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琴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其中浓硫酸和氢氧化钠都有强腐蚀性,所以,在使用时,我们要特别小心,但如果碱液沾到衣服或皮肤上,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师: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涂硼酸溶液呢?它又起什么作用?
生:(思考)
是能和碱液发生反应吧!
师:大家想得很对。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单元的课题2-------酸和碱会发生什么反应(板书:课题2 酸和碱会发生什么反应(一)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参考课本58页,选择适当的仪器、药品,进行探究活动。)
师:(在学生操作的同时,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哪位同学说一下:这个实验主要的步骤有那些?
生A:先用量筒量取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接着用滴管漫漫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至溶液恰好为无色为止。
师:说的很好。大家赶快开始吧!请问:量取液体时注意什么?
生B: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出保持水平。
师:回答得真好,其他同要向他学习,勇敢的站起来回答问题。看来大家对实验观察的非常仔细。接下来针对刚才的实验我们一起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通过课件展示问题)
1.在溶液恰好为无色时,溶液是否显碱性?
2.为什么要在溶液恰好为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
3.小烧杯内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是盐酸吗?为什么?
4.反应中加酚酞试液的目的是什么?
生:(四人一个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生A:不显碱性。
生B: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已恰好反应。
生C:是氯化钠。
生D: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指示反应是是否恰好进行。(判断反应的进程)师:
师:大家分析得很透彻,,,,。但是,同学们是否思考过,反应后的溶液是否是氯化钠溶液呢?有没有其它的成分?因该如何判断呢?
生:(谈论激烈,各抒己见)
生A: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还有盐酸,因为无色的酚酞溶液遇酸也不变色。
生B:可用紫色的石蕊试剂来检验。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还有盐酸;否则,就只有氯化钠溶液。
师:这组的同学想到了换一种指示剂,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生C:可以用铁来检验,如果有气体生成则说明有盐酸,否则,就只有氯化钠溶液。
师:这组同学有运用了酸和金属反应的性质,好!!
生D:还可以用碳酸钙来判断,若有气体生成,说明有盐酸,否则没有。
师:大家的思路不错吗!现在请看刚才反应的微观过程(教师通过FLASH动画展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过程的微观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和反应。)
生:(认真观察动画演示)
师:请大家看一下刚才反应的方程式(板演:NaOH+HCl = NaCl+H2O)
我们再写几个:①Ca(OH)2+HCl ②NaOH+H2SO4 ③Al(OH)3+ HCl
生:(纷纷举手)
师:(教师让基础偏中下的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完后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总结几条规律。
生:(写完的同学,同组之间开始讨论。板演的学生出现的错误,同组的学生帮助修改)
师:好的。方程式已经完成。通过刚才的活动,表现出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几个方程的相似之处。
生:(学生自告奋勇得站起来,回答)
生A:反应物都是酸和碱。
生B:生成物都有水。
生C:生成物中的另一种是盐,我通过预习已经知道。
师:很好。大家有这种学习态度很好。课前预习和、课上讨论,不错。
师:我们现在总结一下:什么是中和反应?
生:(全体回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师:大家再看一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微观的过程。请思考: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再一次播放动画)
生:(認真观看,并思考) H+和OH-结合生成H2O
师:很对。多么细心呀!大家学习就该抱着认真的态度。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小练习。(屏幕出示练习)
……
师:(小结)大家在课前准备的很充分。可见,大家对化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只要大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那么,我们就可以随处学习。下面我们来完成基础训练题。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的几点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极限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节课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探究问题,并且通过现象得出结论,进行反思等。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学生来解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充当一个辅导角色,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把课堂教给学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并不乱,而且学生能够潜能得以发挥。
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好,如: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从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强调一下。
二是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问题,延伸不足。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学生的特点,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多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