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心理状态的调查与护理对策

2019-10-15 07:58徐中娣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6期
关键词:脑梗死状态评估

徐中娣

215332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苏州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可导致偏瘫、大小便失禁等多种躯体症状和失语、吞咽障碍等多种脑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急性起病后,患者常由于无法适应和接受角色转变而产生负性心理和不良情绪,特别是对于ICU 重症患者而言,有加重病情可能,并降低依从性,不利于治疗及预后[1]。因此,准确掌握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并予以有效干预十分必要,文章对此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4月-2019年7月选取ICU 急性脑梗死患者5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 例。试验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46~83 岁,平均(62.6±13.4)岁;小学文化6 例,中学文化12 例,无学历7 例;入院GCS 4~9 分,平均(7.6±1.2)分;ICU 入住时间3~11 d,平均(6.4±2.0)d。对照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45~85岁,平均(61.9±15.2)岁;小学文化5例,中学文化14 例,无学历6 例;入院GCS 4~10分,平均(7.5±1.4)分;ICU入住时间3~10 d,平均(6.5±1.9)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疾病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年)标准;②ICU 收治指征,入住≥3 d;③救治成功,顺利转出;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良好,配合护理及研究。

排除标准:①死亡病例;②持续意识障碍病例;③脑出血转化;④合并认知异常、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视听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及影像研究结论;⑤临床资料不全。

方法:对照组予以脑梗死ICU 常规护理,包括全面病情观察与评估、生命体征检测、饮食护理、用药护理、预防并发症、安全防护、生活护理、清洁床单元、肢体功能位摆放等。试验组在ICU常规护理(同对照组)基础上,于清醒状态下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以此为据予以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①心理状态评估方法: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人文背景,以及既往心理、情绪、人格特点等,待患者意识清醒、可配合评估后,主动与患者沟通,交谈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躯体、语言和行为,评估患者心理稳定性,判断有无烦躁、忧虑、敏感、恐惧等负性心理,并探究原因,同时配合使用焦虑(SAS)、抑郁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为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提供依据。②心理护理干预方法: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病房环境,护士日常衣着得体、举止端庄、态度亲和,查房时主动关心患者,使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产生安全感;予以护理操作前,预先解释说明,充分尊重患者,私处护理做好隐私保护,维护患者自尊心。对于情绪激动、烦躁不安、易激惹的患者,护士与其接触时要沉着冷静,谨慎对待,特别注意说话内容与方式,避免语言不当刺激病人诱发情绪激动。同时,耐心向患者说明疾病治疗需要过程,告知急躁发怒对疾病预后的不利影响,并指导患者可行的表达方式,如手势示意、手写文字、点头、眨眼等,以此表达需求和简单交流,合理的需求应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或无法达成的,耐心予以解释说明。对于忧虑悲观患者,要充分予以精神鼓励和支持,通过向患者介绍既往康复理想病例,引导患者看到希望,树立自信,如为担心治疗费用,告知其心理疗法正向作用及病情好转后可带药出院,从而提高依从性。对于怀疑敏感患者,要就患者疑问随时耐心做出解释和说明,以消除顾虑。对于恐惧患者,要引导其尽快熟识病房环境与医护人员,向其介绍疾病理论知识、治疗及预后,帮助患者适应角色,完成角色转换,同时嘱家属多予以患者陪伴与爱护,积极加强家庭支持。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L-90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L-90评分比较(±s,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指标 试验组(n=25) 对照组(n=25)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躯体化 29.3±8.1 28.7±8.3 30.9±8.4 30.2±8.0强迫症状 17.3±3.2 17.6±3.4 18.0±2.9 17.1±3.3人际关系敏感 20.4±6.6 16.1±6.7★# 19.5±7.1 25.6±5.9★抑郁 28.5±8.3 23.8±6.0★# 26.1±7.7 30.5±8.2焦虑 22.7±7.4 16.3±5.5★# 22.3±6.8 25.4±7.0敌对 14.8±1.5 10.6±2.0★# 15.0±1.4 15.9±2.2恐怖 8.3±0.9 8.2±0.9 7.8±1.0 11.9±0.8偏执 10.3±1.4 10.7±1.5 10.8±1.6 13.6±1.3精神病性 10.4±1.2 9.2±1.7 10.2±1.6 11.5±1.4合计 162.0±25.5 141.2±29.6 160.6±24.8 181.7±30.9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意识转清当日)及护理后(转出ICU 当日),以SCL-90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量表包括9个因子,总分取各项计分和[2]。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1.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L-90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SCL-90各项评分与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与量表总分均较前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受多种因素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不同程度心理状态改变,其中尤以负性情绪多见,可导致诸多问题,是影响患者康复制约因素之一[3]。烦躁、忧虑、敏感、恐惧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常见表达,集中见于患者急性发病期后苏醒早期。此时患者症状相对严重,肢体语言受限明显,病人往往难于接受事实,或承受不住打击和痛苦,进而表现出不良情绪。对此,我们积极与清醒患者建立沟通桥梁,采取多手段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掌握患者心理活动规律与反应特点,并以此为据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不良情绪均可得到明显改善,心理状态总评分亦低于对照组,肯定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猜你喜欢
脑梗死状态评估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评估依据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最终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