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金文六条屏》考

2019-10-15 12:36黄伟民
丝绸之路 2019年2期
关键词:金文书法

黄伟民

【摘要】现藏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的《吴大澂金文六条屏》书法作品,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吴大澂的重要作品,但一直以来缺乏相关考证,以致于人们对此作价值认识不够。本文即对吴大澂这件作品进行分析,由作品内容的释读展开,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吴大澂;金文;书法

《金文六条屏》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家,初名大淳,为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斋、白云病叟,江苏吴县人。任编修,陕甘学政,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以篆书最为著名。

《吴大澂金文六条屏》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旧藏。此作功力深厚、规矩整齐,别有情致,是吴大澂书法艺术中的精品。现就此幅作品内容的释读展开做如下考证。

一、内容释读

长期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对此作品缺乏说明。经笔者释读发现,吴大澂此六条屏内容取自西周三件青铜器中的铭文,分别是《录伯菽簋》《段簋》和《蔡姞簋》。铭文的释读和断句往往会有不少争议,现笔者就自己整理的资料和认识对整幅作品释读如下:

唯王正月,辰在庚寅,王若曰:“录伯戎繇,自乃祖考又,爵于周邦,右辟四方,惠宏天命,汝肇不豕。余易汝矩畅一卣、金车、贲帱较、贲宏、朱号、裚、虎冟、朱里、金甬、画轸、金厄、画轉、马四匹、鋚勒。录伯戎敦,捧手稽首,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皇考釐王宝尊万年宝用,子子孙孙其帅并受兹休。【录伯菽簋】

隹王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王贞毕,烝。戊辰,曾(赠)。王蔑段历,念毕中(仲)孙子,令(命)龚找馈大则于段,敢对扬王休,用乍(作)簋,孙孙子子万年用享祀,孙子牵引。【段簋】

蔡姞乍皇兄尹叔尊鼎彝。尹叔绰绾永令,弥久生灵,终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用妥多福,于皇考德,尹惠姬用祈匃眉寿,永宝用享。【蔡姞簋】

岁次乙酉夏四月吴县吴大澂。【落款】

吴大澂印;愙斋。【印章】

二、作品分析

(一)写作年代与创作背景

落款部分的“岁次乙酉”是指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该年吴大澂51岁(按中国传统虚岁计算)。

吴大澂作为晚清重臣,此时公务繁忙,与北洋大臣奔走于烟台、京师(今北京)、津门(今天津)、合肥等地。《愙斋自订年谱》记载,该年四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协议,签订协议当晚的宴会上,吴大澂也在其中。

此幅《吴大澂金文六条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虽然公务繁忙,吴大澂也未尝不在闲暇之时进行创作。这从其该年艺术成果中也能看出来:是年五月,吴大澂完成《篆文孝经》作品,交上海同文书局石印;七月,开始创作《篆文论语》,自述对此作“每日写十余行”,一直到了第二年二月才完成。

由于《吴大澂金文六条屏》字数较多,达300字,这已是书法作品中较多的字数,且书写金文的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依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作品也是吴大澂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完成的。

(二)《吴大澂金文六条屏》的创作素材

吴大澂此作是从西周青铜器《录伯菽簋》《段簋》和《蔡姞簋》的铭文中得来。经查,此三件作品皆见于罗振玉所编著的《三代吉金文存》,但罗振玉在著作中并没有对拓片文字进行释读。

《蔡姞簋》拓片

《录伯菽簋》,又多称《录伯戎敦》,书体之结体遒劲似毛公鼎,此青铜器现仅存拓片,具体收藏地点和流传过程无从考证。

《段簋》,又称《毕段簋》, 高13.6厘米,口径21.2厘米,重3.25公斤,侈口束颈,腹部下垂,一双兽首耳,下有方形垂珥,矮圈足外侈。颈部饰回首藤龙纹,形如鸟,分尾内卷,圈足饰两道弦纹。为西周中后段(懿王十四年)时期食器。若录甚多,或误为“敦”。内底铸铭文57字(其中重文2)。现藏上海博物馆。《段簋》原藏汉阳叶氏、吴县(今苏州)潘祖荫。同在吴县的吴大澂应该是有机会见到这件青铜器原器的。《段簋》的铭文中记述了西周毕公家族在西周前期的发展脉络和事迹。

