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探索

2019-10-16 06:21:32马增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8期
关键词:喀什地区绿洲沙漠

马增辉 马 钢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分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

在新常态下,遵循自然规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3]。党中央、国务院深切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本文研究了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问题以及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有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思路。

1 生态环境现状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国家级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核心区[4],是全国8大生态脆弱区之一,“西北荒漠绿洲交替生态脆弱区”中确定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荒漠绿洲生态脆弱重点区域”[5],是自治区喀什三角洲绿洲农业盐渍化敏感生态功能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农业及荒漠河岸林保护生态功能区、塔什库尔干山间谷地高寒牧业生态功能区,是典型的内陆河山地—绿洲—荒漠过渡带[6](见图1)。

图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历史上的喀什地区也曾湖泊众多、森林茂盛,是一片土沃泽饶、可耕可渔的西域江南。但随着时间推移,曾经的丰饶已逐渐失色,这其中有人为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变迁。现在的喀什地区已趋向于变为沙漠孤岛,其生态环境问题已到了不治则亡的地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且水资源粗放利用、盲目开荒等,喀什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用水意识较差,导致区域结构性缺水加剧[7]。土地沙化、盐渍化加重,耕地生产能力逐步减弱,进而影响了粮食产出及供给[8]。森林、湿地等生态功能区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浮尘天气频发。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水土污染导致重要水源地涵养能力不足,威胁下游人畜、农业用水安全。喀什地区有关部门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部署,未能取得较为明显的综合成效。沙漠绿洲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速度远小于逆向演替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2 生态环境问题

喀什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干旱缺水,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区域人口、农牧业集中,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后的抗逆性和承受能力较小,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和受到外界干扰后得修复能力较差,敏感性和不稳定性较突出[9-10]。

2.1 结构性缺水喀什地区缺少生态用水规划,生态输水设施不完善,长期依靠塔里木河洪水期的生态输水,不能满足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生态配水处于严重缺失状态。

2.2 水资源承载力不足近年来,喀什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对耕地的需求日趋强烈,大量土地被开垦,需水量增加,但来水量不增反减。耕地由2009年的65.85万hm2,到2018年的70.9万hm2,10年净增耕地5.09万hm2,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下降。有研究表明,尽管夏季气温升高致喀什地区冰川融水增加,但是喀什地区冬季总体水量在近20年来仍然呈减少趋势,而温度的逐年增加趋势又将导致喀什地区冰川和积雪储量开始减少,最后补给到下游的水量会越来越少[11]。

2.3 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东部、东南部及东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部的布古里及托克拉克沙漠边缘。从景观尺度上来看,项目区属于沙漠边缘的绿洲景观,且绿洲景观内部又有沙漠景观,沙化土地面积大、程度高,严重制约着土地生产力。喀什地区荒漠化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主要分布在伽师、英吉沙、莎车、岳普湖、麦盖提、巴楚、叶城等地的沙漠南缘风沙区,变化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少[12]。其中,沙漠化面积较大区域主要位于麦盖提县、巴楚县、叶城县的西部地区。该地区沙漠化问题极其严重,沙地分布面积大而集中。近年来,因粗放利用地表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丧失,土地逐步退化,林草无法生存,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土地的荒漠化进程。

2.4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喀什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洪、秋缺、冬枯”,不利于林草地、湿地等生态补水。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土壤肥力不足,原有植被稀疏,林草地整体结构不良,生态系统脆弱,抵抗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扰动能力不足,自我修复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使用粗放,浪费严重,地下水位下降,生态补水渠道受阻,土地盐碱化、沙化等障碍因素增多。这些因素导致喀什地区多数天然林草地生长状况不佳,大面积退化,湿地萎缩,呈现出逆行演替现象,导致动物栖息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林草、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系统退化,还导致沙尘暴、浮尘等风沙灾害天气频发。以喀什市为例,2015年,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达222d,整体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较“十二五”初期下降51.46%,下降严重,目前仍在不断恶化[13]。

2.5 农业用水低效粗放、生态用水无法保障喀什地区分为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2大流域,地表水主要由高山融雪补给,河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17.84亿m3[14]。由于冰雪融水补给量逐年降低,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迅速增长,大规模开发耕地,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表水使用管理粗放,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多数河流出现季节性断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灌溉体系不完善,渠系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5,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15]。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喀什地区农业用水占比高且低效粗放,生态用水补给不足。

2.6 城区河道生态景观质量较低喀什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相关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单一项目实施成果,但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设计理念,综合效果不佳[16]。特别是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城区段克孜河存在非法排放、倾倒垃圾、无序采砂等现象,对河道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河流两岸生态景观质量不佳,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无法发展城市河流的纽带作用。

