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杨 修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根本动力,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是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技术产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特征,是重要的创新资源,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发展高技术产品贸易,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全球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和利用,为我所用,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 “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加速涌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中国防范有加,中美贸易摩擦直指中国高技术产业,美国正试图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征收关税,打压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 “五眼联盟”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通过围堵华为,试图对中国通信技术进行遏制,拖慢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因此,扩大高技术产品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目前,对于高技术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1]、研发补贴[2]、金融发展规模[3]、本地服务要素[4]等,缺乏技术差异角度的研究。事实上,国家间技术距离对于高技术产品贸易发展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一方面,技术距离能通过学习和互补效应促进贸易往来,技术落后的国家为了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将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来获得技术溢出;而技术先进的国家以进口低价产品代替生产并大力开展研发和创新。另一方面,技术距离具有壁垒效应,技术距离将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成本,从而抑制贸易往来。为研究技术距离究竟如何影响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本文首先实证分析中国与不同国家间的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其次从三元边际的角度,就其影响机制进行检验。
技术距离是指两国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5]。Jaffe 等首次提出技术距离的概念,他认为企业、行业或国家间的技术距离用他们所拥有的专利组合和专利类型所测度的技术位置来衡量的[6]。Filippini等第一个将技术距离引入引力模型研究其对贸易的影响,用三个指标的平均值来测度技术距离 (三个指标分别为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与世界中高技术出口占比的比值;电力消耗、电话普及和网络使用的均值;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和识字率的均值)[7]。对于技术距离的测度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以使用如研发支出、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量、高等院校数量、科研机构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生产率水平等指标来衡量技术水平[8,9]。技术距离对贸易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贸易的开展,因此技术距离如何影响进口、出口以及贸易总量就变得不确定。
第一,壁垒效应。技术距离作为贸易壁垒中的一种,可能成为一种贸易成本,抑制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技术先进的国家可能因为产品技术含量的要求较高,而技术落后国家的产品难以达到其技术要求,从而减少与技术落后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同样,技术落后国家也可能因为不需要技术先进国家的那样较高技术的产品,而减少与技术先进国家间的贸易往来[7-9]。因此,技术距离具有壁垒效应会抑制贸易。
第二,学习效应。一方面,技术距离越大,技术落后的国家为了模仿和吸收先进技术、获得先进技术和高质量产品而扩大进口,以一种低成本的渠道来获得先进技术的外溢效应,从而在追赶高技术国家的过程中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能够在某些高技术产业超过发达国家就是通过这种高技术资源进口中的技术积累获得的[10]。然而,技术先进的国家为了保持比较优势,保护其先进技术,限制其他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而限制出口。另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技术差距越大表明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越大,技术溢出的过程中知识的认知和吸收能力有限,通过学习、消化、再创造新技术的成本太高,效果有限,因此技术差距越大对企业之间的商贸往来越不利[11]。因此,学习效应的影响作用不确定,既可能促进贸易,也可能抑制贸易。
第三,互补效应。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两国间的技术差异导致两国间的相对工资水平和相对生产率差异,相对生产率的差异带来的比较优势直接导致了两国间的国际贸易,因此,技术距离可以通过提高两国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从而促进两国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12]。另一方面,技术先进的国家可能由于技术落后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而扩大进口,将进口的较低价格的高技术产品用于加工生产或消费,从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研发和创新。 因此,互补效应能够促进贸易的开展。
基于Tinbergen、Anderson及罗来军等[9]的研究,本文构造了具有多种国家距离的贸易引力模型。基本的贸易引力模型方程为:
(1)
式中,TRADEijt代表t年i国和j国之间的贸易额,Yit和Yjt分别代表t年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DSijt代表t年i国和j国之间的国家距离。
(2)
技术距离用两国间专利申请量的差额表示,即:
(3)
式中,techi和tech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技术水平,即居民的专利申请量;α表示调整参数或待估参数。
同样,经济距离用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差额来表示:
(4)
(5)
(6)
(7)
(8)
式中,gdpit和gdpjt分别表示t年i国和j国的人均GDP;地理距离用两国首都间的距离表示,disij表示i国和j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语言距离为两国是否具有相同的官方语言来表示,具有相同的官方语言,则langij为1,否则为0;文化距离用两国间Hofstede六维复合文化指数来衡量,culij表示i国和j国的复合文化指数;制度距离用全球治理指标的六维指数和的差额来衡量,wgiit和wgijt分别表示i国和j国的全球治理指数。β、γ、δ、φ和η均为待估参数,含义与α相同。
将式 (3)~ (7)代入式 (2),可得国家距离:
(9)
将式 (8)代入式 (1)并对其求导,可以得到影响贸易的计量方程式:
lnTRADEijt=lnC+lnYit+lnYjt-αln(1+
|techi-techj|)-βln(1+|gdpit-gdpjt|)-γln(1+geoij)-δln(2-langij)-φln(1+culij)-ηln(1+
|wgiit-wgijt|)+εij
(10)
