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幻想象到现实观照:网络文学的审美转向

2019-10-14 03:36禹建湘
中州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

禹建湘

摘要:网络文学从热门的玄幻想象转变为现实观照,是网络文学的一次审美转向。这个转向具有三个现象表征:一是从追求个人主义到建构集体经验,二是从审美单向度到审美多元化,三是从片面历史观到辩证历史观。这个转向的发生与作家审美意识的转变、读者审美经验的丰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从网络文学对人的影响层面来看,还是从网络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层面来看,抑或是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层面来看,这一次审美转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网络文学中的现实观照类作品不仅能使人认识真实的自我,更能记录并影响一个时代。对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现实题材作品也可承担起继承文学的民族传统形式的责任,推动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与经典化。

关键词:网络文学;玄幻小说;现实题材;审美转向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7-0152-07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特殊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意趣,作为消费时代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在商业资本的裹挟下,以市场规则和读者的喜好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形成一个类型化的文学旨趣。而在诸多的网络类型文学中,玄幻小说无疑是最受热捧的一种。从2005年的“玄幻文学年”算起,网络玄幻小说持续了十余年的热度。但这一情形,在2018年开始出现一些转变。2018年有10余部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如再现改革开放20年(1978—1998)風貌的《大江东去》、展示当代警察形象的《橙红年代》、表现当代青年创业活力的《你和我的倾城时光》等,这些根据现实题材改编的影视剧的收视率远远超过同期其他题材类型。另外,网络现实题材类作品的征文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2019年1月24日,第三届网络原创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落下帷幕,大赛期间共计1.2万余部现实题材小说参加评选,参与作品数量较上一届增长32.8%。现实题材从热点IP的火爆到征文比赛的热闹,显示出网络文学正在进行一次审美转向。

一、网络文学审美转向的表征

从玄幻小说的大行其道到现实题材的异军突起,对于网络文学的审美表达来说,经历了从虚拟到真实、从“异托邦”返回到现实世界的转变。虽然2005年被称为“玄幻文学年”,但早在1996年,玄幻小说就已经进入网络文学阵营。玄幻小说是网络发展的文学产物,网络为大众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开阔了大众的眼界,激发了大众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网络为大众带来了欲望和幻想,形式各异的生活状态刺激着大众的眼球,并让大众不满足于生活的现状,从而渴望幻想的美好。麦克卢汉说:“玄幻小说是像迪士尼乐园的一种人为的天堂,或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景,我们借助这种幻景去阐释和补足日常生活的意义。”①当想象力和欲望同时出现时,网络玄幻小说便有了赖以生长的土壤。现实的挫折让读者沉溺于“YY”的快感,如《斗破苍穹》中主人公以天赋异禀、偶获神力而一路打怪升级,实现了“屌丝”的逆袭,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遗憾。如果说玄幻小说的作用是麻醉,那么现实题材小说的作用就是指引。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文学作品能够为读者提供可以借鉴的生活经验,以解决疏导来替代抚慰。近年来,在政府引导、文学网站规约、网络写手自觉转向的合力下,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开始呈现燎原之势。有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头部平台的现实题材作品数量储备就已超过幻想题材作品,占平台内容的50%以上,其中,起点中文网现实题材作品占比超过60%。2018年阅文IP生态大会上重点推选的精品IP中,70%都是现实题材的作品。现实题材作品的繁荣景象展现出网络文学的成熟化以及审美的转向,这种审美转向具有以下三个表征。

1.从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到建构集体经验

个人英雄主义往往呈现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而忽视集体力量的特点,最为人熟知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里所体现出的个人英雄主义。网络玄幻小说中的主角也常常“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或是借助“金手指”走向人生巅峰,这种写作套路无一不是在强调个人的力量。关于玄幻文学创作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研究者指出:“个人主义思想在玄幻小说中的发展,既表现了网络玄幻小说陷入商业化的娱乐性价值困境,又表现了个体在压抑性现实面前的妥协,对精神向度的取消,走向意志萎靡的意淫圈子。”②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对人们心灵的慰藉与振奋,而应该是在深层次上对人们心灵的净化和指引。玄幻小说片面沉溺于个人的奇异世界,弱化了对读者的正确引导。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去看,集体经验是同一时代下每个个体的生活经验通过筛选之后的总结,这里的筛选者是现实生活,总结者是劳动人民。因而,集体经验应当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特殊性。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创作者的个人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来自创作者对集体经验的选择,并且最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重新回归集体经验。集体经验中每一个个体的经验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个性特征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网络文学的现实观照,同样要书写个人英雄,但并不仅仅凸显那“一个英雄”的作用。例如恒传录的《中国铁路人》,就从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白玉传出发讲述了中国铁路人的故事。这里的白玉传并不是一个超越所有铁路人的“英雄”,他只是铁路人中的普通一员。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实现了从一个拿着扳手钳子的电气工人到手握数项国家专利的铁路高级工程师的蜕变。他的人生进阶符合真实生活的现实规律,他的人生经验也符合同时期集体经验的发展逻辑。所以,《中国铁路人》这部现实题材作品可以传授给读者真实生活的经验。网络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现实观照在此展现了文学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给阅读者提供一个逃避现实的虚拟空间。读者也不应该沉浸于文学创造出的用于逃避现实的虚拟空间,而应该在直面现实中完成自我审视与精神升华。这才是文学的力量,也是人对于文学需求的根本所在。但玄幻小说往往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甚至一些脱离现实的浮夸描写会使阅读者在真实生活中产生认知偏差。

