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程林润 张良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金华山区种植的迷你小甘薯品种,2018年金华市婺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7个迷你甘薯品种(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FM 39和金13-67产量较高、茎腐病发病程度低,可以在金华山区作为迷你甘薯推广种植;浙紫薯3号作为紫薯品种口感好,抗病性也较好,虽然产量有待提高,但可以进一步试种示范。
关键词 迷你甘薯;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浙江金华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046-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甘薯是一种营养齐全而丰富的天然营养食品,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质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1],长期食用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2]。近年来,迷你甘薯更因其快捷、方便的鲜食特性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
金华山区甘薯栽培经验丰富,但多以高产的大甘薯为主。随着迷你甘薯市场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民种植迷你甘薯的积极性高涨。本试验引进7个迷你甘薯品种(系),观察其在山区的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在婺城区塔石乡银岭村,试验田块地势平整,土壤均匀,肥力水平中等。参试品种7个,分别为浙紫薯3号、浙薯20、FM 39、浙薯773、QZ 2-2、浙薯21、金13-67,均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金13-67作对照(CK)。大区对比,不设重复,随机排列,大区面积50 m2左右,密度为4.5万株/hm2,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方法
结合翻耕整地,施鸡粪有机肥7 500 kg/hm2和复合肥(15-15-15)450 kg/hm2作基肥。6月21日扦插,扦插方式为直插,田间操作按常规习惯进行;秧苗封行前,视苗情结合中耕培土施用复合肥(15-15-15)375 kg/hm2作追肥。考查生育进程,记载农事活动,10月25日收获测产,各品种取5株样品进行考种[3-4]。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和经济性状
由表1可知,7个参试品种中,FM 39实收产量居第1位,达36 409.80 kg/hm2;浙薯20居第2位,为25 068.00 kg/hm2;居第3位的是浙薯773,产量为23 439.45 kg/hm2;居第4位的是金13-67,产量为22 836.15 kg/hm2;居第5位的是浙紫薯3号,产量为17 211.15 kg/hm2;居第6位的是浙薯21,产量为16 443.75 kg/hm2;产量最差的为QZ 2-2,仅13 595.25 kg/hm2。
2.2 大小薯比例
由表2可知,参试品种平均单株薯重414.34~978.86 g,以金13-67单株薯重最重,浙薯20最轻。单株结薯最多的是金13-67,平均结薯数7.6个;浙薯20最少,单株结薯数为4.8个。小薯、中薯个数和重量比重最高的均为浙薯21,大薯数和重量比重最高的是QZ 2-2。
2.3 植株和薯块性状
由表3可知,薯皮色除浙紫薯3号为紫色、QZ 2-2和对照金13-67为紫红色外,其他品种均为红色。薯肉色浙紫薯3号为紫色,浙薯20为白色,FM 39、浙薯773和QZ 2-2橘黄色,浙薯21和金13-67为橘红色。薯型除QZ 2-2和浙薯773为长纺锤形外,其他品种为纺锤形。口感以浙紫薯3号和金13-67最佳,其他品种口感较好。
2.4 茎腐病抗病性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均有茎腐病的发生,FM 39病株率最低,为15.79%;其后依次是金13-67(19.40%)、浙紫薯3号(19.81%);剩余品种病株率超过40%。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FM 39产量最高、病株率最少,单株结薯数也较多,适合作为小甘薯品种在山区推广种植。金13-67作为参照品种,在产量和茎腐病抗性方面表现较好,可以继续在山区种植。浙紫薯3号较以往的紫薯口感好,抗病性也较好,虽然产量有待提高,但可以进一步试种示范。参试品种均有茎腐病发生,发病程度有所不同,发病程度最轻的是FM 39,病株率为15.79%;最高的是QZ 2-2,病株率高达58.33%。甘薯茎腐病在塔石山区2015年有零星发现,2017年蔓延趨势明显,对甘薯产量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筛选抗病品种和研究综合防控技术[5-6]。
4 参考文献
[1] 张佩华,张辉,刘伟.甘薯的营养保健及开发利用[J].河南农业,2010(13):34.
[2] 赵祉强,李晓龙.甘薯的保健功能及茎叶的综合利用途径[J].中国果蔬,2018(2):5-7.
[3] 鲍静玫,程林润.不同甘薯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24):35-36.
[4] 黄咏梅,卢森权,李彦青,等.广西紫色甘薯品种比较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7):827-831.
[5] 佘兴蓉.鲜食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四川农业科技,2019(3):27-29.
[6] 张旺年.不同鲜食甘薯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