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煦 闫爱民 程芳 宋宗艳 陈凤华(通信作者)
550002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贵州 贵阳
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糖尿病患者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可使90%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不发生严重的视力下降,失明率可以从50%下降到5%以下[1]。散瞳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检查、治疗的必须环节,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瞳孔,多对散瞳药物不敏感[2]。本研究重点探讨普拉洛芬滴眼液合并托吡卡胺眼液在不同时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瞳孔的影响作用,现报告如下。
2017年1-11月收治2 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160眼)。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瞳孔粘连、虹膜缺损萎缩、房角新生血管、强直性瞳孔、角膜溃疡、斜视、青光眼、白内障患者。经过同一医师所做的眼底荧光造影结果,依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国际分期法,确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49~78岁,平均(62.5±8.7)岁;糖尿病病程3~16年,平均(7.5±0.9)年;以视网膜眼底荧光造影确定视网膜分期,按照国际分期法分期,排除视网膜病变Ⅱ+期5 例,Ⅱ期18 例,Ⅲ+期8 例,Ⅳ期9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46~79 岁,平均(63.3±8.5)岁;糖尿病病程3~19年,平均(7.8±1.2)年;视网膜病变Ⅱ+期6 例,Ⅱ期18 例,Ⅲ+期8 例,Ⅳ期8 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共滴眼3 次,1滴/次,间隔5 min滴眼。观察组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散瞳,共滴眼3 次,两种滴眼液各1 滴,间隔5 min滴眼。
观察指标:分别散瞳前、第3 次散瞳后5 min、60 min 时采用ABBOTT 波前像差仪WAVESCAN测量患者瞳孔大小并计算患者瞳孔面积,所有操作由同一医师独立操作完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两组散瞳前瞳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散瞳后10 min、30 min 时瞳孔面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予以眼底激光等治疗,是临床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失明、视力下降的重要手段,而在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的是瞳孔的散大效果,并且要求散瞳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减少手术刺激产生的炎性介质,维持短期内良好的散瞳效果[3]。托吡卡胺与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共同组成了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其中去氧肾上腺素可兴奋交感神经,能促进瞳孔开大肌收缩从而散大瞳孔,托吡卡胺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抑制作用,能使瞳孔括约肌细胞表面M受体失活从而发挥瞳孔开大肌功能,达到散瞳与麻痹调节的效果。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普遍存在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不同程度损害现象,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瞳孔自发扩瞳、缩瞳的波动功能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表明,应用相同剂量复方托吡卡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瞳孔散大更为困难、缓慢,因此临床常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散瞳效果[4]。
考虑普拉洛芬眼液联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使用,可提高普拉洛芬眼液的浓度,提高抗炎效应,从而进一步抑制炎症介质对瞳孔缩小的反应。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房水、血清中均存在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炎性细胞因子、中性粒细胞等炎性机制,其可诱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等病理改变,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能够有效抑制局部炎性反应,更好地促进复方托吡卡胺发挥散瞳的作用,进而对糖尿病引起的瞳孔功能障碍起到有效缓解,保持良好、持续、稳定的散瞳效果。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瞳孔面积比较(±s,mm2)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瞳孔面积比较(±s,mm2)
?
综上所述,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能够发挥良好的散瞳效果,但通过与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瞳孔散大,并可通过提前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达到最大散瞳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但本组研究仍有一定缺点与不足,本组研究并未针对普拉洛芬的应用时机进行差异性研究,有待临床进一步试验证实。此外患者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影响结果,也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