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通 王露
《北京的春节》一文可教的内容很多,脉络清晰的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内容处理,京味十足的春节习俗……但,作为一篇散文,要还它本身的味道,有两点必须教:一是教散文本身,也就是文章的情感和语言;二是教读散文的策略,即教学生关注哪些语言,如何体会情感。本课教学正是在这一思考下展开的。
一、读“老规矩”,奠定基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一篇课文,读课题。
生:北京的春节。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再读读。
生:北京的春节。(突出北京)
师: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板书:散文)
课文的开篇是这样写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
生: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师:还有谁注意到了其他信息?
生: 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这是北京的老规矩。
师: 你注意到了“老规矩”,这个词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什么叫“老规矩”?
生:“老规矩”就是一直是这样做的。
生:“老规矩”是指以前的老做法,是一種传统。
师:说得好,“老规矩”指的就是以前的做法。
(课件出示老舍简介)
师:老舍先生1899年出生于北京,之后在北京生活了25年。这篇文章是在1951年春节前夕,老舍重回北京不久时写的。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老舍当时眼前见到的春节,还是?
生:是老舍心里想的。
师:想以前过春节的情景,准确地说,就是什么?
生:回忆。(板书:回忆)
师:咱们回过头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看看谁能把刚才的理解带进去读一读。(指名读)
师:真好!你的朗读里有回忆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评析】散文的第一句话很重要,作者常常在这起笔之处传达出自己写作时的心态。教师从“老规矩”入手,结合老舍的生平及文章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是老舍先生对老北京春节的回忆,也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调。
二、“跳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照老规矩,从腊月的初旬到春节结束,大约有四十天,老舍先生是怎样写清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北京的春节”的呢?请浏览课文,可以一目十行,跳着读,只关注文中的一些和时间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尝试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学生跳读、勾画,师巡视)
师:第一次用跳读的方式,按照课文顺序,不要漏掉。
师:我看到大家基本上读完了,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师:找得非常准确,大家都画了吗?请另一位同学接着交流。
生: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生: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生: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师:注意,在这句之前还有吗?
生:除夕真热闹。
师:除夕可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别漏掉了。大家一边听一边对照,有漏掉的请补画上。
生: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
生: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
生: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师:这样的句子很好找。我刚才发现有的同学找得特别快,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
生:我主要看包含数字的词语。
师:你很会找,时间大部分都需要用数字来表示。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句子都在哪些地方?
生:大部分都在每段的开头。
师:说得对!阅读长的文章,要学会看段落的首句,把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读,你就能很快发现文章的表达顺序。你们发现这篇文章的表达顺序了吗?
生: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师:时间顺序,一目了然。剔除一些重复提到的时间,我们把文章的脉络理出来。
(课件出示:腊八 小年 除夕 正月初一 初六 十五 十九)
师:请大家将这些时间词批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师:作批注的同时,你一定发现了作者详写的时间节点是?
生:腊八,初一,元宵,十五。(教师相机板贴词卡)
师:作者从这些时间节点中选取了几处详细介绍,你一定发现了这篇课文的另一个写作方法。
生:有详有略。
师:对啊!下面咱们重点说说详写的部分,老舍回忆了这些时间节点上的哪些“老规矩”呢?
生:腊八的老规矩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说得好,我们就这样用短语概括着说。
生:除夕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守岁。
生:初一的习俗是拜年和逛庙会。
生:元宵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教师相机板贴主要的习俗)
师:(指着板书)经过一番梳理,我们发现作者就是这样,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将老北京的春节介绍清楚的。
【评析】要实现“长文短教”,关键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起来。此处让学生用“跳读”的方式梳理课文,一方面教给了学生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习得把握篇幅较长文章脉络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学生早有接触,亦不是本课的最大特色,如此处理也为学生品味散文语言节约出时间。
三、关注表达,感悟眷恋
(一)聚焦腊八,学习品读
师:读散文,最重要的就是读出作者的?
生:情感。(板书:情感)
师: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这篇散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他怎样的情感呢?老师先领着大家来品读一处,请一位同学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生: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老舍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比喻。
(板书:比喻)
师:你在别处见过这样的比喻吗?
生:没有。
师:这处比喻很特别,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想一想,老舍为什么会这么比喻呢?
生:因为这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师:的确是,这熬粥的食材很丰富。但,我们平时也熬粥,有时也放这些东西,你们有过开小型农业展览会的感觉吗?
生:没有过。
师:走进句子里,再品味品味,看看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我从“家家”这个词明白不是一家人熬,而是每家每户都在熬粥,所以老舍会有这样的感觉。
师:你真会读书。原文中这一段是这样写的,请大家默读。
[课件出示: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在这里,家家指的是?
生:人家里,寺观里。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在腊八这一天,走过东家,你看到的是?
生:人们在熬腊八粥。
师:走到西家,你看到的是?
生:人们正喝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师:来到寺观里,你看到的是?
生:和尚们正在熬一大锅腊八粥。
师:这一天,走进四合院,穿过小胡同,你闻到的是?
生:腊八粥的香味。
师:现在,你明白这个特殊的比喻了吗?老舍先生回忆的仅仅是一碗粥吗?他回忆的是什么?