《蔡姞簋》,铭文拓本尺寸宽11. 5厘米,高18厘米,西周中期铸造,传山东蓬莱出土,原器现藏上海博物馆。此件青铜器在当时亦为吴县潘祖荫旧藏,故吴大澂应该也见到过这件青铜器原器。

(三)作品来源与陕甘总督的关系

该件作品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旧藏,征集于民间。由于吴大澂曾任陕甘学政,故而很多人认为这件作品是他在任陕甘学政的时候给西北当地人士所写。其实未必如此。吴大澂一生两次到过西北,第一次是同治九年(1870),吴大澂36岁,是年三月到关中,五月到潼关,七月初即离开陕西赴天津,此次西北之行前后不到两个月。第二次赴西北是三年之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这次他赴西北任陕甘学政,历时三年,直到光绪二年(1876)卸任。而该件作品的创作时间是光绪十一年(1885),所以这并不时吴大澂在西北时期创作的一件作品。在吴大澂任陕甘学政的三年里,他除了在各地不断巡考外,大多时间都花在了访古寻碑上,结识了很多西北文人雅士。故而,我们推断这件作品应该是他在光绪十一年夏四月完成之后被他之前所交结的西北人士得到的,后来便一直在西北民间流传,直到被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收藏。

三、《吴大澂金文六条屏》的书法艺术价值

清代,中国书法发展到了高峰时期。最为典型的便是出现了“碑学”这一全新的风格,以致于书坛出现了“帖学”和“碑学”双峰耸峙的现象。经过清代金石学者在金石上辛勤的探索之后,碑学一反已发展到极致而无路可走的传统帖学,为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乾嘉学者当中的阮元、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为代表,最终形成了大气磅礴、金石气息浓烈的碑学书法,且书体尤以篆隶为主。吴大澂即生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这一大变革的时代,他的书法风格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成熟的。

吴大澂平生喜好金石,收藏有大量的三代吉金与金石拓片,他经常花重金购买金石珍玩,如他的号“愙斋”即来源于他在光绪二年在西安以百金购得的“愙鼎”。在喜爱和收藏青铜器的基础上,吴大澂在书法上遍临金文,终于有了独具自家面貌的个性篆书。

吴大澂一生的书法风格经历了继承传统、迷茫探索和风格成熟三段时期。从创作此幅作品的时间来看,这一年,他的书法艺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51岁正是吴大澂仕途坦荡、意气风发的黄金岁月,他的篆书艺术中处处显示着他在艺术上求新求变、磅礴大气的姿态。尤其是以光绪十年(1884)为节点,吴大澂的篆书艺术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脱离其他书家面貌的影响,创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而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之后,吴大澂的篆书作品便达到了鼎盛期,如《愙斋集古录》、《十六金符印存》《古玉图考》等古文字著作,都是他篆书作品的代表作。

依上所述,吴大澂完成此幅《金文六条屏》的光绪十一年(1885),正是他经过长期探索后确立风格的时期。他的这件作品中虽仍能感觉到篆书“柔美”的一面,但力度却趋向平实与坚硬,达到了典雅庄重的境界。

四、结论

查阅现存吴大澂作品后发现,他一生当中临摹此三件青銅器铭文的作品有多件,而且作品中铭文的字数和顺序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馆藏这件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各版本发现,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所藏这幅是最能体现其书法简洁劲健、方圆兼备的一幅。

吴大澂作为晚清重臣,一生交游的人物众多。这件作品的落款上没有出现作者之外的其他人物,故还需进一步考证。本文仅在有限的资料中对此件作品的来源做了些初步的推断,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张家川县博物馆藏书画甚多,也屡见精品,《吴大澂金文六条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件。经过考证这件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价值。通过与吴大澂其他同一内容作品的比对,也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金文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西周金文车器“鞎”补释*——兼论《诗经》“鞹鞃”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书法欣赏
书法类
语法填空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