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广袤山地丘陵的“绿色资源宝库”尚未被开发利用。“两山论”以辩证方法论提升和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尤其是创新了空间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为打开我国绿色资源宝库、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敲起洪亮的钟声。运用“大资源观”,可以全面认识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优势条件及其重大意义:它是改善供给质量的“粮安工程”、建设美丽祖国的生态工程、科学开发绿色资源的民生工程和深度合理开发资源的空间工程。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补足短板;以“两山论”为引领,打牢产业发展的基础;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出特色,建设现代木本粮油产业经济体系;探索新形式,开拓新路径。
关键词:“两山论”;“大资源观”;木本粮油产业;“粮安工程”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7-0031-07
一、問题的提出
为数不少的经济研究者都发出感叹,中国土地、淡水资源贫乏,难以养活众多的国民。千百年来,人们的视野被狭义的传统资源观所束缚,不仅对无比丰富的宝贵资源视而不见,而且还把它视为包袱。在人们感叹我国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以养活国民的时候,却对中国一个巨大的绿色资源宝库视而不见。这一宝库包括:广袤的、秀丽的、地貌复杂的山地丘陵;生长的多种富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林木,像油茶、核桃、板栗、大枣等木本粮油经济林木;独特的、具有发展多种类林下经济的绿荫空间;天然的、纯自然生长的菌类、药材等森林采集资源;景色秀丽的、宜于消闲的森林旅游资源等。
一方面,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约束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数量巨大的绿色资源却被忽视遗忘。何以产生这种匪人所思的矛盾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受传统的、狭隘的资源观束缚。所谓资源观,是对资源的内涵、演变、形态及功用的认识和看法。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资源观也不断演进和丰富。“两山论”创造性扬弃了传统资源观(也称“小资源观”),创新和扩充了科学资源观(也称“大资源观”)。所谓“小资源观”是从狭义的角度认识、理解资源,仅局限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种,具有理论的偏窄性和静态性、实践的非可持续性。“小资源观”的这些特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甚至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例如,森林资源趋向萎缩、甚至枯竭;草原面积缩小,草场质量下降;大面积水土流失、大面积面源耕地禀赋减低;土壤退化、沙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和资源萎缩,不仅数量减少,而且质量也明显下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为唤醒我国沉睡的绿色资源宝库敲响了洪亮的钟声。“两山论”既是引领中国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重要理论,也为打开我国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色资源宝库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让“两山论”落地生根,大力振兴中国木本粮油特色产业,让资源活起来、用起来,促进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
二、“两山论”:唤醒“绿色资源宝库”的洪亮钟声
1.“两山论”是完整的科学论断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湖州市的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独创性提出“两山论”的经典性命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后的8月24日,他在“之江新语”专栏文章中又写道:“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①随后,习近平又在国内国际很多重要场合,精辟阐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又作了全面和经典性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2016年8月,他在黑龙江省一个林业局考察时又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两山论”这一首创性命题,是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是对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还是对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髓要义,是完整的科学论断:其精髓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最终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其方法论是全面地、整体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辩证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在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中有效发展,更要在有效发展中进行保护,促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其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和谐、不可持续问题,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其核心在于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其落脚点在于“金山银山”,让资源保值与增值,创造财产与财富。
2.“两山论”赋予资源经济学新灵魂
“两山论”的科学论断既吸收了悠久和优秀中华文明的养分,也吸收了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赋予了资源经济学以人为本的灵魂。回溯历史,在18世纪世界工业革命之后产生了资源经济学,它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基本内容由生产、分配、利用,以及保护与管理等四个领域所构成。它大体经历孕育阶段(17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产生阶段(20世纪20—50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资源经济学只见物不见人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两山论”彻底摒弃了传统资源经济学的局限性,创新性地把资源经济学扩展和提升到时代的新水平。
