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

2019-10-14 23:09林玥
锦绣·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死亡意象

林玥

摘 要:一首好诗就像一幅好画一样,里面的意象可以达到让观者忘乎所以的效果。好的意象,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将读者带入诗歌的环境,而且还可以使其深切体会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绪,引人入胜。艾米莉狄金森,被视为意象派诗歌的先驱,她的诗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意象。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意象的魅力。

关键词:意象;永生;死亡

一、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他殷勤停车接我

车厢里只有我们俩

还有“永生”同座

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

我也抛开劳作

和闲暇,以回报

他的礼貌

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

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

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

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

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

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

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

我的披肩,只是绢网

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

屋顶,勉强可见

屋檐,低于地面

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

却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

那一天,我初次猜出

马头,朝向永恒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死神描述成了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死亡的看法:诗人主张平静地接受死亡,她把死亡仅仅看作一张简简单单的旅行。在这场赴往死亡的旅程中,诗人经过了学校、田地跟夕阳。这三个意象分别代表了人这一生的三个阶段:童年、壮年跟老年。这三个意象的选择极具代表性,校园里每天都充斥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用来形容活力四射的童年时期再合适不过了;种满金色稻谷的田地,空气间满是成熟的麦穗的香气,更是描述人到了身心各方面都成熟了的中年的不二选择;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天际,整个世界就像是蒙上了一层黄色的滤镜,迟暮的感觉一下就烘托了出来。诗歌中诗人跟死神最后停留的屋子,即人们肉体死亡后于人世间的最后一站——坟墓。但诗人并没有流露出悲伤的情绪,因为在她看来,坟墓并不是这趟旅程的终点,马头朝向奔跑的最终目的地是永恒。这首诗里的种种意象,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不遥远,狄金森通过采用这些贴近生活的意象,拉进与读者间的距离,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我们在平日里看到这些意象的时候,偶尔也会开始思考起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

二、我是无名之辈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

那咱俩就成了一对——别出声!

他们会排挤咱们——要小心!

做个大人物多沒劲!

多招摇——像只青蛙

向着一片仰慕的泥沼

整日里炫耀自己的名号!

诗人在这首诗当中用青蛙来形容“社会上的大人物”,将社会舆论跟泥沼挂钩,两个平凡的意象将诗人对那些盲目追求自身良好风评、落入俗套的人的讥讽和鄙夷表现得淋漓尽致。青蛙这个意象的妙处体现在听觉上的形象传神,读者读到青蛙这两个字,自然联想到蛙声一片,青蛙自鸣得意的呱呱声回荡在耳边,也像极了那些公众人物侃侃而谈的讲话声萦绕在心间。泥沼这个意象也极具象征意义,社会舆论容易让人为之疯狂,一旦人们对它越来越在意,竭尽全力就为了一个好的名声,到最后自己只会变得越来越虚伪,一个谎接一个谎地圆,逐渐丢失真实的自己,就像是陷入了泥沼,你越用力想要离开反而就会陷得越深。通过这两个意象,诗人轻描淡写地传递出自己的价值观:不必为了追名逐利,丢失掉自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色彩,做自己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从感官入手构建意象,是狄金森这首诗的最大的亮点。通过这两个抓住读者听觉、触觉的意象,读者就好像真的听到了青蛙的叫声,陷入了难以挣脱的泥沼,整首诗的韵味也更上了一个台阶。

三、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

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

房间里,一片沉寂

就像空气突然平静下来—

在风暴的间隙

注视我的眼睛—泪水已经流尽—

我的呼吸正渐渐变紧

等待最后的时刻—上帝在房间里

现身的时刻—降临

我已经分掉了—关于我的

所有可以分掉的

东西—然后我就看见了

一只苍蝇—

蓝色的—微妙起伏的嗡嗡声

在我—和光—之间

然后窗户关闭—然后

我眼前漆黑一片—

在这首同样以死亡为主题的诗中,诗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在这个阶段,面对亲人们的相继离世,诗人对永生的信心开始动摇。这首诗中的三个意象都用得十分巧妙,首先就是苍蝇,苍蝇在我们的认知中就只是一种恼人的害虫,但在这首诗里,它就像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嗡嗡地围绕在奄奄一息的诗人身边,生命的活力与死亡的无力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用眼睛来形容在将死之时陪伴在诗人身边的人们也是一种极佳的表现形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内心的悲痛,从泪水都流尽的眼睛中可见一斑,悲怆的氛围尽在不言中。诗中的窗户,喻指着诗人死后通向天堂的道路,诗人之前一直相信人在死后会去往永恒,所以即使面临死亡,也始终是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态度。但当窗户关上的时候,诗人开始怀疑了,上帝并没有来带领她去往天堂,她开始质疑起上帝的存在。窗户关闭,诗人没有了那最后的光亮,最后的漆黑一片也就暗示着诗人已经离开了人间。虽然在这一阶段,诗人对永生不再那么坚信,但诗人对于死亡到来的那股子淡定仍是不变的。这始终如一的态度,不禁诱发读者思考,死亡究竟是不是一件值得让人恐惧的事呢?或许这是狄金森诗歌的独特魅力,以诗人自身的人生态度来启发读者。

四、结语

拒绝社交的狄金森,将她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诗歌中抒发出来。她是感性的,闭门不出的她并不是与世隔绝,她同样地知晓世事,并且对世界的感知更加深刻与敏锐,她以她新奇的视角跟多样的意象向世人传递自己的观点。这样一位思想深沉的诗人,留下了千余篇不朽的经典,在美国诗史上的地位跟影响力仅次于惠特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狄金森诗歌的图象性并不只在于她诗歌中绝妙的意象。她很喜欢在诗中附上图片,在她寄给朋友的诗歌中,她时不时会穿插些图片。在狄金森的心中,或许诗画本就是一体的,所以她才这么地在乎自己在诗中创造的意象。

参考文献

[1]陆少辉.艾米莉狄金森经典死亡诗歌赏析,2013

[2]陈向荣.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2003

猜你喜欢
死亡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