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
9月14日清晨,惊悉吴贻弓导演病逝,不胜唏嘘!一幕幕交往的鏡头浮现在眼前,清晰再现。这是一位良师益友,感念他的人品高尚和艺品高雅,德艺双馨,怀念在文联和他共事的岁月。
吴导是一位具有哲学家思辨力的电影导演,他一生中的作品并不多但部部精湛。他自己说,不是一个高产多产的电影家。吴导先后走上了上海电影厂厂长、电影公司经理、电影局局长和文广局艺术总监的岗位,还曾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公职在身的他,忙于管理工作和照顾电影界老少群体,搁置了很多很好的电影选题和拍摄计划。为此,业界和影迷及媒体都为他感到遗憾。然而,吴导总是淡定从容地回应:服从组织安排,不存得失心。
吴导是一位勿以物喜的艺术家,所以生活中为人处世处处低调毫不张扬。
我有幸在2005年与吴导一起带队参加中国电影百年盛典,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吴导代表第四代导演群体发言。吴导对国产电影充满热爱、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创作生产和营销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特殊见解。他接受电影评论家石川访谈时,曾给出什么是电影好时期的三条定义:一是优秀作品大量涌现,二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广大观众自发观影。吴导的电影世界观也非常开放,他接受和推荐来自世界各国的精彩作品和优秀艺术家。1993年在他的极力倡导下,国务院批准上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制片人协会申请建立了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他用自己多年在国际电影界的人脉资源,邀请了一届又一届的国外嘉宾。不付出场费,大咖们纷至沓来。这已成为惯例,沿用至今。当第一届电影节成功闭幕后,一贯平静稳健的吴导在众人簇拥着庆功时泪洒当场。
在少而精的作品中,始终如一的是吴导对社会生活中人心向背的关注,对复杂人性的挖掘和呈现。最为典型的是《巴山夜雨》和《城南旧事》,那飘浮在观影者心头的淡淡的忧伤,就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拍摄《城南旧事》就在江湾机场废弃区域搭棚,硬是弄出来一个北平古城胡同的烟雨蒙蒙、何时是归途的家国大情怀。记得吴导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起,改革开放初期一部片子有60万元经费就是巨款啊。拿到预算会兴奋得跳起来,每分钱都算计着用到位。从马尼拉电影节得奖后,成了公认的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标志性领军人物的他,从不沾沾自喜。吴导是一位勿以物喜的艺术家,所以生活中为人处世处处低调毫不张扬。在文联当主席十年间,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门卫大叔、保洁阿姨,见面都称他是笑眯眯的“老吴”。
2007年,文联在沙家浜开年度务虚会。晚上大家聚集在一起,欢声笑语不休。我拉老吴跳开场舞,他欣然接受。众人起哄,要求对唱一首歌。老吴说唱新歌有难度,选了一首苏联歌曲《小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没想到,老吴的四度空间和声配合得严丝合缝!一开口,惊呆了所有人。吴导有天然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体现在文联主席团结各门类艺术家的活动里,出席各协会活动,经常不辞辛苦探望艺术家。
十多年前他罹患重病,在瑞金医院谈医疗方案时力排家人众议,坚持手术。得知呼吸指数不达标,硬是遵医嘱在院子里溜达爬楼梯达标。有胆有识,延长了生命和保全了生活质量。2005年换届留任文联主席,征求意见时他接受安排。儒雅如他,只说正常年景里正常交班就好。如今,他真的谢幕了。但是吴贻弓导演留下的九部精品力作是海派电影的典藏级遗产,正如他今年5月24日的遗墨——“上海电影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