这种提升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下面的精辟阐述中:“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③此外,他还多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为破解时代性课题提供了强大理论和实践武器。
3.“两山论”创新了“大资源观”
资源是支持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两山论”的科学理论创造性扬弃了传统资源观(也称“小资源观”),创新和扩充了科学资源观(也称“大资源观”)。从实践看,“小资源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是长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和视野。人们在观察、研究和开发利用农业粮食资源时,往往只盯着耕地,特别是平原地区的耕地,似乎没有看到广阔无垠的丘陵和山地这样巨大的绿色资源宝库,致使广阔的山地丘陵土地资源至今仍然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甚至大部分还处于沉睡状态。二是采取了粗放化、违背客观规律的开发方式。这主要表现在错误地滥伐森林、毁林开荒、炸山开矿,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另外,对待自然资源如耕地、草原、水源等,进行掠夺性经营,过度索取、忽视保护,导致产生“资源陷阱”的负效应。三是忽视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广泛存在忽视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之外的多种人文社会资源,像制度、科技与环保等资源。在“小資源观”的消极影响下,一些地方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代价高昂、教训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以“大资源观”开启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绿色资源宝库之门。“大资源观”是“由小到大”“由狭至广”“由浅入深”的泛化性演进的结果。“大资源观”包含7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联系的子资源系统,即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政治资源和制度资源。显然,“大资源观”的内涵由自然、经济两项资源扩展到人文社会乃至制度等多项资源,创新成为以人为本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统筹协调的资源观,而且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文明积淀的生态智慧之光的资源观。从本质上进一步深刻理解,“大资源观”就是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方法路径。借助这条新路径,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为发展养元气、固根基,为开启绿色资源宝库提供了锁钥,开拓了振兴中国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实践道路。
4.“大资源观”视角下我国的优势条件
观念的转变是发展的先导。“大资源观”取代“小资源观”,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认识客观环境条件。二是科学化、集约化、效益化利用资源,让资源活起来、用起来,促进其保值和增值,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就前者而言,使人更充分认识我国具有发展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优势条件。
第一,国土面积辽阔,适宜种植经济林木。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中丘陵和山地约占2/3。其中,耕地面积占12.68%,森林面积占18.21%,内陆水域面积占1.82%,可利用草地面积占32.64%。总体计算,目前全国拥有近10亿亩以上的宜林荒山,其中适宜种植木本粮油树种的面积约占4.5亿亩,约相当于现有总耕地面积的20%以上。④
第二,气候条件优越,光热资源丰富。我国四季分明,适宜生长300多个木本粮食树种及200多个木本油料树种。其中,有多种是我国所独有的乡土品种。像板栗、红枣、柿子、油茶、核桃、橄榄、文冠果、油牡丹、油橄榄等,都是大宗木本粮食、油料品种,被誉为“铁杆庄稼”。⑤
第三,具有悠久的种植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史中,木本粮油经济林木栽培和利用占有重要一章。主要木本粮油品种都具有悠久的栽培史:红枣有8000多年,柿子超过2000年,油茶已有2300多年,板栗有2000多年,核桃在7000年以上。悠久的栽培用历史和经验,无疑是振兴我国现代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一种优势资源。
第四,国内外市场广阔,社会需求量巨大。迄今为止,中国木本粮油产品不仅在国内广受青睐,而且还远销世界各大洲,有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可见,我国幅员辽阔,木本粮油树种栽培利用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分布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具有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优势条件。然而,这个巨大的绿色资源宝库总体上还在沉睡中。“两山论”不仅充实了空间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内涵,而且丰富了发展经济学,是引导中国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论和新出路,提供了科学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大资源观”和“大空间观”。
三、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重大意义
1.有效改善供给质量的“粮安工程”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然而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安全“喜中有忧”:居民粮食和食物刚性需求持续增长,部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明显扩大;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束力日益加重;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还不适应需求侧结构升级的需要;当前国产粮食供需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态势,中长期粮食安全隐伏着风险,必须保持清醒和警戒。此外,2017年度我国食用油的需求总量已达到3751.5万吨,人均年食用油消费量达到26.6公斤,超过了世界人均年食用油消费量24.4公斤的水平。然而,我国是食用油供给极其短缺的国家,自给率不足40%,年均缺口在60%以上,已超出国际食用油安全警戒线。
