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2018年12月10日,云南大理至瑞丽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怒江四线特大桥钢桁拱顺利合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中缅国际铁路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出,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对西北地区而言,新疆将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而西安要成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整个西北地区要“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对西南地区而言,广西要“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云南则要“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西部地区已经从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边疆地区转变为国家战略建设和开发的桥头堡,经济繁荣度、工业化、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部地区1978年生产总值仅为728亿元,到2018年则突破20万亿元。在2018年公布的中国百强县(市)、区的名单中,西部地区共有25个县(市)、区上榜。另有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元,2018年则达到30652元;1978年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元,2018年则达到10618元。特别是2012年到2018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从5086万减少到1634万,年均减少25.5%,西部12省区市贫困发生率均降至10%以下,西部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西部地区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包含的陕西、四川、重庆、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贵州共12个省、市、自治区。过去70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基础的奠定阶段,二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發战略实施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西部是一块广阔而资源丰富的土地,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先天性落后”阶段。建国伊始,中国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京、南京、无锡等少数沿海地区和城市,西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份额不足10%。
中央政府从建国初期就非常重视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讲道:“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从大力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看,毛泽东在考虑平衡工业布局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考虑到备战的需要,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这一时期是从内地建设和备战角度来确立西部发展目标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五”时期新中国对西部进行了第一次大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06项民用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有21个项目。对西部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奠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即“三五”时期开始的“三线”建设,这是对西部地区的第二次大规模开发。
一、二、三线的划分,主要考虑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也考虑经济建设的需要。“三线”地区以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山西省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省韶关以北区域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七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省的西部地区。
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建设。1969年至1971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初步建成了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大大改善了我国西部工业发展落后的布局。
1966年-1975年的“三五”、“四五”期间,中国累计向“三线”地区投资1173.41亿元,“三五”期间“三线”建设投资额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高达52.7%。“三线”建设打下了西部工业发展基础,西部很多省份第一次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三线”建设时期新建、改建、扩建的一家家企业还为西部输送了一批极为宝贵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些人成为了以后西部工业发展的种子和骨干,使西部工业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构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即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全国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一时期是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来定位西部经济发展的。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这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并多次就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发表重要讲话。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西部大开发政策,2000年3月成立了西部大开发办公室来推动西部经济发展。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发行长期国债14亿元,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推进新的开放战略角度定位西部大开发。在这种定位下,已经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52项,投资总规模3.75万亿元,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西部地区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推进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工程,巩固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国务院又审核通过了《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了西部大开发“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状况再上新的台阶。具体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等六方面。
2019年中央深改委通過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要求更加注重抓好大开发,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带动怍用,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要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19年2月17日,重庆.寸滩港。寸滩港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标志性工程.重庆港的重点港区.拥有完善货运装卸、堆场及物流配送功能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和国家一类口岸,利用保税港和重庆自贸区的政策.成为了云贵川陕集装箱出江出海的大通道和重庆、西部地区的主要枢纽港
经济带是带状经济区的简称,属于经济地理学范畴。经济带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贸易、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一系列的发展机遇。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门类不全、力量薄弱、布局不合理、配套能力弱,产业结构的滞后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是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一是发展特色农牧业,加大对西部地区粮棉油、畜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及农业机械、农业科技的推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业示范基地等支农、惠农工程,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兼并重组,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制造业能力,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加快发展物流仓储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知识咨询、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四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产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层次。五是在东部地区面临外需增长乏力、要素成本上升、发展空间有限的约束下,西部地区要积极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储备充足的优势,有次序、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跨越、大发展。
2017年8月20日.青海省首次发往俄罗斯彼尔姆市的中欧班列扶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车站驶出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西部大开发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光辉历程,然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以来落后于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变。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城市缺乏和城市化率过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城市化总体水平低;二是西部地区少数省会城市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较大,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规模小。建设“一带一路”,将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并为西部城市群的崛起带来良好的机遇。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西部地區的道路面积存量仅为中部地区的1/2、东部地区的1/7。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首先,制约了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供给与东部地区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对接,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不利的市场环境降低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制约了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第三,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状况限制了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不利于思想观念的革新。建设“~带一路”,将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并为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带来良好的机遇。
“一带一路”在内容上是集向西开放与西部开发为一体的政策综合版。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一沿边开放城市”的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挂牌开张,更是预示着我国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时期的到来。与此东西向遥相呼应的建设“一带一路”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深化向西开放、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拓展西部大开发的内涵和空间,使西部地区能够化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建立健全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体系。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西部各省市之间、西部地区与中亚国家之间将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强资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构建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电信、电网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以预见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未来,西部将是我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和活力的地区,由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转变为平衡我国区域发展的新疆域。
70年来西部经济主要以数量增长为发展目的,并在该方面取得了较高成效,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目标由前期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具体措施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过去以交通设施为主要代表的物理基础设施,转向以数字化经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现代化基础建设。另一方面,新时代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要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配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加强对外开放、与外商深入合作的同时,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
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纲领,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理念,对西部目前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为西部地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激发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活力,从而促进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部发展的重心应由开发建设逐渐转向创新驱动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网络经济等新业态经济,积极培育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区域进行创新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本地区的创新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本地区的科研水平与教育能力则应是政府的应尽之责,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重视科研院所与高校机构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自主性,完善制度体系,简化科研项目的流程,强化成果导向,鼓励新动能的转变,同时通过区域优惠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减少人才的流出,从培育本地区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吸引外部创新人才流入两个方面提高本地区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西部地区新动能的转变。
其次,要实现协调发展,促进西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应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发挥自身资源特点,利用比较优势走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路线。二是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正是工业化直接导致了人才的聚集从而推进了城镇的发展壮大,而城镇化同样从提高社会需求等角度反作用于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因此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应发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共同促进作用,从而推动西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初期,各级政府在追求西部经济增长时,关注点更集中于经济增长的数量而非质量,由于对自然生态的重视程度不足,在过去的20年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压力,但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转型期,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也表明了绿色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绿色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政府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纲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强化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污染的防治,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格局。
目前我国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将协调区域与城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鼓励先富带动后富,逐步推进共同富裕,从而促使区域协调快速发展。同时应该加强覆盖城乡的设施建设与制度完善,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地区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将促使西部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着力支持开放试验区的开发建设,增加西部地区对外交流的渠道,加深西部地区与外商交流与合作的程度,提高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使西部地区焕发新的生机,从而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进而协调中国不平衡的区域发展现状。
(作者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编辑: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