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是站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视角下观照人们当下的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使阅读者能够在作品中认清自我、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提升。《旧唐书·魏征传》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们在现实题材作品中获得集体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成自我审视与精神升华的过程。近两年受欢迎程度较高的现实题材作品,多是体现社会性与时代性的“大叙事”。这些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实根基,以一个人的故事勾勒出整个行业的线条或整个时代的脉络,共时性与历时性兼备,既有当下的横切面,又有历史的纵向发展。这些品质优良的作品,也能给读者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使其在横向中观照自我,在纵向中挖掘经验。例如,《橙红年代》《情瘦医生》《你从火光中走来》等,这些以警察、医生、军人等职业为创作素材的现实题材小说,不仅能够增强读者对这些行业的理解,而且能够深化读者对社会的认知。

2.从审美单向度到审美多元化

网络玄幻小说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个要素就是“金手指”。“‘金手指原指游戏玩家用来修改后台数据,以获得力量、武器、更高级别甚至续命的作弊程序。在网络小说里,无所不能的主人公随心所欲化解危机的方法也被称为‘开金手指。”③“金手指”往往能使小说的主角借助“法宝”、高人的帮助以及自身的天赋异禀成就一项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凡人修仙传》中的主角韩立,凭借一个墨绿色的小瓶子就可以纵横天下;《斗破苍穹》中蕭炎通过药老的帮助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斗帝;《遮天》中的主角叶凡天生就具有荒古时期旷古绝伦的圣体,最终成为天帝。“金手指”能够形成一个“理所当然”的思维点,即当作者因小说篇幅过长而出现逻辑漏洞时,“金手指”可以使任意一个突兀的故事情节变得“合情合理”。因为这个缘故,“金手指”频频出现在玄幻小说里,成为玄幻小说的一个特色元素。但这个特色元素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固化思维,即在“高人”的帮助下生活会一帆风顺,成就人生辉煌的是天赋,而不是后天的勤奋努力。这样的固化模式,会造成读者思维的单面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单向度的审美方式。除此之外,高度相似的故事情节反复出现,在无形之中会降低读者对于文本的期待,从而使得审美愉悦感在审美疲劳的冲击下不断消退。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包含着酸甜苦辣各种感受,既有喜剧的圆满欢乐,也有悲剧的沉痛深刻。具有现实观照性的网络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来源,从而具有多元化的审美内涵。这种多元化的审美内涵造就了具有层次感的审美感受。例如,在小狐濡尾的《南方有乔木》中,主角南乔经历了哥哥因意外事故而离世的痛苦,也经历了无人机设计屡次失败的遗憾,同时自己的爱情也因为尘封的往事而复杂不堪,但最终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依旧获得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在经历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无可奈何的痛苦之后,南乔最后圆满的结局就显得更为珍贵。存在于现实题材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正的“痛快”,这里的快乐不同于“金手指”表现出的一帆风顺的快感。“金手指”所带来的快感,总是将快乐一路推向顶峰之后就戛然而止;现实题材作品中“痛快”带来的快乐则如空谷之回响,一波紧接着一波,久久不绝,令人回味。这也就是所谓的“悲愁中的快乐比快乐中的快乐更甜蜜些”④。