(1)技术距离techdis。技术距离可以采取多种指标进行衡量,如研发支出、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量、高等院校数量、科研机构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生产率水平等。专利申请量是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为避免不同国家由于产业规模不同而导致专利申请量存在的较大差异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选择国内居民人均专利申请数量的差距作为衡量技术距离的核心指标,techdis=|techi-techj|。为避免选取专利指标对结果的影响,本文也选取了另一相对指标研发投入占比作为技术距离的代理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但由于某些国家和2016年数据的缺失,样本量由54国缩减为33国。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2)经济距离gdpdis。经济水平越相似的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越相似,更容易发生贸易往来。本文选择人均GDP差额来衡量两国间的经济距离,gdpdis=|gdpi-gdpj|。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3)地理距离geodis。地理距离是贸易成本的一部分,地理距离越大,两国之间的运输成本越高,越会抑制两国开展贸易往来。本文选择两国首都间的地理距离来衡量两国间的地理距离。数据来源于CPEII数据库。
(4)语言距离langdis。语言是国际贸易成本的一种,拥有相同的语言可以避免沟通障碍,有助于开展国际贸易。langdis=|1-offlang|,其中offlang表示两国之间的官方语言,在CEPII数据库中,如果两国的官方语言相同则offlang为1,如果官方语言不同则offlang为0;那么语言距离langdis正好相反,如果两国间的语言距离为1,说明这两国间的语言完全不同,如果两国间的语言距离为0,说明这两国间的语言完全相同。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
本文参照OECD的分类标准,将高技术产品分为九大类,利用SITC3编码,并选择2000—2016年与中国具有密切高技术产品贸易往来的54个国家,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UN COMTRADE)中获得各类商品的贸易数据,2016年中国与这54个国家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额占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总额的78.5%。专利申请量、人口数量、研发投入占比和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来自CPEII数据库,文化距离来自Hofstede指数网站,制度距离来自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治理指标数据。表1为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表1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表2展示了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回归结果。回归1和回归2利用混合OLS,回归1只加入核心解释变量,可以看出技术距离能显著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总额;回归2加入其他控制变量之后,技术距离仍具有1%显著性水平下的显著促进作用,系数由2.263下降到0.122,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语言距离、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回归3利用LSDV,加入国家效应之后,技术距离前系数依然显著为正的0.326。为解决组内自相关和可能存在的不同个体扰动项带来的组间自相关,回归4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总规模依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0.230。为了对回归1~4的估计结果进行检验,检验1进行了内生性检验,检验2~5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1选择滞后一期作为当期的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可以克服解释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距离对贸易总额的促进作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的结果也与基本模型一致。检验2更换计量方法,采用泊松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距离依然能够显著促进高技术产品贸易规模,回归前系数为0.014。检验3剔除了贸易规模在5%以下和95%以上的样本,样本量缩减为826,技术距离依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避免使用人均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距离代理指标可能带来的误差,检验4选取研发投入占比作为技术距离的代理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依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检验模型1~4的估计效果与回归模型1~4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看出,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进出口总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更好的研究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下文分别对出口额和进口额进行实证检验。
表2 对贸易总量的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p<0.01、p<0.05、p<0.1,下同。
表3展示了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回归结果,回归方法与表2一致。回归1和回归2理由混合OLS,只加入技术距离时,其影响结果显著为正2.212,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系数降低为0.132,但依然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回归3用LSDV方法加入国家效应之后,技术距离的影响依然显著为正,回归系数为0.329。回归4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FGLS,技术距离的系数变为0.245,但依然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检验1内生性检验1和稳健性检验 2~4与基本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看出,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倾向于向那些与中国具有较大技术差距的国家出口高技术产品,对于比中国技术水平低的国家,中国的高技术产品不仅能给该国带去技术外溢,而且技术水平带来的高生产率使得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而对于比中国技术水平高的国家,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具有价格优势,高技术水平国家从中国进口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等其他环节。
表4展示了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的回归结果,回归方法与表2一致。回归1和回归2采用混合OLS,仅加入技术距离时,其回归系数为2.029,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加入其他控制变量之后,技术距离的回归系数下降为0.142,但依然显著为正。回归3采用LSDV加入国家效应后,技术距离依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0.345。回归4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技术距离的系数仅为0.294,但依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都验证了基本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倾向于向那些与中国具有较大技术差距的国家进口高技术产品,一方面,中国向技术水平较高国家进口高技术产品,可以通过进口获得技术外溢,推动中国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中国向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进口高技术产品,由于其具有较低的价格,中国可以节约成本,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