解决中国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只有依靠自己、立足国内,不断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力。加强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需要广开思路和广辟资源。其中,以“两山论”为指导,科学开发、利用数亿亩辽阔的山岭荒原,因地制宜种植木本粮油经济林,发展木本粮油特色产业就是一大新举措。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木本粮油林木是森林系统中一个专门经济林门类,在森林资源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食品是世界四大食物来源之一,共划分为森林粮食、森林蔬菜、森林油料、森林饮料、森林饲料、森林药物、森林蜜源、森林香料及其他共9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发利用森林食品日益重要。
借助这项特色产业,可以发挥两大功用:一是发挥土地替代作用,有力弥补我国稀缺资源耕地的不足;二是利用木本植物的种子、果实、花、叶、皮、根、汁液等为原料,加工制作可供人类食用、药用或工业用的木本粮油产品。这些产品数量庞大、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可有效满足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消费升级的需要。例如,我国许多经济林采取“林粮模式”,根据农作物的特性选择不同的种植模式,在林下种植大豆、花生、红豆等粮食作物,生产出大量优质绿色农产品。此外,部分木本粮油产品可作为加工生物质能源的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新型能源。
2.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工程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世代追求之“美丽梦”,也是全国人民的美好憧憬,更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崇高使命。美丽中国既含有国家自然环境之美,又含有国家精神及社会发展之美。就前者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环境之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机内容和重要任务。一定意义而言,“美”就是绿满山川、绿满原野、绿满城乡;或者说,“绿”是“美”的底色。只有广袤国土披绿,“美”才有本色,生态文明才有根基,而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就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新兴产业。
农林业生态系统包括农林业环境综合结构系统、水系统、空气系统,以及多介质系统等。种植木本经济林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林业生态环境,这是木本粮油树种的特点使然:油茶、核桃、红枣、板栗等多年生树种,根系发达,深植土层、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枝叶繁茂,通过吸氧吐碳,可以有效减轻温室效应;耐干旱、耐瘠薄土壤,适种范围广,甚至利用台源地、滩涂地和“五边地”(村边、田边、埝边、渠边、路边)都可以种植,被視为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生长期长,生命力强,各地至今仍存有“百年枣园”“百年油茶园”“六百年板栗王”。它们至今仍生长旺盛,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更重要的是,木本粮油经济林大都是开发利用荒山、荒岭、荒地资源,不仅具有“不与粮争地”的优点,而且还有效改变、绿化了山岭,显示出极高的生态价值。人们把森林称为人类的母亲,人类的资源宝库,保护土壤、涵养水源、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的调节器。木本粮油经济林也具有上述功能,具有多种生态效益,故被列为生态型经济林树种。近年来,许多地方种植木本粮油经济林改变了面貌,山绿了、村新了、民富了,显示出生态工程的魅力。
3.科学开发绿色资源的民生工程
木本粮油产业富民,产品养民,有利于促进食物结构改善,增进民众健康、民族昌盛。木本粮油经济林大都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禀赋,大兴山水之利,创民生之益,促经济之盛,促进特色产业、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显著增加农民收入,促其走上小康之路。例如,充分利用林下的空间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多种林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种植业和园艺业,以及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立体养殖业,生产出粮豆、果蔬、薯类、花卉、肉类、禽蛋、蜂产品、中药材等。这些产品都具有绿色、优质、高营养的特点。许多地方借助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兴建特色小乡镇,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此外,木本粮油产业发展可为城乡广大消费者提供油茶、核桃、红枣、板栗、柿子,以及油牡丹、橄榄油等多种特色产品,改善居民食物结构。这些绿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茶籽油被赞为“东方橄榄油”,核桃油被誉为“天然脑黄金”,红枣被称为“维生素丸”,橄榄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板栗被誉为“东方珍珠”,等等。
4.深度合理开发资源的空间工程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它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空间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正是深度合理利用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资源的开拓性工程,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一,林下经济独有特色。所谓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兴办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以及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为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而在林业生产领域创造的新生事物。它是以林为主,集农、林、养殖、园艺、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经济,具有“三性”和“三有利”特点。所谓“三性”是指:生产模式的立体性,即充分利用林上、林中、林下等空间资源,达到以短养长、高效集约的经营效果;产业结构的融合性,即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产业结构;管理服务的广泛性,在管理上涉及林业、农业、饲养、中草药等多个相关部门,在技术服务上涉及几十种专业技术,千家万户的生产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所谓“三有利”是指:有利于提升林地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林地产出率,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使得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创富。
