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权
一度以为改变世界很简单
2011年夏天,我与几位浙大的学长联合创办了第一家公司,从此对创业产生了偏执狂般的热爱。后来到腾讯工作,更加坚定我创业的信念: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
2017年初,我认定AR是世界的未来。观察到美国一款AR相机很有趣,我便拉上腾讯的老同事,利用两天周末开发出一个demo(样品),放到市场上验证,发现自然增长和付费率都超出预期。那就all in创业吧!
2017年3月,我拿着demo找到德迅投资,当天便得到了天使轮的投资意向。当时市场上火热的相机App都是主打萌、美风格。而我们主打中二、酷炫的二次元特效风格,以差异化切入AR赛道。
我迅速招来了5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始了疯狂的加班。一个月后1.0版本上线,名曰《超能界》。App迅速在二次元群体中口碑传播,大量00后激动地表示要给我们打赏,甚至希望加入我们公司一起“改变世界”。
2017年7月,启明创投找上门,我们一拍即合,公司走向preA轮。有了VC界大佬们的资金加持,《超能界》加快了迭代。凭着良好的用户口碑,我们席卷了各大应用市场的推荐和评奖。我开始收到大量一线VC的邀约,每天花几个小时与业界大佬交流,不禁受宠若惊。
这是创业最高歌猛进的时候,虽然5个人挤在10平方米的办公室通宵达旦,但却充满激情与希望。看着用户的好评和鼓励,我一度产生错觉,离改变世界已经很近了。
我以为寒冬已经熬过去了
没想到只是开始
好景不长,到达10万DAU(日活跃用户)后,《超能界》便遇到了增长瓶颈。由于团队技术能力的制约,许多在当时属于创新性的需求无法实现。不够精致的UI界面与特效,一成不变的拍摄玩法,只能吸引到低龄用户,无法扩大受众群体。
此时我面临更巨大的挑战是:由于搭建VIE(可变利益实体)的关系,国内公司账上快没钱了,必须尽快融到A轮。我开始联系之前抛出过橄榄枝的VC,他们都转变成了观望态度,原因是增长曲线不够陡峭,产品形态单一等。
融资持续了两个月,A轮仍未完成。到了2017年12月,投资机构已然进入年底总结的半休状态。德迅和启明鼓励我,等春节过了再去融资,希望2018年超能界能脱离工具形态,走出二次元的圈子,面向普罗大众。
意识到账上的钱无法支撑到年后,我拿出了所有积蓄,先给公司垫付员工的工资以及日常运营开销。
2018年春节刚过完,公司艰难地完成了A轮,得以续命。我以为寒冬已经熬过去了,没想到只是个开始。
盲目追求高估值
走向万劫不复
根据之前的融资经验,我判断VC对于讲社交故事会比较谨慎,而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社区故事备受资本青睐。为了在B轮拿到更高的估值,我修改了产品策略:不做游戏化社交,做二次元界的短视频社区。
2018年5月底,我们开发出社区形态的App,名为“闪光”。从BIGO挖来了短视频运营高手辉哥,迅速组建了短视频运营部门,补贴KOL(关键意见领袖),引导UGC(用户生产内容)。
社区的建立使DAU终于突破瓶颈,留存有了质的飞跃。同年8月,我们决定大力做市场推广,同时开启B轮融资。
由于中二風的内容新颖容易抓眼球,并且建立了用户裂变的运营机制,“闪光”一度闯进了Appstore前列,我们公司再次引起VC圈的广泛关注。此时我做了两个决策,现在看来是致命的:
1、追求高估值和顶级VC。因为有多家顶级VC向我们示好,我拒绝了部分VC的口头offer,甚至在谈判收尾阶段,要求再次提高公司估值。
2、超出可承受范围的市场推广。为了拿到顶级VC的投资,我需要让数据保持“长期好看”,于是冒险地追加了几百万元推广费。此时账上资金只能支撑半年不到的公司运转。
因此引发了连锁反应:
1、服务器瘫痪。用户量突飞猛进,服务器不间断地宕机,最长时曾达24小时。前端展示卡顿,最基础的浏览视频需求都无法满足。推广最猛烈的时候,我却拉着CTO(首席技术官)在家里通宵改BUG(漏洞)。技术部的能力缺陷暴露得淋漓尽致。
2、社区调性严重失控。大量不同画像的用户同时涌入,导致UGC内容(视频、评论)违背了原有的调性。成年用户疯狂批评小学生,广场上的低俗内容屡禁不止,原有的核心用户(00后)因而大量流失。
3、融资失败。由于对团队的技术运营能力以及本人融资能力过于乐观,导致在出现问题后,依然没有及时停止推广。最终数据的下滑使得VC们停止跟进,公司面临倒闭。
2018年11月,公司开始裁员和搬迁,团队从30人缩减到10人,办公室从几百平米的甲级写字楼搬到几十平米的众创空间。
公司已经无法承担昂贵的短视频社区运营成本。我们决定转型做来钱快的小程序,期望先做到几十万的广告月收入养活团队。
由于第三方广告联盟的CPA比腾讯官方高,我们接入了第三方,第一个月便做了近十万收入,似乎看到了活的希望。可惜创业的灾难总是接踵而至。没过多久,接入的广告联盟开始缺乏广告主,有的甚至失联无法结算广告费。最后的自救行动宣告失败。
我也曾经想过,要不团队先接些外包项目来挣钱,就算苟延残喘也要活着。直到我和几位创业导师朋友谈过之后,我才承认关闭公司也是个可取的选择。他们给我同样的建议—— 半死不活地拖下去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听了他们的话后,我终于敢正视这次创业的失败,心理负担大大减轻,半年以来第一次能安稳地入睡。
创业复盘
对产品与运营的复盘
1、产品定位需做出差异化。
创业之初我是定位二次元视频社交,先从拍摄工具做起,用户通过AR去拥有各种超能力,逐步构建一个平行世界,用游戏化的沉浸式体验进行线上社交。但在与VC的频繁沟通中,我逐渐迷失了初心,把产品改成VC们熟悉的短视频社区,最终失去特色,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