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222100连云港圣安医院骨科,江苏 连云港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且好发于老年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该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1]。本研究选择76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评价其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
2016年4月-2019年4月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 例。试验组男20 例,女18例;年龄61~82 岁,平均(71.2±10.0)岁;交通意外损伤15 例,高处坠落损伤12 例,跌倒损伤8 例,其他原因损伤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60~84 岁,平均(71.5±10.5)岁;交通意外损伤14例,高处坠落损伤13例,跌倒损伤9例,其他原因损伤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椎管内麻醉,待麻醉成功后便可指导患者仰卧于牵引车,进行牵引,借助C 壁机透视,待复位效果满意后便可进行手术固定。①试验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于大转子顶点近端2~3 cm处置入导针,以股骨大转子顶点为进针点,置入正、侧位透视导针,待透视效果满意便可沿导针向大转子远端行一切口(长3 cm)[2]。切口成功建立后,便可进行扩髓,插入防旋髓内钉,待插入深度合适便可借助瞄准器于侧方位行一切口,将螺旋导针插入,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长度合适螺旋刀片,借助瞄准器进行远端锁定。冲洗切口后常规缝合、引流。②对照组采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自大转子于股骨外侧做一切口(长10 cm),充分显露大转子、骨折远端组织,调整解剖锁定钢板,借助导向器自钢板近端锁定孔内置入克氏针(3~4枚),待透视效果满意便可置入远端皮质螺钉、锁钉。螺钉、远端锁钉,透视无误后常规缝合、放置引流管[3]。
观察指标:①手术指标评估: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并发症发生率评估:常见疼痛、切口感染、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③髋关节功能评估:参考Harris 量表评价,分值为100分,得分、髋关节功能成正比。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水平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55.71±15.42)min;出血量(121.16±21.23)mL;对照组手术时间(112.53±16.72)min,出血量(152.36±25.83)mL。试验组手术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99 5,P=0.000 0<0.05;t2=5.752 3,P=0.000 0<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试验组髋关节功能为(92.03±4.38)分,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为(85.21±3.15)分;试验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2 6,P=0.000 0<0.05)。
股骨转子间骨折为老年人群多发病,该疾病发生与机体功能减退、自身基础性疾病均有一定联系。调查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后1年内死亡率为30%,故需及早实施有效治疗,以达到降低临床死亡率目的。既往对该疾病多实施内科保守治疗,但其无法降低临床死亡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方法,但临床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存在争议[4]。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治疗为髓外固定术,其应用后可将钢板贴附于骨性隆起,且该方法采用三点固定法,不仅稳定性、抗压性较好,还具有抗旋转性,但其对机体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髓内固定术,手术实施中对骨折处软骨组织剥离较少,对骨折端血供影响较小,不仅可提高术后康复效果,还可降低出血量。此外,该手术方式对机体创伤较小,应用的螺旋锁定技术,稳定性、抗旋转能力较好,还具有一定的抗剪切能力,可提高治疗效果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价值得以证实,但在具体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综合上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价值显著,对改善髋关节功能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有积极作用,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