第二,林下经济形式多样。一是林下种植业方兴未艾。森林食品是人类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相互结合的新产业。二是林下养殖业畜禽兴旺。发展立体养殖业,普遍兴起林禽、林畜、林蜂等养殖业模式。在林下除了养殖普通的鸡、鸭、鹅、猪、羊、兔和牛以外,还饲养珍禽珍兽,以及特种禽类和特种经济动物。发展林下养殖业,既增产广受青睐的绿色畜禽产品和绿色蜂产品,又提高林地的土壤肥力和防治虫害的能力。三是林下采集业森林“找宝”。即从事森林中的林下资源产品采集的产业。“森林之中遍地宝,就看你爱找不爱找。”例如,蓝莓、越橘、松子、蘑菇,以及林中菌类等。目前发展林下采集业相当普遍,成为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林下旅游业景象万千。它也称森林旅游业,具有弘扬森林文化的重要意义。早在农耕时代就已萌芽、产生的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我国是森林文化富集的国家,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森林文化宝藏。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新兴产业,以及森林体验、森林养生、休闲度假、自然教育、山地运动、冰雪旅游等多种新业态。森林旅游已经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年产值突破万亿元的第三个林业支柱产业。
第三,林下经济成效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木本粮油产业在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等领域成效显著。例如,山茶油产业异军突起。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长江以南14个山茶油主产省(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6550万亩,而且今后年均将有200万亩新造林进入丰产期。目前茶油年产量达到50万—60万吨。预计到2050年,茶油年产量将达到250万吨。⑥核桃栽种迅猛扩大。2018—2019年,全国核桃栽种面积已经突破3600万亩,50%以上的栽种面积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近年来,核桃总产量持续攀升,2017年核桃产量已达到384.55万吨(干果),位居世界第一。红枣产量持续攀升。我国是世界上枣树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枣树资源十分丰富,97%以上的红枣产于中国。2017年全球红枣产量为876.75万吨,我国红枣产量852.20万吨,目前依然保持增长势头。⑦油用牡丹蓬勃发展,种植面积由几年前的几十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万亩,2017年油用牡丹籽产量达15万吨,发展趋势迅猛。⑧
四、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路径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补足短板
当前,我国的木本粮油特色产业还在初创阶段,存在“五薄弱”的短板:一是思想认识薄弱。受“小资源观”束缚,国人还未真正把发展木本粮油置于战略地位。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各种经济树木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落后,不少种植基地道路不通,水利空白,电力缺乏,甚至处于原始状态。三是加工业薄弱。缺乏深加工企业尤其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缺乏独特品牌,资源开发利用粗放,产品结构单一,加工附加值微薄。四是科技薄弱。自主创新力不强,科研支持力度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五是现代服务薄弱。从服务组织、服务范围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都是严重的短板。
以问题倒逼机制,要在初创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与需求侧结构升级相适应,着力补足短板,稳步把我国木本粮油产业扎扎实实发展起来。当前,要采取“八个必须”的对策措施: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必须进一步打牢基础;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林权制度;必须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进一步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扩大市场需求;必须进一步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2.以“两山论”为引领,打牢产业发展的基础
打牢基础是持续发展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根本。遵照“两山论”这一科学论断,从实际需要出发,必须做到“六个着力、六个扎实”:着力抓好木本粮油经济林种植,扎实推进和扩大种植园;着力抓好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产业高端化;着力抓好配套改革措施,扎实推进资源资本化;着力抓好生态保护,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着力抓好科技兴林,扎实推进林业信息化;着力抓好队伍建设,推进管理制度化。通过实施这些必要措施,明显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准。扩大、提升各种木本粮油经济林種植基地,不仅要扩大木本粮油资源的外延,即扩大木本粮油种植面积,而且更要充实内涵,即提高要素资源禀赋。或者说,在节约、保护木本粮油资源存量的同时,还要优化、提高资源质量。木本粮油生产主产区要以水土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中心,以扩大种植园为载体,积极开发、改良、保护、节约和利用水域、丘陵、荒山、荒地,实现区域化、连片化、专业化、良种化,切实为振兴我国木本粮油产业打牢基础。
3.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⑨振兴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的根本动力,在于坚持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抓紧抓好“三个环节”: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的力度,即围绕重点优势产业的发展和长期制约木本粮油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先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的高度,从实际需要出发,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大力实施良种、良法和良技。良种是提高木本粮油经济林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紧紧围绕客观需求,安排重大科研课题,大力开展林木良种选育,尽快培育出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大力优化树种结构,培育优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普遍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切实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加强良种、良法和良技的推广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程,为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第三,创新经营形式,提升产业化水平。