3.从片面历史观到辩证历史观

网络文学经历了从玄幻想象到现实观照的转变,反映出网络写手们社会历史发展观的一个转变。在玄幻小说虚幻架空的文本里,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写手们总是在追求片面化的历史偶然性,而未能辩证看待历史偶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统一。一方面,玄幻小说中虚构的“第二世界”是去历史化、去社会化的,未能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斗罗大陆》中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异界空间——斗罗大陆,这里脱离了现实社会的框架与历史发展的规律,人们练武不需要每日进行刻苦练习,只需要觉醒一个武魂就可以开始修炼。玄幻小说的故事情节演进都是在一个凭空创造的超时空空间里进行,这个空间既没有历史轨迹可以参考,也没有现实社会框架可以依托。另一方面,玄幻小说往往过于强调偶然机会在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里的偶然机会往往体现在玄幻小说中主人公的“奇遇”。如《斗罗大陆》中的主角唐三,因为继承了前世记忆,所以才练就了唐门绝学;因为服用了“八角玄冰草”和“烈火杏娇疏”,所以才练就了水火不侵、百毒辟易的金身;因为服用了“望穿秋水露”,所以才练就了能够透视万方奇物的火眼金睛。这些“奇遇”的大量存在,否定了社会存在对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误导人们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不劳而获”上。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偶然性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这种历史观反映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在发挥主观创造能动性塑造人物、设置故事情节、构建文学世界的同时,必须重视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重视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选择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主体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主体的选择会受到先在的历史条件的制约。⑤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作品往往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文本创作中的指导作用。例如,网络写手阿耐创作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就以中国改革开放20年(1978—1998)为故事时间线,以国有经济代表宋运辉和农村改革代表雷东宝二人的人生发展轨迹展现同时期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他们二人的发展过程无一不表现着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如宋运辉因为1978年的恢复高考而获得上大学深造的机会,为他日后进入国企打下基础,但他最后能在国企创造出一方天地,也有赖于自己的勤奋刻苦和“贵人”水书记的帮助;雷东宝因为国家实行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带领村庄富起来,但同时也因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屡受挫折。小说中人物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演进,并没有脱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作品能够在文本中展现历史偶然性与历史必然性的统一,以更加科学辩证的方式建构故事情节。这样的作品才能够对读者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从而帮助读者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不是使读者一味地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偶然的机会上,进而丧失对生活的积极心态。

二、网络文学审美转向的原因

网络文学从玄幻想象到现实观照,一个重要原因是时代的审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认为,审美中介对作家、读者、社会形成新的制约机制,“在审美中介中,作家的审美意识活动,包括作家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等,将发挥统摄性的核心作用”⑥。

1.作家审美意识的转变

目前,虽然网络文学整体都是在商业资本的裹挟下前进的,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制约,但是媒介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不能改变网络文学的文学意义,这使得作家在创作时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完全违背自己的创作本心。社会生活环境为创作者打上了形式各异的烙印,所以,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人不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人们的文艺活动主要来自主体的精神需求。以文艺创作来说,作家在社会生活中激发出一定的审美激情,不吐不快,他要抒发情感,表达理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以及自己的审美理想传达出来”⑦。这样,无论是否存在资本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传达了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

网络玄幻小说的兴盛,是早期网络文学的一个必然阶段。一方面,在这个阶段,大多数网络作家还是没有多少文学创作经验的“新手”。由于玄幻虚构类作品没有历史和现实社会框架的牵制,创作难度相对比较小,所以網络写手更偏向于创作这类作品。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正值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的蒙面纱背后,作家们的审美表达肆意洒脱,他们在天马行空的文字背后进行狂欢式的情感宣泄。但如同江河是不断向前奔流的,网络文学也会随着发展出现新的创作热潮。现在活跃在网络文学创作平台的作家多是“80后”与“90后”,这两代人在世界观、价值观塑造期所接触的文学文本更多是强调宏大叙事的传统文学,多年的系统教育也为这些作家奠定一定的审美基础。文字终究是要展现作者的审美情感的,一味宣泄的情感始终是漂浮的,犹如无力的浮萍,没有依靠,没有实在感。肆意妄为的虚构想象是无法与早在作家内心扎根的审美意识相契合的,就像是落叶无法归根。当喧嚣冷静之后,这种异样的不契合感会使作家出现困惑与迷茫。这种心境会促使作家将创作的笔触从玄幻架空转回现实题材,实现审美意识的回归。

一般而言,在现实语境中表达的情感,往往比在虚幻宣泄中表达的情感更真实、更有力。作家可以以描写真实生活为依托,进行自我发现与自我剖析,从而实现自我情感的落地。之前,网络作家们把网络文学当作表达自由的乌托邦,通过虚幻的描写来建构一个完美的“第二世界”,这个世界看似没有伤痛与苦恼,一切都可以通过魔力去解决。但实质上,当作者离开创作的电脑界面回到现实生活中,那些问题依然存在,“精神鸦片”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惑。网络作家们已经意识到“伪快感”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从而开始追求具有现实观照倾向的文学创作。

