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课程改革探索

2019-10-14 03:29霍丽娟杨改强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23期

霍丽娟 杨改强

摘   要:本文以环境规划学课程为例,结合E-Learning和混合式课程改革的方法,探讨了环境规划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以水环境规划章节为例,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分解。课前教师在网络上发布基础知识点,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则重点讲授难点知识和分析案例,提高应用能力;课后,则对学习要点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最后多方面、多阶段评价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课程改革可为应用型环保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E-Learning  混合式课程改革  环境规划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b)-0223-02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侧重于应用实践的综合性课程。要求学生熟悉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和主要内容,掌握环境规划的预测和决策方法,尤其是针对水、大气、城镇等环境综合整治规划[1]。该课程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其中的众多技术方法都属于环保行业必须了解或掌握的内容,而且相关的优化技术方法理论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环境规划学需要师生提高重视程度,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教师以课堂板书为主,形式单一,师生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都较小。这种形式有利于环境规划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教学方法枯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并不扎实[2]。尤其是水、大气、城镇等综合整治规划的应用案例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了解和针对性的预习准备,课堂讲授不能带来更具体、深刻的印象,总体学习效果一般。因此传统教学对于环境规划学课程来讲,教学手段存在明显不足,有必要融入先进的教学方法理念,如E-Learning、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等,有效解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差等问题。

2  方法的适用性

近些年提出的E-Learning、混合式课程改革等思想能够解决传统教学的不足,目前已经在教学上有很多成功应用。

2.1 E-Learning教学模式

E-Learning利用全新的沟通机制和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和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的结构。其内涵包括:嵌入性(Embed)学习、探索性(Exploration)学习、投入性(Engaged)学习、体验性(Experience)学习、趣味性(Excitement)学习、有效性(Effective)学习和提升式(Empowerment)学习[3]。

E-Learning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势明显。(1)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线的学习环境有大规模的教学资料库。对于一些需重点掌握或拓展的内容,课堂上无法花更多时间进行讲授时,则可以通过E-Learning的方式呈现给学生。(2)即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课堂上,而是随时根据需要从网络上,结合学习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学习任务。

虽然E-Learning的理念很好,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反而会被数量繁多的学习资料所困扰;没有老师的监督,有些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不会坚持在网络上学习;缺少及时的反馈交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很高,教师更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混合式课程改革

混合式课程改革是当下各大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方式将单纯的课堂教学,分散到线上和线下互为补充的两种环境。比如当下比较热门的慕课、微课等形式,通过网络对学生开放在线课程。教师通过网上课程视频、习题库、论坛、在线测试等形式,按照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督促和管理。

混合式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更多地利用了互联网的资源,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更为主要的作用[4]。混合式课程使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节约了教育成本,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做出过程性评价及最终评价。

混合式课程改革的优点显而易见,但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发布网络课程,同时根据需要和反馈,调整课程资源,这其中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2.3 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课程改革

E-Learning和混合式课程改革的理念互为融合,有所交叉。这两者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教育模式的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这种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好,必将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3  环境规划学课程改革的形式

将E-Learning和混合式課程改革的理念相结合,应用于环境规划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两者的优点,提升学生学习环境规划学的兴趣和效果。以“水环境规划”的章节为例,课程改革的工作任务分解如图1所示。在课前,教师按照本章节的要求,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方法介绍,同时让学生自行搜索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认识水环境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学生对学生水环境规划的兴趣;在课堂上,则主要针对水环境规划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尤其对案例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概化知识,了解水环境规划中所需的过程的主要内容,另外,通过分组讨论判断水环境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适当的预防治理措施;在课后,教师可以在网上发布测试题,通过学生测试,判断水环境规划中还未掌握的知识,以便有目的地查漏补缺,而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学生则可以根据教师所提出的一些知识要点自行拓展学习。整个学习过程由易到难逐渐过渡,这样的工作划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步掌握,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过早地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4  教学质量成效的评价

环境规划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元化的。(1)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学生个人之外,还应包括讨论小组。应反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对讨论小组课堂表现的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进步和薄弱环节,也可以让教师了解教学方面的不足,以便后续改进教学手段、补充教学资料、提升教学效果。(2)评价应反映教学的全过程,要正确反映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课常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课后测试的完成度和正确法,以及答疑的表现,拓展知识学习的程度等。评价不能仅仅反映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更应该注重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待各类环境规划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3)评价也应适当反映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有很多新方法、新手段,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探究,而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现有知识,而应在现有环境规划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上,适当拓展,从不同角度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5  结语

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课程改革探索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学工作由易到难分解,逐步提高环境规划学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前在网络上发布基础知识点并布置简单的背景查閱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概念并搜索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环境规划学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则重点讲授难点知识和分析案例,以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课后则对环境规划学的知识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对更深高层、高标准的知识点进行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最后通过从多方面、多阶段评价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过程的优点和不足,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课程改革对环境规划学意义重大,能够明显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应用型环保人才提供帮助。该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课程,为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模式和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 汤春芳,李科林,张平.“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2):61-64.

[2] 任雅丽,黄芳莲,尹艺霖.基于E-Learning系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9):123-124.

[3] 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192(3):3-15.

[4] 霍丽娟,钱天伟.PBL与E-Learning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7(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