表3 对出口额的回归结果
表4 对进口额的回归结果
为了分析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作用机制,本文采用Hummels等的分解方法,测度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出口三元边际和进口三元边际,从扩展边际、数量边际和价格边际三个维度来检验技术距离的作用机制。数据来源与上文相同,参考普遍使用的数据处理办法,剔除数量值为空值的样本,将数量值为0的数据样本改为1。扩展边际即产品广度,是指中国与一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扩展边际越大说明中国实现更多商品种类上的高技术产品贸易。集约边际即产品深度,是指中国与一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占中国全部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集约边际越大说明中国与一国实现更大规模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三元边际中又将集约边际分为数量边际和价格边际。
表5所示为对出口三元边际的回归结果。对于出口扩展边际,OLS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距离的系数为0.021,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LSDV的回归结果也显示技术距离能够显著的促进出口扩展边际。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对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不显著,技术距离、语言距离和制度距离能够显著地抑制出口扩展边际。对于出口价格边际,OLS和LSDV的回归结果均显示,技术距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距离、制度距离、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化距离的效果不显著。对于出口数量边际,OLS的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距离的系数为0.155,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LSDV的回归结果也显示技术距离能够显著地促进出口数量边际,其系数为0.167。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语言距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制度距离和地理距离的作用不显著。可以看出,技术距离能够显著地促进出口扩展边际和出口数量边际,而对出口价格边际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这说明技术距离越大能够显著地促进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并且能够带来出口数量的增加,对出口价格没有显著的影响。中国倾向于对本国具有较大技术水平差距的国家出口更多种类和更大数量的高技术产品。
表5 对出口三元边际的回归结果
表6展示了中国进口三元边际的回归结果。对于进口扩展边际,OLS的回归系数为0.069,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LSDV的回归系数为0.109,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具有限制的抑制作用,制度距离的作用不显著。对于进口价格边际,技术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距离、制度距离和语言距离的作用不显著。对于进口数量边际,OLS和LSDV的回归结果均显示技术距离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具有限制的抑制作用,制度距离的作用不显著。可以看出,技术距离能够显著地促进进口扩展边际,但对进口数量边际和进口价格边际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技术距离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的种类,但是对于进口高技术产品的价格和数量没有显著的影响。中国倾向于向那些与本国具有较大技术水平差距的国家进口更多种类的高技术产品。
表6 对进口三元边际的回归结果
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技术差距的存在使得低技术水平的国家倾向于向高技术国家进口以获得先进技术,而高技术水平的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先进技术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技术距离通过促进进口和出口规模,从而推动了中国高技术产品的整体贸易水平。另一方面,技术距离能够显著地促进出口扩展边际和出口数量边际,而对出口价格边际的影响效果不显著;以及促进进口扩展边际,但对进口数量边际和进口价格边际的影响不显著。技术距离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促进作用带来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在与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贸易中,中国的出口优势来源于较低的产品价格,进口动力来自于通过进口获得技术水平较高国家的技术外溢,通过进口干中学推动本国的技术创新。本文认为,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美欧等发达国家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坚持在开放合作中加强中国自主创新,通过加强企业间联合研究、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实现高技术产品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与美欧等发达国家高科技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联合研究,通过合作研究扩大技术及设备的引进,主动学习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中国科技型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或联合研究中心,主动利用当地技术等创新资源,提升中国企业海外技术资源集聚能力,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
第二,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贸易中,中国的出口优势来自于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其进口动力来自于低技术水平国家产品较低的价格。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进口中国高技术产品,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其技术水平。同时,中国通过进口这些国家产品,将其用于加工生产,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等价格链高端环节。本文认为,考虑到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主要来自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中国应加强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转移和合作,结合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促进中国先进适用技术标准、优势技术产品向沿线国家输出,帮助沿线国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中国技术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在技术输出过程中,也要积极扩大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技术产品进口,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双边贸易逆差造成沿线国家对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通过扩大进口,有效利用进口国技术创新资源,将其用于加工生产,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等价格链高端环节,提升中国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