2.读者审美经验的丰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美学家姚斯挑战作品内部研究的文学思潮,提出以读者为研究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姚斯认为,“审美经验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由表层向中层、深层拓进的多维结构:表层次是审美愉悦,中层次体现在艺术观赏过程中‘获得心灵解放并得到自我确证,而深层次是‘产生全新的经验方式,使人性从日常生活的麻痹萎缩和习惯偏见解放出来”⑧。如果说读者阅读玄幻小说是为了弥补内心对现实的遗憾,从而获得一种自由和想象的愉悦;那么当读者选择阅读现实题材小说时,就是在熟悉的场景规则中总结历史经验,汲取现实经验。读者通过这样的经验使自己在固有的生活中获得新的自由,这个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不是想象的自由所能替代的。审美经验的日渐丰沛,使得读者渐渐意识到只有具有现实观照的现实题材作品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自由,玄幻虚构类作品只能给自己带来一时的爽快而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随着自身审美经验的丰富与提高,读者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也发生了变化。

姚斯认为,“读者的阅读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相反,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⑨。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会在内心建构一个期待视野,作品与该期待视野之间的差距就是“审美距离”。读者一般可以通过否定已知经验,提高经验的意识层次来接纳新的作品。玄幻小说在创作时往往有一套固定的套路和故事情节,比如天蚕土豆所创作的《斗破苍穹》和《武动乾坤》的故事情节就十分雷同,两个主人公萧炎和林动的发展轨迹和人生遭遇也高度相似。读者在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会形成固化的心理预设,无法再对该类作品产生期待,从而出现对于玄幻虚构类作品的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现实题材小说的出现正是读者所需要的。现实生活构成复杂,融合多样情感,非线性的叙事可以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新意。网络文学从玄幻小说到现实题材小说的转换,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读者的审美经验日益丰富、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

3.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而文学艺术是对精神世界进行升华,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即热点文学题材的转变也可以按照同样的规律发展。网络玄幻小说兴起之时正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普及之时,因特网的虚拟世界成为玄幻小说构建虚拟空间的依托,所以一时间玄幻虚构类作品出现井喷式的发展。网络作家之间流行创作玄幻虚构类作品,网络读者之间也流行阅读玄幻虚构类作品。但近两年,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虚拟世界不断靠近现实世界。这个物质层面上的技术追求,展现了其背后精神层面上的更高追求。与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网络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即脱离现实的玄幻虚构类作品的创作热潮和阅读热潮已渐渐褪去,充满现实观照意味的现实题材作品成为新兴宠儿。

由于科技与人文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很多学者怀疑技术很可能会使文学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看,技术与艺术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有学者提出:“技术转换成艺术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一是工具媒介层面,一是理解世界的观念层面。后者使技术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即技术化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人类理解世界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对自身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深入体察和把握。”⑩虚拟互联网解放了人们的想象力,并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削弱人们对于真实空间的感受,与此技术相应的文学表达也充满虚构幻想的色彩。但近两年流行的AR技术,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转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当我们身处其间而不自知的时候,AR技术通过模拟复制的技术手段,让现实处于我们的对立面,使我们能够跳脱出思维的局限,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观察现实、理解现实。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客观层面上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网络文学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更好地了解现实、表现现实。对于这种现象,福楼拜早就曾经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变可以间接地促进网络文学的审美转向。

三、网络文学审美转向的意义

网络小说热门题材从玄幻转向现实,不仅仅是一次叙事方式、写作模式的改变,更是网络文学的一次审美转向。无论是从网络文学对人的影响层面来看,还是从网络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层面来看,抑或是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层面来看,这一审美转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现实题材能使人观照真实自我

虽然现实题材所描述的生活是以真实的生活为蓝本的,但其内容仍然会与每一个读者的个人生活存在差异。由此,现实题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读者真实生活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从而在读者的真实生活之外创造出一个对立空间,使得读者能够跳脱出具有局限性的自我空间,站在自己生活的对立面,观照自己,进而改变自我,最后获得自我的提升。

关于文学对人的影响,高尔基曾指出:“进步艺术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理解自身,树立人对自己的信心,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为反对人间的鄙俗行为而斗争,在人们心灵深处激起羞愧、愤怒和豪迈精神。”在玄幻虚构类作品中,虚空的架构和虚拟的生活空间发挥了文学想象力的浪漫,给人提供一个逃避现实苦痛的巢穴。但这无法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个人的生活困扰在放下作品的那一刻仍然存在,甚至玄幻小说所捏造出的美好景象会加剧读者面对现实生活的心理落差。玄幻小说中的“金手指”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一个青年人终日沉迷于玄幻虚构小说,那么他面对生活的挫折时,就只会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没有“金手指”的帮助,而不会去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因而也就不会获得进步。所以,現实题材作品对于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具有重要的意义。

