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欣,许海良,陈 威,刘素玲
(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青贮玉米是较饲草、牧草更利于提高产奶率和产肉率的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青贮饲料。与其他动物饲料相比,青贮玉米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高等特点,收获指数达普通玉米的1.5~2.0 倍。每天按一定配比量饲喂牛羊及家禽等,可提高产奶率和产肉率。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广泛使用青贮饲料,非常重视青贮玉米的加工和利用[1]。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每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2]。荷兰每年种植17.7万hm2左右的玉米,基本不收获籽粒,全部用作青贮饲料。英国种植玉米也全部为青贮玉米。美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在230 万~460 万hm2之间,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7.2%~12%[3]。俄罗斯青贮饲料的80%由玉米加工而成[4]。加拿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190万hm2。
中国长期以来受传统粮饲观念的影响,一直以籽粒高产为主要育种目标,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普通玉米秸秆青贮或黄贮用作牛羊等冬季饲料,但没有进行育种方面的相关研究,80年代之前没有真正的青饲型玉米品种。直到1977年中国科学院作物所引进‘墨白1号’,中国青贮玉米的研究开始起步[5]。随后,1985年北京市审定了‘京多1号’,1988年辽宁审定了‘辽原1号’、‘龙牧1号’等青贮玉米品种。“七五”期间,中国将青贮玉米育种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多秆多穗、青枝绿叶、茎叶多汁、富含糖分、适口性好和生物产量高为主要育种目标[6]。2002年启动全国青贮玉米区试以后,中国选育的青贮玉米品种多为单穗单株型。2015年农业部在全国10 个省区启动了“粮改饲”试点工作。随着中国加强青贮玉米的培育,越来越多的品种通过审定,如‘中北青贮410’、‘奥玉青贮5102’、‘京科青贮301’、‘郑青贮1号’、‘豫青贮23’及‘雅玉’系列等青贮玉米品种。尽管如此,中国青贮玉米播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也仅由原来的2.6%上升到3.0%,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农业部2016年发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调减籽粒玉米,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青贮玉米面积要达到167万hm2[7]。当前青贮玉米育种目标除生物产量和品质目标外,提倡以粮饲通用型玉米为主,既可以保证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也能保证其充足的淀粉含量,提高营养品质。青贮玉米发展空间巨大,这将是中国未来玉米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青贮玉米从定义上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在玉米生长到乳熟期至蜡熟期期间,植株水分含量在60%~70%时,从地面上15~20 cm处刈割,收获玉米整株,对包括果穗在内的整株玉米进行青贮,使其进行乳酸菌发酵后,用于饲养食草动物的玉米品种。包括专用青贮玉米品种和粮饲通用玉米品种。第二种是指待田间玉米籽粒成熟后,先收获籽粒,再将收获籽粒后的秸秆进行青贮或黄贮,通过乳酸菌发酵后,用于饲养食草动物。一般指粮饲兼用玉米品种。
根据利用情况可将青贮玉米分为专用型、粮饲通用型和粮饲兼用型。专用型一般植株高大、绿叶面积多,加工成青贮饲料后口感好、柔嫩多汁、品质好、生物产量高,由于对籽粒产量要求不高,类似于饲草,所以专用型青贮玉米只适宜做青贮饲料用。粮饲通用型指既可以收获籽粒用作粮食或其他,也可以作为专用青贮玉米加以利用。粮饲通用型一般籽粒产量和整株生物产量均较高,营养价值比专用青贮玉米高。粮饲兼用型指玉米成熟后,先收获玉米籽粒,然后将植株进行青贮或黄贮,用作动物饲料。由于粮饲兼用型品种是收获果穗后再进行青贮或黄贮,所以营养利用率会比全株青贮降低15%左右。粮饲兼用型玉米一般籽粒产量较高,生物产量一般,主要是收获籽粒用于粮食、工业或配方饲料。
综观中国青贮玉米育种历程,根据植株生长特性可将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分为分枝型[8],如分枝型‘玉米70号’;多秆多穗型,如‘京多1号’[9]、‘科多四号’[10]及‘科多’系列;分蘖型[11],如‘龙牧5 号’;多穗型[12],如‘科多8号’;分蘖多穗型[13],如:‘晋牧1号’、‘新青1号’、‘新青 2 号’、‘新青 3 号’;单秆单穗型,如‘中北青贮410’、‘中农大青贮67号’等。2002年后通过国审的青贮玉米品种均为单秆单穗型。目前以选育单秆单穗型青贮玉米品种为主。粮饲通用型和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均为单秆单穗型。
从2002年国家启动青贮玉米审定程序至2017年,共有28 青贮玉米品种通过国审。其中2004年审定4个,2005年审定 3 个,2006年审定 8 个,2007年审定 6个,2008年审定5个,2009年和2017年分别审定1个,审定较多年份主要集中在2006—2008年。2010—2016年期间没有青贮玉米品种通过国审,主要原因为2007年以后区域试验对照种由‘农大108’更换为‘雅玉青贮8号’和‘雅玉青贮26号’,由原来的粮饲兼用型更换为专用型青贮玉米作对照,生物产量标准提高、品质等审定标准发生变化,种植密度增加,导致参试品种达标难度增大,中间试验没有更高水平的青贮玉米品种突破。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综合性状见表1。
中国青贮玉米新品种中间试验主要通过测定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来评价青贮玉米的品质。粗蛋白提供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其含量越高,品质越好[1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越低,可供消化的物质就越多[15]。酸性洗涤纤维是用来衡量干物质消化率的指标,其含量越高,干物质消化率越低[16]。按照国家标准将青贮玉米品质分为3级(见表2),三级以下判定为等外。2010年增加了淀粉含量一项指标,要求淀粉含量一级≥25%,二级≥20%,三级≥15%。
表1 2002—2017年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综合性状
表2 GB/T 25882—2010青贮玉米品质分级及指标 %
对28 个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生物产量、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得出,2004—2017年生物产量逐步提高,种植密度逐步增加,品质呈高—低—高的发展趋势。
