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盼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用这句话来诠释中国隧道专家严金秀的人生态度再合适不过。
5月8日,严金秀在意大利当选为新一届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主席,这也是中国隧道专家在该国际学术组织中首次当选主席。为了实现“让中国从隧道大国成为隧道强国”这一目标,她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着。
1964年出生的严金秀曾立志当一名医生,但阴差阳错,高考医科志愿被调剂到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专业。严金秀并未沮丧,她想:“风吹到哪儿就待哪儿,反正我是吹不倒的。”
1984年,刚参加工作不久,严金秀就被派往大瑶山隧道施工现场。那是我国当时最长的隧道,全长14.295公里,被看作是我国隧道工程技术现代化的起步,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汇聚了大批业内精英,还专门成立了科研攻关组。虽然当时工地条件很艰苦,但严金秀认为这是她成长过程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也决定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时我们的工作是F9断层地质超前预报,每天施工前要做地质调查、地质素描、测试围岩弹性波速度等,并给出施工建议。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工作有时很危险。”严金秀说,大瑶山隧道不仅从两端开挖,而且还有斜井和竖井。“我们这个科研组当时在一个斜井工区工作。一次,我和一个老专家刚从斜井进洞往里走,就有人喊‘涌水啦!涌水啦!所有作业人员都开始往外撤。但是老专家不仅没撤,还往里赶,眼看着涌水从脚底涨起来,我心里很害怕,也只能硬着头皮跟着,直到把开挖面涌水情况调查清楚了,才撤出来。”
这次不同寻常的危险经历,极大地激发了严金秀的事业心。“要从事科技信息方面的工作,利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引进国外新技术。”1986年,严金秀如愿被调到铁道部隧道情报中心工作。
80年代,关于隧道的“武功秘籍”多来自欧洲国家,为了攻克“英语关”,她将大把时间挥洒在英语学习上。“就像海绵,不停地吸收知识。”严金秀说,每当国内隧道建设中遇到“硬骨头”时,她就聚焦国际隧道界,探寻国外类似工程的施工方法。这也让她对国内外隧道工程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长大和复杂山岭隧道修建技术、海底隧道修建技术等均有深入研究。
1990年,严金秀凭借英语特长,参加了世界第16届ITA(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年会,担任年会翻译。这是她首次接触隧道行业的“金字塔尖”,年轻的她内心澎湃,暗暗发誓要为中国的隧道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助力。
30岁当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秘书长;35岁成为国际隧道协会一员,正式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37岁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科技部部长,在数年内横扫14个科研奖项……严金秀似乎从不愿停下前进的脚步。
中国当时最长的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目前世界最长高海拔铁路隧道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宜万铁路第一长隧道野三关隧道……一座座隧道见证着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攻坚克难的发展史,每一段历程都留下了严金秀的身影。
“她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在同事眼中,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严金秀,只要碰到和隧道工作有关的话题,总是滔滔不绝。
“科研需要大量投入,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有时候确實会很忙很累,但如果你喜欢你的工作、热爱你的职业,就会很享受这个奋斗过程。”严金秀坦言,自己对时间的把控非常精准,“珍惜时间”是她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哪怕前一天出差凌晨3点才回家,早晨也一定8点前到岗。
为何对自己如此“严苛”?严金秀笑着回应:只有不断强化自己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够站上世界舞台为中国隧道技术“代言”。从1990年第一次参加ITA大会,到1999年成为ITA一员,再到2013年当选执委,直至2016年获任副主席,荣誉对于严金秀来说是其次,重要的是,她可以借ITA的平台,借自身的影响力,将国外先进的隧道技术和理念“引进来”,同时帮助中国的技术“走出去”,让国际隧道界倾听中国声音,看到中国进步。
“每一次参加执委会,我都会努力去做主题报告,扩大中国影响,同时利用主持国际会议的机会纠正国外对中国的不正确批评。”2012年以来,严金秀连续7年担任世界隧道大会技术委员会专家;2014年以来,连续3年为世界隧道大会的国际培训授课;任ITA执委期间,先后代表ITA在欧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做了30余次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是ITA最为活跃的执委之一。通过她的努力,中国隧道工程界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作为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的副总经理,严金秀主要负责公司海外工作,带领团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输出“中国技术”。她通常以学术报告或技术咨询为切入点,发挥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国际技术交流优势。
2014年,严金秀组织团队投标并成功中标马来西亚达苏湖输水隧道施工项目,实现了公司海外项目自主开发零的突破。那年,马来西亚工程师协会邀请严金秀去讲课,课间休息跟学员互动时,一位老先生的问题引起了她的关注。“岩溶隧道有什么风险?可能引发什么后果?每一米造价多少?”问得非常细,针对性也特别强。后来,严金秀了解到这位老先生所提的排洪输水项目其难点是个隧道工程,经过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此项目。
如今,在“一带一路”不断深化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项目的建设。“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局面,但在跟这些企业交流中我发现,开展国际合作,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是中国标准如何被国际接受的问题。”严金秀说。
诚然,中国的隧道技术在短短几十年赶上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现在中国隧道数量和里程都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但严金秀很清醒:要形成中国特色的隧道修建技术理论体系,还需要继续努力。“中国作为一个隧道大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这些经验还并未被国外完全熟知了解。”要实现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转变,就要不断提炼中国先进的隧道技术经验,上升到理论,并被国际业界了解和认可。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未来隧道行业在安全、质量、环保等问题上也将面对更多挑战,需要更多地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来应对这些挑战。”严金秀已准备好踏上新征程。(责编/谢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