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思琪
摘 要:本案回顾了中国21世纪以来教育建筑设计的脉络,从空间创新、高密度研究、小尺度模式研究三个方面總结了当代教育的创新方向,通过最新的案例分析,给未来的设计提供一些经验和新思路。
关键词:教育建筑;空间创新;高密度;小尺度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落成横空出世,给中国教育建筑注入了新的血液。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相似概念的学校出现,既有从模仿造型角度出发的,也有真正从空间及地形条件出发,跳脱出四中模式,形成自身气质的,如合肥第四十五中学、天津华旭小学。
2018年,深圳市发起“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给中国教育建筑设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能量。8+1联展邀请优秀建筑师针对福田区9所学校进行设计,结合使用者、教育者、社区共同来探讨新型学校类型的建构与空间创新。同年,罗湖区举办“为明天设计—罗湖区校园设计创意竞赛”,对三所老旧学校进行重新设计与改造,获奖作品的高品质及创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建筑设计改革的春风已经到来。本文试图从这几次教育设计改革浪潮中总结出一些有所突破,值得思考的方向,为未来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空间创新
在国内,中小学设计大多数是跟政府投资建造体系相关,形成了一种单调无趣的模式化的设计。上位规划常常是将规整用地优先定位给住宅用地,剩余不利于开发的边角用地留给学校,且由开发商代建,出于利益考虑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设计模式。由于现行学校设计规范和管理机制更迭相对滞后,投资及规划部门都本着求稳不出事的心态,缺少研究跟突破,缺乏对素质教育、场地环境的关注。
经过对深圳及杭州近年来设计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校园不再是兵营式的排布,也不是简单粗暴的食堂上方设风雨操场,它是一个综合体。一个中小学校园里,除了教室、实验室之外,还会有餐厅、图书馆、艺术空间、剧场、体育馆等等。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对于教室以外的空间需求越来越多。
深圳龙华三智学校的设计在空间复合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方向。设计在满足了正常的高效便捷的教学功能以外,创造了一个“非正式教学空间”,在小学和初中的共享轴上设计了一片由钢桁架形成的灰空间“户外森林”,里面置入了适合共享使用的剧场、报告厅、泳池、教师办公、综合球馆,形成了学校最活跃的焦点。这些植入的功能块高低错落,形成多层次的架空层、平台及屋顶花园,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最佳载体。
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在场所体验方面进行了探索。设计以活力之丘为概念,自然起伏的草坡覆盖整个校园,校园的地面不再是冰冷的地砖。草坡由地面漫步广场和下沉露天舞台组成,300人的户外观演台阶穿插其中,图书馆、剧场、体育馆、食堂、艺术活动散布于这个草坡之下。活力之丘让校园从平坦变得丰富,串联了教学区、行政区、宿舍区以及看台,建筑形态一气呵成,不再是传统的校园的轴线式空间序列。
三、高密度研究
随着中国城市的密度继续加剧以及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规划划分用地时生均面积常常达不到对应的标准,而教育局对地块班级数的要求往往又大大超过规划部门定下指标,活动空间有限等问题不断凸显。面对有诸多日照及间距等规范限制的中小学设计,高密度高容积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设计在空间尺度、创新空间、流线等方面的发挥空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规划部门、使用方、设计师共同来探索,这其中势必会有功能使用的妥协,但更多的是对旧有模式产生突破,寻求一条共赢之路。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是在南方气候条件下高密度校园空间范式的一次创新。原24班小学增容至36班,容积率超过3.0,诸多挑战使得校园设计策略必须往垂直向度思考。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高度不同的E字形区域。西半区地面以上为教学单元,突破以往矩形教室+单边直走道的模式,以六边鼓形小面宽大进深的教室单元,双侧走廊的形式出现,两间教室之间为可移动分隔,可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首层全部架空设计,结合地形形成由南向北缓慢上升的架空活动庭院。教学单元之间的退距设置了下沉庭院,组织了地下一层的文体和餐厅空间的采光与通风。东半区的E字形功能高度复合,利用地下一层及一层设置架空型的风雨操场、泳池,二层设置宿舍、礼堂等,体育场则抬高至二层屋面。设计师已经摒弃了传统从平面功能体块入手的设计方式,完全进入了一个垂直复合体系去探索创新。
福田中学是深圳规模最大的高中之一,改扩建后最终将形成60班规模的全寄宿制学校,容积率达到3.87。通过对场地、设计要求、功能私密性的分析,设计提出了在垂直和水平双向维度实现区域划分。公共且未来可与社区开放共享的功能向下、向西布置:室内外运动设施,演艺中心位于操场下方的裙房中并局部下沉,校史展览和运动公共接待前厅沿西界面布置,成为具有功能和欢迎姿态的积极城市界面。带有巨大天井的跑道下方的高架空间成为一个具有特殊仪式感的入口广场,便利分流至宿舍大堂和教学区门厅。多层地面立体社交空间格局是高强度开发下保证校园空间品质的重要策略。高效利用建筑屋顶,下沉庭院,裙房顶面,架空半室外空间,构件丰富又尺度宜人的校园空间体验。
四、小尺度单元校园模式研究
长期以来,大量建筑师对于学校建筑规范的使用趋于僵化,日照、教室间距、运动场地间距等几个方面看似硬性的指标,使得建筑师习惯于套路化方案。加上规范执行部门对这些指标的僵化理解,缺乏专业评审机制,使得大家都忽略这些规范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家丧失了提出异议的勇气,只求保守化的顺利通过审批。随着不断的设计实践,有人开始打破了这种格局。小尺度单体分散式布局的方式,它削弱了轴线、E字形教学楼布局、动静分区等一系列常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新的面貌和方向。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的设计完全从体验感出发,源于儿童绘画的设计语言,将校园变成充满了欢乐和亲切尺度的街道。建筑师将2.8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打散成15个坡顶小房子,依据年级的不同,建筑尺度和院落组合都有所不同。这些体量以一种无序的方式散落在校园里,二层的户外平台将这些体块串联起来。设计充分利用双坡顶的屋顶空间,创造了15个课外游戏场所,如种植园、小剧场眺望台等,这些富有变化的剖面关系丰富了校园的天际线。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是一所建筑面积达到5.8万平方米的K12学校。“聚落校园”为本案的设计理念,是一次突破常规的探索。本是一个超大尺度的校园空间,被处理成多个不同尺度的单体聚落,化整为零,将幼儿园、小学、中学组织在一个大的“村庄”里。每个单体承载着不同功能,这些功能又被花园、森林、池塘、小山丘等景观元素串联在一起,创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剧场、泳池等功能从流线上可以成为独立管理的体系,未来可面对社会开放使用。
五、结语
笔者认为,学校除了是一个被动接受教育的地方,更应是一个成长的空间,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主动探索、独立、自由、尊重。同时我们的行政部门需要思考在现有的僵化审批管理中开放出一个弹性的讨论机制,赋予建筑师创新的主导权,突显设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红玫.校舍腾挪:深圳福田新校园建设中的机制创新[J].建筑学报,2019,(5).
[2] 张煜,刘鎔玮. 活力之丘——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设计[J].建筑技艺,2018,(12).
[3] 王欣欣.田园学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J].世界建筑,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