根据潘金豹等[3]提倡的优质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重)≥25000 kg/hm2的标准,2004—2006年国审的15个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均低于优质标准。2007年国审6个青贮玉米品种,‘金刚青贮50号’生物产量超过优质标准为28806 kg/hm2。2008年国审5 个青贮玉米品种,有3个超过优质标准,分别是‘桂青贮1号’、‘铁研青贮458’和‘津青贮0603’。2009年和2017年国审的2个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均高于优质标准。总体来讲,生物产量从2004—2017年间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图1)。这表明,育成的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越来越高,这与品种的品质不断提升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密不可分。
从图2 可以看出,青贮玉米的种植密度2004年为45000 株/hm2,2005—2007年为 60000 株/hm2,2008—2009年在 60000~67500 株/hm2之 间 ,2017年达75000株/hm2,呈逐步上升趋势。种植密度增加有助于提高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但要求品种有过硬的抗病性和抗倒性。
4.3.1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图3)。2006—2008年审定19个青贮玉米品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集中在45%~50%之间。只有2006年审定的‘中农大青贮GY4515’、‘三北青贮 17’、‘京科青贮 301’和‘郑青贮 1 号’4 个青贮玉米品种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45%,达一级优质标准。2004、2005、2009、2017年共审定了 9 个青贮玉米品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小于45%,在一级优质标准范围内。分析结果认为,2007—2008年间审定品种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品质较其他年份差。
4.3.2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 以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指标划分优质青贮玉米。从图4 中可以看出,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亦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2004、2005、2009年审定8 个青贮玉米品种,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小于23%,达一级优质。2006—2008年审定的19个青贮玉米品种,有4 个品种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23%~26%之间,达二级标准,占审定品种的21%。其他为一级优质。2017年审定的‘大京九26’平均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17.91%,高于一级优质标准。表明随着审定标准更加规范,青贮玉米品种的品质越来越好。
图1 历年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干重)变化图
图2 历年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变化图
4.3.3 粗蛋白含量变化 以粗蛋白含量大于7.0%为划分优质青贮玉米的标准。从图5 中可以得出,审定的28个青贮玉米品种,粗蛋白含量均在优质标准以上。
图3 历年国审青贮玉米品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图
图4 历年国审青贮玉米品种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图
图5 历年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粗蛋白含量变化图
综合28个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的生物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有6个品种的生物产量超过25000 kg/hm2,12 个品种为品质一级优质,24个青贮玉米品种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达一级优质,蛋白质含量均在优质范围内。其中,‘雅玉青贮79491’和‘大京九26’生物产量超过25000 kg/hm2的同时品质达一级优质。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生物产量不断增加,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有所增高,随着国内育种家对青贮玉米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贮玉米育种目标更加明确,选育出的青贮玉米品种质量越来越好。然而由于中国青贮玉米育种起步晚,目前还存在品种质量参差不齐,数量少,有些品种适口性差,品质达不到牧业的要求等问题,所以有品种无市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优质青贮玉米品种应用于生产。未来青贮玉米育种任务艰巨,以粮饲通用青贮玉米为主要育种目标,粮饲之间互相转换,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保证农民稳定收入。Cox、Cuomo、路海东、章建新等专家对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改善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提高干物质含量。但是粗蛋白会有所降低,纤维素含量会有所增加,为了达到产量和品质兼优,种植密度在75000~105000株/hm2为最佳[17-21]。
潘金豹等[3]认为,青贮玉米育种的目标应是:适时收获(乳熟期至蜡熟期)的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在30%~40%之间,干物质产量不低于25000 kg/hm2;粗蛋白含量大于7.0%、淀粉含量高于28%、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4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22%、木质素含量小于3.0%、离体消化力大于78%和细胞壁消化力大于45%。目前国家中间试验要求检测黄淮海组青贮玉米茎腐病、南方锈病、弯孢菌叶斑病、瘤黑粉病,东华北中晚熟组青贮玉米大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和灰斑病,西南组青贮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灰斑病和南方锈病。对于高感茎腐病的品种更是一票否决。
另外,果穗是青贮玉米淀粉的主要来源和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果穗对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潘金豹、杜志宏等[3,22]认为果穗质量占整个植株干重的40%~60%,并且果穗所占比例越大,青贮品质越好。品质优良的青贮玉米杂交种应该具有果穗较大、生物产量高等特点。育种与养殖相结合,要考虑养殖业需求,探讨并选育真正适合牲畜业需求的优质青贮玉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