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及重迎茬最佳药剂用量分析

2019-10-14 16:36王佰成
种子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

王佰成

摘   要:大豆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东北地区又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地区,近年来该区大豆播种面积367万~400万 hm2,占全国总面积50%左右,其中黑龙江省大豆面积占全国大豆的30%~35%,掌握着我国大豆的生产命脉。然而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虫害及重迎茬一再影响,导致大豆的质量越来越下降。为了减少因病虫害和重迎茬影响大豆质量,针对大豆病虫害及重迎茬用绿色专用肥加药剂的防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重迎茬;专用肥加药剂

1   大豆病虫害及重迎茬的简介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大豆出口基地,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区大豆面积的64%,产量占全区的62.5%。进入21世纪之后,大豆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然而因为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影响着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尤其是近几年病虫害越来越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豆的产量、因此,需要将推广运用大豆病虫害防治提到日程上来。

大豆病害种类约20余种,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灰斑病、褐纹病;大豆霜霉病、细菌斑点病;大豆菌核病;灰星病、褐斑病、轮纹病、细菌叶烧病、羞萎病等。大豆害虫种类约有30余种,主要有大豆潜根蝇地下害虫、大豆蚜虫、蓟马、大豆二条叶甲、大豆四星叶甲、圆跳虫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大豆食心虫等。

大豆整体的防治策略思想就是从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全面治理,治理工作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首先应全面掌握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消长、危害规律,对主要的病害、虫害依据较准确的预测预报为防治前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强化农业技术措施,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诸项技术措施,达到主次兼顾、病虫害兼治,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增施绿色专用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用比例要适当,避免单纯过多施用N肥,防止贪青徒长、倒伏以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使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应根据当地发生的病、虫种类与危害程度,采取不同药剂量大小进行拌肥,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目的。

2   试验目的与方法

病虫害严重是重迎茬减产严重原因之一,因此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本试验是在以往筛选的防治大豆重迎茬病虫害药剂配方基础上,筛选生产上有一定防效、生产成本较低、投入产出比高的适用剂量,为生产提供依据。

2.1   剂量

试验所需药剂的剂量分别为400g/hm2、600g/hm2、800g/hm2、1000g/hm2、1200g/hm2。

2.2   处理方法

按300kg/hm2化肥,加入所需药剂混拌均匀,于播种时一次施入。

2.3   调查项目

于8月初调查株高、茎粗、叶色、根瘤菌数、根腐病级、孢囊线虫数、根潜蝇数、地上和地下干鲜重。

于秋收时调查株高、茎粗、荚数、粒数、百粒重,实测小区产量。

2.4   试验结果

于8月上旬调查各区株高、茎粗、叶色、根瘤菌数、根腐病级、孢囊线虫数、根潜蝇数、地上和地下鲜干重。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看出,使用农药400g/hm2、600g/hm2、800g/hm2、1000g/hm2、1200g/hm2,无苗对照区株高分别为83.1cm、83.5cm、83.3cm、83.4cm、83.4cm、82.0cm,即各处理均较无苗对照区稍高。茎粗分别为0.62cm、0.63cm、0.64cm、0.63cm、0.64cm、0.62cm,即除用农药200g/hm2茎粗与处理相同外,其他各处理均高于对照区。各处理叶色均较对照区浓绿。根腐病级分别为2.67、2.0、1.67、1.67、1.0、5.0,即各处理区均较对照区根腐病发病轻。每株孢囊线虫个数分别为14.7、13.3、12.8、11.6、9.7、25.3,即各处理区对孢囊线虫有明显防治效果,并随着剂量的增加防治效果增高。每株根潜蝇个数分别为3.57、2.0、2.67、1.60、1.10、12.3,即各处理区对根潜蝇均有显著防效。与孢囊线虫防治相同,也是随着剂量的增高,防效增加。总体看对根潜蝇的防治效果高于对孢囊线虫防治效果。

由表2看出,10株地上鲜重分别为288.2g、299.1g、303.2g、310.3g、328.3g、276.1g,即处理区鲜重均高于对照区。10株地下鲜重分别为17.2g、18.2g、18.9g、19.3g、20.9g、16.7g。10株地上干重分别为63.2g、64.0g、65.1g、66.0g、67.0g、60.0g。地下干重分别为2.30g、2.38g、2.36g、2.47g、2.70g、2.30g。单株根瘤数分别为29.8、30.1、30.1、32.0、34.1、26.7。结果表明,处理区不论药物剂量高低对大豆生育、防治病虫均有明显效果,为增加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表3看出,使用农药400g/hm2、600g/hm2、800g/hm2、1000g/hm2、1200g/hm2,无药对照株高分别为87.8cm、88.5cm、88.6cm、88.9cm、88.7cm、87.5cm;茎粗分别为0.626cm、0.63cm、0.637cm、0.633cm、0.643cm、0.623cm。

由表4看出,地上10株鲜重分别为314g、316g、314.7g、315.8g、320.4g、306.7g;地下10株鲜重分别为17.7g、18.7g、18.9g、19.4g、21.1g、17.3g;地上10株干重分别为64.2g、64.3g、66.3g、66.4g、67.4g、60.1g;地下10株干重分别为2.68g、2.67g、2.67g、2.78g、2.73g、2.53g。

由表5看出,单株荚数分别为43.1、43.5、44.7、45.5、46.7、41.5;单株成熟粒数分别为94.4、95.6、102.7、104.7、110.6、86.9;单株秕粒数分别为10.9、10.1、9.9、9.3、9.5、24;秕粒率分别为10.3%、9.51%、8.81%、8.16%、7.93%、21.61%。

由表6看出,大豆产量分别为2077.3kg/hm2、2096.2kg/hm2、2100.2kg/hm2、2226.1kg/hm2、2257.0kg/hm2、1951.4kg/hm2。处理区比对照区分别增产5.73%、7.4%、7.6%、14.0%、15.6%。

3   结语

结果表明,加药处理区不论剂量高低对大豆生育和产量都有明显作用,表现在株高增高、茎粗加粗、地上地下干鲜重增加,荚数、粒数增多、秕粒率降低,产量增加。但这些作用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

分析增产原因认为,由于药剂对根腐病、孢囊线虫、根潜蝇能有效防治,根系发育良好,根瘤增多,结荚多,粒数多,秕粒減少,产量增加。另根据整个生育期调查。无一出现苗害,说明此苗对大豆安全。根据净效益、农民对产品价格接受能力和尽量少用农药的原则,建议生产上采用农药剂量为400g/hm2。

(收稿日期:2019-07-08)

猜你喜欢
大豆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加入不同浓度外源大豆黄素对大豆根瘤数量的影响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
收大豆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