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正在英国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从学校带回来一封信。信上说,学校将会请专业心理研究人士来为学生做心理压力方面的聊天测试。为帮助家长理解,信中还列举了几个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的因素,比如父母中有人去世、父母离异、孩子患重病或残疾、学习压力、处理朋友关系困难等。信中提醒家长,请根据自家情况为孩子选择其中一至两项参加测试。
对于在中国长大的我来说,对5岁的孩子进行心理压力测试,听起来有点小题大做——在英国,儿子一星期只写一次作业,通常几分钟就能完成,其他时间都在玩,哪来的压力?所以,我随便选了两项就交了。但后来的一次经历让我明白,学校做这件事,并不是在做表面文章。
那天,儿子班级组织孩子到户外森林里认识大自然,因为孩子太小,有时间的家长也被号召一同前往。等车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小女孩苦着脸走到老师面前说:“我妈妈今天不能跟我一起去,我很伤心。”老师马上把她揽在怀里说:“别伤心!我来抱抱你怎么样?”
这个听起来很普通的对话,却让我一下子意识到学校给5岁小孩进行心理压力测试和调解疏导的必要性——学校这样做,更多是为了帮助孩子从小培养一个重要的习惯:在遇到人生中或大或小的不顺心时,不要独自伤心,而要寻求帮助,打开心结。
在英国的小学课程里,“心理健康”已经是一门必修课程,需要上课、交作业,不是可以随便对付过去的副科。
儿子小学一年级的課程包括英语、数学、地理、历史、宗教,然后就是“心理健康”。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业,就是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特质”: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自己感到最骄傲自豪的事是什么,感觉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什么,等等。在我看来,这些作业无非是在做一件事:引导孩子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门课程和相关辅导会一直持续到初中和高中。我的女儿已经是高中生了,她初中和高中的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只要孩子愿意,随时可以找他们聊天,内容绝对保密,甚至连父母也不会知道。
(刘婧)
日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岁前使用过抗生素的孩子,过敏性疾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研究人员以该中心1701名孕妇为对象,进行了13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2岁前有抗生素使用经历的孩子,5岁时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在抗生素种类方面,2岁前使用过头孢菌类抗生素的孩子,5岁时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岁前使用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孩子,5岁时过敏性皮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研究人员认为,本研究明确了抗生素使用与过敏性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应引起警惕。抗生素使用有一定风险,合理使用非常重要,建议使用前结合自身年龄、身体情况,请医生评估。
(陈道渠)
据美联社日前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调查发现,美国许多儿童刷牙时使用牙膏过多,这会增加其长大后出现氟斑牙的风险。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调查了5000多名3~15岁儿童后发现,3~6岁的儿童中有约40%的儿童在刷牙时使用过多牙膏,每次的牙膏用量为牙刷长度的全部或一半,而专家建议刷牙时牙膏用量不要超过豌豆大。
卫生部门官员建议所有人饮用含氟水,2岁以上的儿童每天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但控制牙膏用量很重要,3岁以下儿童的牙膏用量不超过大米粒,3至6岁儿童不要比豌豆大。
芝加哥儿童牙医玛丽·海耶斯称,氟化物有好处,但需要谨慎使用。儿童可能被要求独立刷牙,但儿童牙膏尝起来是甜的。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把牙膏当成食物来吃,就要对牙刷和牙膏实施一定的管控。
氟化物是在水和土壤中发现的一种矿物质。70多年前,科学家们发现,饮用含氟量高的水的人蛀牙更少。专家们表示,氟化物有助于降低蛀牙率。但是在牙齿形成过程中,过多的氟化物会导致牙齿出现条纹或斑点,即氟斑牙。极端情况下,牙齿会被氟化物腐蚀,但很多情况下牙齿被腐蚀的程度较轻微,只有牙医才会注意到。过去的研究表明,出现氟斑牙的情况近30年来一直在增加,并且可能影响多达五分之二的青少年。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这项研究没有对儿童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或试图确定有多少儿童因为使用过多牙膏而出现氟斑牙情况。
(王莉)
当进入大学被视为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时,父母,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可能会为孩子选择进入职业学校的前景担忧。虽然职业培训可以为孩子带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父母们往往对职业教育并不了解,抱有偏见。但是美国媒体称,现代制造业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大量具有挑战性、高薪酬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不再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选择职业教育,未来一样美好。
