分析、判断并不容易。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尝试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教学中,通过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迁移和整合——这其实是历史教学理念的一個反向应用——学习历史是希望学生能“以史鉴今”,那么,反过来,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以今知古”。
比如,我们教“远古的传说”,需要让学生认同炎帝、黄帝这些“传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学生很可能认为这些传说“不科学”,这时教师就可以把现在人类还没有解释清楚的一些“谜”摆出来,如金字塔的建造之谜、神秘的UFO、百慕大三角,借助这些现代科学也解释不清的问题,告诉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即便是现代人类也需要通过加入猜想来填补一些认知的空白,但就像我们的猜想有金字塔、神秘消失的飞机这些实证为依托一样,古人的传说,也未必是空穴来风。”
要想让学生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解读历史,就不能让他们认为“历史只是史书中流传下来的故事”,而要让他们首先笃定地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那么,显然单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是不能有效“说服”学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可以佐证历史的“证据”。也就是,使用历史背景信息构建一个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信任感的情境。
比如,讲到“秦末农民大起义”,说到秦朝末年(末年这个信息很重要,秦朝建立之初,虽然以法家思想为主流,但还没有达到残暴的地步)剥削、残暴引发了各地农民起义——我没有引用《史记》中的表述,而是向学生展示出土的一些秦朝律法相关的竹简、刑具,既有文字实料,又有实物证明;再比如,讲到“红军长征”的时候,怎样让学生认识到红军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说的“匪”呢?我就给学生播放一些反映长征情况珍贵的照片和影片资料,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认识。
在历史课堂上构建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来设计。常用的有语言构建法、故事情节构建法等,都比较容易操作,效果也不错。如果我们能打开思维,想办法从一些较“冷门”的视角去构建情境,则别有一番“情趣”。
比如,在讲近代史、现代史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了成功,为什么还会出现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呢?”我就找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视角——服饰。民国初期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上流阶层的服饰和普通百姓的服装在款式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上流阶层的人,服饰非常考究。比如旗袍,达官贵人家庭的女性不仅在材质上多是绸缎丝罗,而且有绣花、蕾丝、珠宝修饰,可以说奢华至极;而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老百姓则是用塑形效果很不好的粗布制作旗袍,也没有任何装饰;再看农村,不仅没有旗袍,衣服多为短装对襟儿,而且打补丁是常态。通过学习,就能让学生体验到当时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
以上,探讨了三种历史情境法的应用。当然,情境构建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这三种方法,只是抛砖引玉而已。主要想表述的意思是,情境法的使用应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及需求,有效指向历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江深.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1):46-47.
[2]杜佳萍.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103):107.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