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琦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习作为整个素质教育阶段一个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内的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作为小学阶段乃至整个学生生涯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也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和转变中前进。纵观当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了,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将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出发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来,以供读者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结合发展
一、引言
由于语文课程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偏多,使得活泼好动的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厌倦。但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最初目标肯定不是让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因为语文课程内容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是想让学生能够在这些优美的词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激发学生自身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已经非常成熟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课程不再有抗拒心理。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教师自身而言,有些教师课下不能够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钻研,这就使得课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无法脱离课本上固有的那些知识点。就使得学生很难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导致有些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在课上就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其次,虽然很多教师在课上授课时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教师只注重了外表的华丽即课件音效和动画华丽而忽略了课件应该是具有引导性的这一特點。
最后,个别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导致课堂教学的过程较为枯燥和乏味。笔者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对课本上的知识有着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还应该有着极为丰富的课外知识的积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接触的第一位教师,他们讲课质量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所以,现阶段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课外知识的储备不够且教学过程过于单一死板,导致了学生课上的学习积极性低下。
三、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第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相关授课教师应该适当地进行课堂情景的创建,以达到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正如德国的一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本质是在于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这个年龄段本身他们就是对外部世界充满了足够的好奇心,加上他们的天性就是向往自由和快乐的,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一特性出发进行课堂情景的建立。例如,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会经历到的事情进行整理,课下进行电子动画的制作,课上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动画,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这对本节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情景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渐渐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再有抗拒心理。
第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互动的频率,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处在身心快速成熟的时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对班级上的同学一视同仁,而不应该根据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差别对待,因为没有差生,只有懒生,因此教师在课上要对那些成绩没有那么优秀的学生多一点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能够理解语文教学的初衷,从而能够放下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第三,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虽然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够,课外知识的储备也不够多,但是短时间内要求他们具有较大的知识储备量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些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重点,很多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并不能清楚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在哪、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学生的朗读课文仅仅就停留在了读这一层次上,但是借助互联网资源的应用能够从多角度进行中心思想的讲解,同时能够根据这一中心思想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了一种潮流,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将会更加顺利地开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志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