卢卡契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文学作品就应该去描写人的行动,因为“只有人的行动才能具体的表明人的本质,并且人的重要特征只有在人的行动实践中表现出来”。而玄幻小说中的魔幻神力和“一步登天的好运气”充满不劳而获的意味,严重脱离生活实践,使人的实践行动丧失原本的意义。文学作为艺术的一分子,应当发挥出艺术对人的精神陶冶作用,通过艺术手段获得的认知往往包含着重要的自我认识。现实题材着眼于生活实践,讲述的是真实的人在真实世界中的故事,所展示的也是产生于真实生活的经验。所以,现实题材作品能使作者在阅读时,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来更新自我认知,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现实题材作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眼界。

2.现实题材作品记录并影响时代

艺术作品不可替代的价值往往来自其本身所承载的文明,即人类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复杂的社会生活。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其中人物的复杂关系,勾勒和编织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全景,并将其保存传世。如巴尔扎克的作品通过展现上千个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创作出一部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现实观照的网络文学作品,同样也可以记录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如《大江东去》记录了改革开放20年(1978—1998)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大国重工》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运河码头》重现了民国时期江苏宿迁的商业发展。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它们的意义在于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在展现历史的过程中,给现在及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某些参考。

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这源于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托尔斯泰笔下所勾勒的是“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他的创作力图从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上展现当时俄国的社会风俗画,并表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不可否认,玄幻题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压抑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但玄幻小说始终无法做到记录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始终无法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有价值的影响,因而也就无法达到“莎士比亚化”的深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化”提出这样的要求,即“文学作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真实、正确地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其次作品所反映出的生活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通过对时代的记录,总结出时代的特点和精神风貌,最终再将这些经验反馈给时代。所以,当我们在读《明月度关山》时,能感受到山村支教老师的无私与大爱,然后会将这份爱回馈社会;在读《你好,消防员》时,能学习到岳渟川的勇敢与奉献,然后会将这种奉献分享给社会。以字句记录时代、反映时代、表达时代,从而影响时代,这是文学应有的担当,也是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新类型在“娱乐至死”时代的担当。

3.现实题材作品继承文学的民族传统形式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都依赖于共同的语言环境、自然地域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正因为如此,文学是具有民族性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文学作品的类型和形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我们现在之所以依然能够欣赏几千年前的文学作品,领会其中的美和寓意,是因为文学传统形式和传统精神一直贯穿在文学作品的变化过程中。茅盾先生在其《夜读偶记》中对中国的文学传统形式进行了阐述,认为现实主义是中国的文学传统形式,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从远古开始的,现实主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从《诗经》的“变风”“变雅”到“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表达,是一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不断明确的发展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经历了汉赋中的现实主义揭露、唐诗中杜甫等人的现实批判、《儒林外史》的针砭时弊等。观照现实,已经成为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一个表现,反映在文学方面,就是形成注重表现现实的文学传统。所以,网络文学从玄幻想象到现实观照的发展变化是对传统文学惯性的皈依,也只有表达现实观照的文学作品能够继承文艺的民族传统形式。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的民族传统形式一旦形成比起内容有更大的稳定性,它体现着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欣赏习惯,容易为本民族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能接受”。《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诗经》中的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诗经》中几乎不表达虚构性的神话世界、特异形象、离奇经历,而是专注于表现日常的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这种现实主义传统,决定了我国文学的基本风貌。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形成丰富多彩的风格,有着丰富的美学品格。现实主义一直承载着“有用之用”,在动员和全民族参与现代化民族国家构建中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网络文学中具有现实观照的现实题材作品在创作时,可以借鉴传统文学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保持网络文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推动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与经典化。

注释

①[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寬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95页。②裴振:《论网络玄幻小说中的个人主义思想走向》,《菏泽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③许苗苗:《游戏逻辑: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④[英]锡徳民:《为诗辩护》,钱学熙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02页。⑤曹岚:《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重新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本质》,《探索》2000年第2期。⑥⑦赵宪章:《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7—268、290—291、332页。⑧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34—351页。⑨[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作者序言,第14页。⑩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审美导向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苏联]奥夫襄尼克夫:《大学美学教程》,汤侠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05页。程代熙:《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的现实主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90—391、135页。纪怀民、陆贵山、周忠厚、蒋培坤:《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405页。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5—24页。

责任编辑:采薇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
走进中国网络文学的五大热点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发展与批评及理论的互动关系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网络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吗?
网络文学的诞生
网络文学催生新的文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