特伦·睿司曼从小就知道,自己和3个兄弟未来一定要取得大学学位。他身为放射科医生的父亲很早就给睿司曼家的男孩们定下目标:“保持好成绩,进入好大学,得到好学位,拥有好生活。”
凭借优异的成绩,特伦考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但他没有在大学课程上投入太多精力。这个热衷于手工的男孩高中时曾在订制橱柜的公司打工,与学习相比,他更乐于花时间钻研木工技术。很快,这个一年级新生就做出了让全家意外的决定:放弃学业,投身家具制作。对睿司曼家来说,这个结局令人有些失望。“他将成为家族里第一个蓝领。”父亲对此不无惋惜。特伦,这个梦想成为家具商的年轻人,似乎成了家里的异类。
特伦的选择在今天的美国并不多见。
“在一个高度重视职业的社会中,蓝领工作向来被认为低人一等。”美国《大西洋月刊》写道,“在这种环境下,父母希望孩子追求能够提升自己地位的职业并不奇怪。在经济发达社区,这一点更为明显。成绩优良的学生想成为手工艺人,会被认为是人才的浪费。”
“我相信不少美国高中毕业生考虑过从事手工业。”旧金山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菲利普斯告诉记者,“无论是修理汽车引擎、电路设计还是美容美发……每个行业都有为之感兴趣的人。但我敢打赌,很多人不敢告诉父母:他们宁愿放弃大学教育,也要从事这些职业。”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美国职业教育开始衰退,本科教育日渐兴盛。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入学人数从2000年的1320万人增至2016年的1690万人,增长率为28%;商学院的入学人数从1999年的960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600万人。
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一种流行的观点是,进入大学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接受职业教育人会被贴上“看上去很蠢”的标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家庭要拼尽全力培养出大学生。
艾琳和丈夫卡拉布是各自家族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这对夫妇一直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但他们16岁的儿子对此并不领情。今年秋天,艾琳的儿子将成为一所职业学校的新生,这让艾琳多少有些失落。“在我们的成长经历里,职业院校似乎一直是为那些不想真正学习的人准备的。我们无法确定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会得到什么。”她告诉记者。
“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每当身边的人这样问艾琳,她都感到颜面无光,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解释,孩子高中成绩其实不错。“人们普遍觉得,进入职业学校,是你在传统教育中遇到问题或者成绩不理想时,才会做的选择。”对此艾琳颇为无奈。
与美国不同,欧洲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更为宽容。拿芬兰和德国来说,政府会积极为学生提供职业培训,近一半的中学生乐于接受职业教育。但在美国,这常常行不通。
“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消极的态度始终存在,它被认为是二流的选择。我们确实需要改变人们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看法。”圣迭戈地区社区学院院长帕特里夏·谢在2017年的美国社区学院协会会议上表示。这也是许多职业教育从业者的心声。
“职业教育几个字往往意味着耻辱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写道。虽然几十年来,美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工作类型不同,但对社会的价值同等”“职业教育是个获得稳定收入的良好途径”,但没有人真正相信这种说法。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选择的背后通常是“不那么灿烂的未来”。
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学校培养出的本科生数量持续增加,就业市场对本科生的需求量却在逐步减少。美国媒体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招聘专业的技术人才,而非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课程通常过于宽泛,无法解决具体的问题。为了打消企业顾虑,一些大学生会在学位教育后,補上职业教育。
“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代制造业为那些高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大量具有挑战性、高薪酬的工作。”美国《福布斯》杂志写道,“高中职业教育的消亡导致制造业从业者短缺。几十年前,我们的公共教育系统为年轻人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让年轻人了解了制造业和其他行业。但今天,高中生几乎屏蔽了职业教育这一选项。‘大学是唯一出路的心态正把年轻人推向边缘。”
(贾晓静)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