2.7 防风固沙林生态系统不完善喀什地区绿洲沙漠交错区域土地沙化严重,缺水严重,交通不便,资金制约,营造防风固沙林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导致整个喀什地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不完整,系统不完善,不能发挥良好的系统功能服务。零散的、不成规模的防护林生态屏障效果不明显[17]。

3 修复措施

针对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应从顶层设计、管理体制、工程措施3方面联动开展有关工作,保护为主、修复为辅,运用综合性手段保护和修复区域生态环境。

3.1 将生态用水纳入喀什地区水资源配给规划生态用水指维护或改善组成现有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动物以及非生物部分的平衡所需要的水量,即用于维持生态系统所消耗的水分[18]。保障生态用水量对于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喀什地区并未明确在地区用水规划中列支生态用水量。经调研,自2016年塔管局已向叶河流域胡杨林每年生态输水1亿余方,但只限6月份和9月份主汛期的洪水,远达不到喀什地区生态用水需求。要解决结构性缺生态用水问题,首要的是在政策方面保障生态用水机制,将生态用水纳入地区水资源配给规划,使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水可用、有法可依,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实施成效,保障全地区获得持续性生态效益。

3.2 建设生态用水涵养区通过实施河流上游水源地水源涵养区建设工程,新增水源涵养区面积,解决生态用水资源性缺水问题。水源涵养区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封育天然草场、禁牧、限牧等措施,鼓励牧民搬迁定居进行舍饲或规模化养殖,减轻水源地天然牧场放牧压力,恢复及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3.3 完善环沙漠防护林体系在喀什地区“4条长廊”、“4大屏障”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规划基础上,在未实施完成区域继续建设基干防护林,补全区域大生态屏障。重点完善环布谷里沙漠、环托克拉克沙漠、喀什地区东缘3大防风固沙林,进一步改善沙漠—绿洲交错带生态环境,缓解和改善沙漠侵蚀现状,确保绿洲安全。

3.4 建设生态屏障巴楚位于喀什地区东大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托克拉克沙漠夹击地带,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屏障作用显著。可在三岔口镇—红海水库—邦克尔湿地—民生渠一线及周边建设生态屏障,将巴楚县境内托克拉克沙漠东西、南北分割,减少沙漠对绿洲的侵袭,缓解沙进人退的生态脆弱现象,减轻沙尘等恶劣天气。

3.5 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喀什地区泽普县林果业发达,而林果业种植对风沙灾害敏感,特别是大风天气往往对林果业造成严重减产等不良后果。另外,泽普县湿地生态系统萎缩,生态基质破碎、生态廊道湿地不连通,湿地生态系统难以维系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营造防风林带生态空间和库塘湿地修复保护措施,完善“斑块—廊道—基质”生态格局,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耕地绿色生产和供给能力。

3.6 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治污、防风沙、防洪、灌溉、景观等综合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以喀什市为例,喀什市城东阿克喀什乡是喀什市主要风沙口区,地势低,是城市污水排放地,生态环境脆弱。可通过建设中水库容纳喀什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通过中水回用营造生态林和生态湿地,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既解决喀什市城区污水处理净化水体问题,又达到减少区域风沙侵害的目的。基于《喀什市“一市两县”同城化发展建设规划》,对经过城区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修建生态河堤、生态护坡,营造沿岸景观林带等。打造大喀什城市集群发展的核心纽带,形成城市生态屏障,从而保证区域的融合发展。此外,还应在城市外围建设防护林,重点区域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景观绿化带,防止风沙对城区的侵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3.7 地质环境与水环境治理喀什地区采矿权最多时达1330个,主要集中于中低山丘陵区及克孜河沿岸,其中砂石矿集中区域矿业活动导致的废渣无序堆积、采坑裸露等地质环境急需修复,以保护河道的安全。

3.8 建设生态监测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整合喀什地区有关部门生态建设信息,建立大数据集成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位置布控,实时监测,形成生态环境建设报告,形成工作标准,服务类似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喀什地区是我国“2屏3带”和自治区“3屏2环”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国家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实施,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湿地公园、胡杨林保护区等为辐射的生态系统保护网络,将极大地丰富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改善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还能改善人居环境,一方面构建了防护林带及生态屏障,可有效控制土地荒漠化、沙化,降低风沙灾害发生频率,改善大气环境,减少浮尘天气数量,另一方面减少了废弃物的污染,保护水源地安全,对于荒漠化治理及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喀什地区绿洲沙漠
基于RS与GIS结合的喀什地区遗址预测模型构建
绿洲里的老先生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6
沙漠之旅
沙漠绿洲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留一片绿洲 此处肾好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
中国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 17:40:00
农民理性与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以喀什地区英吉沙县S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