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复述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且层层递进。统编教材在编排内容时也体现了复述能力训练的层次性、发展性。如下图所示。
统编教材复述能力训练梳理图
从上图可见,统编教材中复述能力训练的语文要素线索清晰,“讲故事”“复述故事”“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螺旋上升。人教版教材在提升复述能力的编排上有三个层级:一至三年级学习“讲故事”,四年级学习“简要复述”;五年级学习“有顺序地复述”。由此可见,衔接年级的学生需提升简要复述的能力,学习创造性复述。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其中《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的编排有其独特之处,适合进行补学。第一,一个故事分成两篇课文。一篇讲述牛郎与牛相伴,与织女相识的内容;一篇讲述牛郎和织女分离,鹊桥相见的内容。第二,一个故事有两个语文要素。分别进行创造性复述和缩写训练。第三,两篇课文分精读和略读。第一篇为精读课文,学生理清事情发展顺序,搭建支架,进行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第二篇是略读课文,学生通过给想画的连环画配文的活动,提取主要信息,练习缩写,同时运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为例,谈谈如何用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有序完善情节图,建立支架,使复述有“方”。
以《牛郎织女(一)》为例,文章篇幅长,学生默读后,通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的方式,概括情节,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梳理,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情节图。学生绘制的情节图有提纲式、条目式、图文结合式等,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多元化。
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情节图进行多种互动形式的简要复述。教师从学生复述内容的完整性、连贯性和能否用好示意图的角度进行评价。这样的学习过程,形式开放,时间保证,复述有支架,学有所得。
创造性复述体现了学生阅读的综合素质。其方式多样:变换人称讲述、将简略情节说具体、合理增加故事情节等。在《牛郎织女(一)》中,主要通过课后题展开学习活动,进行创造性复述的练习。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聚焦课后题:“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在已有的情节图上进行个性化记录,有助于学生把简略的情节说具体。
学生绘制的情节图列举如下。
有的记录地点,有的记录事情,有的用简短的句子记录,有的用关键词记录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挥想象,记录方式各有特色。如果教师告诉学生创造性复述的方法,那么学生只是知道概念,并不能转化为能力,不能称之为习得。
有了情节图做依托,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就有了支架。学生有的联系牛郎的生活环境描述山中之景,有的联系前文描述心事,有的联系下文描述赶集所见所闻等,内容丰富。列举学生创造性复述片段如下。
生:牛郎对老牛说:“老牛啊,今天我去集市上买东西,路过学堂,看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在教孩子们读书。那琅琅的读书声可好听了。我要是也能读书,该多好啊!我就可以认识好多字,读好多诗,说不定我还能写诗呢!”
生:牛郎对老牛说:“老牛啊,现在已经是春天了,那条小河里的冰已经融化了,一边流淌,一边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可好听了。小草也探出头来了,嫩嫩的,绿绿的,看着就舒服。树木长出新芽了,小小的,很是可爱。阳光穿过树梢照下来,地上斑斑点点的,可有意思啦!”
学生借助情节图中的信息进行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语言是成段的,复述的内容有条理,复述的过程流畅。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习得能力。
创造性复述是将简略的情节想象补白说具体,缩写则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炼、概括。两者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放在一个故事中进行学习,能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以提升。《牛郎织女(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连环画配文”的学习活动,活动方式富有趣味性,适合学生有序地进行自主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第一节课的情节图,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完善情节图。学生绘制的情节图列举如下。
有了前面方法的指引和实践,后面的情节图绘制顺势而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完整性。
完成了情节图就相当于完成了所要绘制的画面。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来配文。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以下学习活动。
1.学生读文中结尾部分,思考配文后互相交流。
2.阅读连环画中的配文,说一说发现。(学生发现,同学说得比较具体,连环画中的语言比较概括)
3.学生感悟:配文可以摘录文中的语句,也可以概括着写。
4.自主选择一幅画面,阅读文章相关内容,在学习单上写下配文。
5.小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画面,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或摘抄或概括地进行配文,做到图文相符。
学生的连环画配文列举如下(图画为学生课后绘制)。
当语文活动呈现出启发、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样态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会展开,学习便有收获。这两堂课通过情节图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复述和缩写能力的提升。
《牛郎织女(二)》的学习提示这样描述: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这就对接了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在复述、缩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学生知悉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结局。有的学生是一目十行地阅读,不回读,快速地看到文章末尾。有的学生是跳读,前半部分的内容先跳过,看到“从此以后”,判断这部分是结局,再细看。学生各有适合自己的方式。教师不仅要反馈故事的结局,还要反馈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阅读速度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在完善情节图的环节中,学生带着梳理情节的任务再次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借助“从此、美满、一天、老牛死了、再说天上、捉回来、上天去追、飞不过去、从此以后、喜鹊、搭桥、会面”等关键词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出“美满生活”“老牛去世”“织女被抓”“去追织女”“被天河拦住”“织女受惩罚”“王母娘娘同意相见”“七夕鹊桥相会”等主要情节。这样的鉴别阅读能帮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当学生带着“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的问题进行阅读时,便开启了寻读模式。问题驱动下的阅读,指向明确,内容聚焦,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速度得以提升。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方法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唯一的,而是综合的,具有个性化的。
总之,《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这两篇课文在内容上互相承接;在能力上综合体现了小学阶段的主要复述技能;在方法上提供可操作的学习实践活动,以便有效提高阅读速度。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郑宇老师所言:这种阅读的能力是基于学生真实的阅读经历,通过自主、反复的阅读,不断体验和感受,逐步形成。当复述有“方”时,学生的复述是有质量的;当提高阅读速度有“法”时,理解和速度是融合的。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补学缺失点,强化新增点,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