生:家家户户熬粥的那种场景。
生:人们一边熬粥,一边喝粥的那种气氛。
生: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腊八粥的怀念。
师:你们体会到了老舍的情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处句子。
(生读句子,读出了回忆的感觉)
师:咱们来小结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读出作者的情感?
生:我们先找到比喻,接着思考为什么这样比喻,然后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师:这比喻在别处没见过,只有老舍先生这么比喻,是属于老舍先生的特殊表达。瞧,抓住这样的特殊表达,深读下去,就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感。(板书:特殊表达)能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读这一句吗?
(课件出示句子)
生: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师:咱们看看写腊八蒜的这处,哪个地方和我们平时的表达不一样?
生:我觉得是“色如翡翠”这个比喻,我没见过人们把蒜比作翡翠的。
师:真好,你已经对特殊表达有感觉了。这蒜不仅色美,而且味美,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
生:色味双美。
师:咱们读好这两个词,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想起当年,洁净的白瓷小碟里,躺着几颗色如翡翠的蒜,有些晶莹,泛着光泽,老舍的感觉是?
生:老舍看着蒜这么美,都舍不得吃了。
生:这哪是蒜啊,这是艺术品!
师:捧着这色味双美的蒜,闻着它那诱人的味道,老舍会?
生:老舍会口水直流。
生:老舍会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
师:如果再仔细读读整段,你应该还能有一些发现。
(课件出示: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生:这一段除了写蒜,还写了好几次饺子。
师:几次?
生:三次。
师:一段话里面,“饺子”这个词反复出现三次。(板书:反复出现)这又是一处特殊表达,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生:饺子这种食物很重要,代表着过年的味道。
生: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对饺子味道的怀念。
师:这种怀念就是通过“反复出现”表达出来的。这段话里,有一个句子最能体现怀念的感觉。
生: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师:一句话被两个逗号分成了三个短句,这其实也是一种特殊表达。(板书:短句)注意这里的逗号,我们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好逗号,就读出了句子的节奏;读出句子的节奏,就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怀念。
【评析】从词句中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并不陌生,但关注老舍先生特殊的表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环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由扶到放”的策略,教师先扶着学生读一句,从关注特殊表达,到一步步深读,触摸作者情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法,再领着学生读一句。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悟出情感、习得方法,而且增强了对“特殊表达”的敏感度,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二)放手品读,揣摩情思
师:文章开篇,我们关注文章的特殊表达,读出了老舍先生对老北京春节的浓浓思念。在除夕、初一、十五的描写中,也有这样的特殊表达。请选择一处,发现作者表达的特殊之处,画下来,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读出了感受,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品读、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发现和体会。
生:我发现写“十五”的段落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句话本来这样写就可以——“这一天大家都要吃元宵。”我从作者这种说话一样的表达中,体会到他对“十五吃元宵”这一习俗的怀念。
师:真了不起!一个“呀”,一个“!”,这种谈话式的特殊表达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作者的情感。
生:我关注到写各种花灯的句子,这里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灯的多种多样,也让人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当时情景的怀念。
师:我也注意到了这个句子。有没有其他同学也品读了这一部分,看看作者在写各种灯时都用了哪些词?
(课件出示: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生:一律,清一色,都,通通。
师:真会发现,读读这些词,什么感觉?
生:这些词让我有一种画面感,特别清晰。
师:这种画面在你看来都特别清晰,在老舍先生脑海里呢?
生:特别清晰。我觉得这也看出了他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十分怀念。
师:说得好啊!回忆几十年前的春节,记忆却如此清晰,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样的画面令作者印象深刻。
师:还说明什么?
生:我觉得作者可能会常常想起这样的画面。
师:印象深刻,常常想起,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回忆,一种简单的怀念,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达作者对老北京春节的情感吗?
生:眷恋。
师:这种情感就是一份深深的眷恋。在你们这个年纪,就能体会到作者的眷恋之情,了不起!(板书:眷恋)
【评析】从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在加深,对特殊表达的感悟能力不断增强。受限于课堂时间,只有少许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但窥一斑见全豹,从“谈话式语言”“一律、清一色、通通等肯定词语的连用”这些发现中,足以见到学生阅读的深度。
四、引发思考,延续学习
师:这堂课,我们重点关注详写部分大段文字中特殊的表达,品出了老舍先生藏在文字中的感情。除了这些句段,还有一些词语也很有意思。
(课件出示: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一擦黑 清一色)
师:读读这些词,什么感觉?
生:这些都是北京话。
师:这叫京腔京韵,为什么用这正宗的京腔京韵来写文章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师:还有一些句子。
(课件出示: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师:中间的逗号完全可以去掉,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
生:短句,和前面“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一样。
师:除了短句,还有两短,两长,然后又两短的句子。
(课件出示: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师:这样的长短句也很有意思,这中间又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思呢?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学习,慢慢品味,细细揣摩。
师:读一篇散文,就像一次亲近作者情感的旅行,沿途实在有太多美丽的风景。在课的结束,我想把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一起读。
生:慢慢走,欣赏啊!
师:愿大家在文字里慢慢行走,欣赏到更多的风景。下课!
【评析】好的教学不以句号结束,而是用问号将学习带出课堂。一篇散文不可能一节课品完,特别是这种出自语言大师的杰作,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愿意继续读,有能力读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敖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