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星期天,我带儿子回了趟老家。老父亲正在家里打扫卫生,准备把一些“没用”的东西清理一下,该留的留,该扔的扔,该卖的卖。父亲说,有些老物件现在用不上,渐渐成了垃圾,放在家里实在碍事。
我决定跟儿子一起给我父亲帮帮忙,儿子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家务劳动,不断地帮他爷爷拿这个递那个。忽然,儿子喊了一声:“爷爷,这是什么呀?”
父亲一看,笑道:“嘿,这是以前用的油灯,现在都用电灯了,没用了,扔了吧!”儿子却没有听从爷爷的指令把油灯扔掉,而是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一副新鲜好奇的模样。我就对他说:“儿子,你觉得这盏小油灯好玩就留着玩吧!”儿子头也不抬地说:“是很好玩。我在想这个油灯是如何照明的。”
也难怪,儿子从小到大一直与电灯为伴,没有经历过油灯时代,不知道油灯如何照明在情理之中。看他一副饶有兴趣的样子,我决定给他演示一下,便说:“你且等等,我去村口修车铺寻些煤油来,让你看看这盏小油灯的‘风采。”
我从修车铺讨要了一些煤油回家,倒进小油灯。儿子急不可待,问我:“这样就可以照明了吗?”我点头:“可以了。”然后用打火机点燃了小油灯。豆大的火苗燃起,照亮了周遭。儿子被小油灯发光的现象给惊呆了,一边看一边问爷爷:“爷爺,你们小时就用这东西照明吗?”爷爷说:“是呀,就用这东西。”儿子追问:“那一定很有意思吧?”
我父亲便打开话匣子,回忆起了陈年往事:“是呀,等天一黑,家里就点上这个小油灯。一家人在小油灯下吃饭、做活。那时候生活虽然苦,但也算是有意思。”
就这样,祖孙俩围绕那盏小油灯谈起了历史,小油灯居然成了祖孙隔代人沟通的有效“媒介”——他们一个好奇地不断提问,一个兴致勃勃地一一回答,完全忘记了“劳动任务”。
临离开老家回城的时候,儿子将小油灯带上了,说要让他的小伙伴们“开开眼界”,他要给小朋友讲一讲刚从他爷爷那里听来的“老故事”。
我认同儿子的想法——城里孩子见识过电灯、电话,知道如何上网、如何发邮件,但肯定极少有人见过小油灯这样的“老物件”,更不可能知道这个“老物件”背后那些有趣的“老故事”。因此,我支持儿子带着这盏小油灯回城。
回到城里,儿子立即招来了自己的小伙伴参观他从乡下带来的小油灯。因为儿子拥有了这么一盏小油灯,所以他的号召力空前高涨——他手中的小油灯似乎不再是一盏小油灯,而是一盏阿拉丁“神灯”。
看着儿子这么喜欢老物件,我决定带他寻找、见识更多的“老物件”。
我带儿子去一个收集留声机的朋友那里,看了各式各样的留声机。看到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的老式留声机,儿子大开眼界,非常惊讶声音怎么会从这么“简陋”的装置中发出来。老留声机里发出咿咿呀呀的歌声,似乎成为儿子心中的天籁之音。儿子一边听着这从来没有听过的天籁之音一边研究着一张张老唱片,探寻声音是如何被“刻”在上面的。
我还带儿子去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去看那些“老武器”。儿子看到一只老的独轮木车很惊奇:“这是什么东西?”我告诉儿子这就是当年打仗时老百姓给前线战士运送给养的运输工具。
儿子问:“那时打仗,没有飞机和装甲车吗?”看来,儿子与“老战争”是有隔膜的。幸好有这些老物件,所以我有机会以“实证”帮儿子了解过去的战争是如何打的。
儿子观看着眼前的这些老物件,在我的讲解下渐渐走进了“老战争”,找到了触摸历史的窗口。
在带儿子看了许许多多的老物件以后,我发现,老物件给儿子打开了一扇回望历史的大门——孩子的童年是个原点,家长们都非常关注这个“原点”之后孩子的成长经历,却忽视了帮助孩子寻找“童年以前”的世界。让孩子接近老物件,正好能够让孩子拥有“童年以前”的见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更加厚重的成长体验。这种体验,将是孩子未来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