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笔者曾担任职称评审的评委,检查审核参评老师的材料,其中有一项是听课笔记。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听课笔记内容都大同小异,不是条条框框式的教学过程记录,就是模式化的、空泛的反思。很明显,这些听课笔记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了应付考核和评职称。由此可见,听课处在多么尴尬的境地。
破解听课困局,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听课?这似乎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当然是为了学习研究,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正是因为不用思考就能给出答案,才说明了这种空泛的答案毫无意义,根本就不能让教师真正产生听课的需求。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听课需求,只有当需求具体而迫切,且不听课就不能解决问题时,听课才拥有具体的意义,才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必需。刚入职的教师,因为对基本的课堂常规、教学组织等不熟悉,听课的目的就是学习怎样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有的教师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引导有困惑,听课的目的就是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的教师正在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听课时关注的重点就是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内容……基于自身的需求去听课,与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去听课,从态度到行动,肯定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是围绕一定主题的研究性听课,听课与上课应该是一个整体,听课者与上课者一定要在课后坐下来,认认真真剖析研讨,从不同维度深入思考……这就启发我们,听课要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要充分关注教师自身的需求。
有价值的听课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用心用情地听一节课,比做做样子听十节课的价值要大千百倍。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改变思维,不能走形式主义的路子,要以人为本,搭建平台,让听课成为教师的主动需求。教研组要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听课研讨的目标,并为教师精心安排相应的听课内容。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听课时有的放矢,听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和交流,教师回到自己的课堂,有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这样的听课才能使教师有所得,实现专业成长。
听课不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鸡肋,更不应该成为令人厌倦的负担,而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采蜜酿蜜的快乐劳动。学校管理者要有正确的定位和导向,让教师感受到,每一点付出,其实是自己辛苦自己甜。作为教师,听课如采蜜,听课后反思就是酿蜜,从采蜜到酿蜜,是一个实实在在成长的过程。教师成长了,受益了,教育的對象——学生就自然受益了,学校当然也得到了发展,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