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化经营,不仅是高效的生产组织经营形式,而且是创新型资源配置方式。要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木产业,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建设;充分动员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以新手段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提高农民种植木本粮油经济树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4.突出特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木本粮油产业经济体系,是攸关整体产业振兴的根本举措,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力做好做足“山”“水”特色文章。以绿水青山为依托,做好做足“山”“水”“特”文章,将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大力促进深度生态化或高度深绿化。其底色是深绿,即兴起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其风格在于独特,以自主创新的精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保持“独领风骚”地位;其根基在于地利,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特有地理环境和物种优势,使优势更优;其主体在于民众,动员蕴藏在亿万农民身上的原动力,使之成为振兴特色产业的强大主力军;其灵魂在于文脉,传承与弘扬我国悠久的栽培木本粮油经济林木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永续弘扬。
第二,着力提升提振木本粮油实体经济。现代化木本粮油产业体系是以木本粮油产业各类实体企业为主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体现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由其配置资源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不断适应需求侧结构升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多元融合发展的实体企业的经济体系。在这一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把主攻方向集中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上,加快构建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
第三,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类木本粮油经济林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其供给侧结构存在明显短板。总体来看,林木良种推广薄弱,单位产量低;加工薄弱,附加值低;市场薄弱,流通不畅;检测薄弱,质量难保;资源保护薄弱,生态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恶化。补足这些短板的根本性措施在于积极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创新发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5.探索新形式,开拓广阔新途径
木本粮油产业具有分布广泛、主体分散和环境复杂的特点,必须探索其组织经营的新形式,以开辟广阔的发展新途径。可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以及“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等农业合作社形式。其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具有利益共同性、服务实用性、广泛群众性的优势,是最易为农民所接受的形式,也应当是最基本的形式。“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以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为龙头,对相关木本粮油产业实行跨区域联合经营,生产要素有机组合,集生产、加工、销售相链接的一体化企业集团,增大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通过发展木本粮油产品和其他林产品市场,带动木本粮油规模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专业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所在地林农以及市场辐射范围内的林农从事生产经营,从而架起林农与国内外大市场的桥梁。“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的模式,与林农的关系较松散,但专业性强、技术性强、实用性強、信息广泛,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优势,适用于技术要求较高的木本粮油产品生产经营的需要。
迄今为止,我国虽然名义上有180多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部分地方为应付考核、套取补贴,盲目大办合作社,大量合作社沦为空壳合作社。⑩为真正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必须对“空壳社”进行治理,根本途径在于探索和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社。它是在坚持农村承包双层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农民以林地入股形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特点包括:自主、自助、自治等“三自”是方针;民办、民用、民有是性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相互平等是原则;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是宗旨,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新型股份合作制,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架起通往大市场的桥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注释
①霍小光:《习近平“两座山论”的三句话透露了什么信息》,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06/c_1116159476.htm,2015年8月6日。②③⑨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0、233、151页。④⑤丁声俊:《中国木本粮油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第51—54页。⑥《中国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6550万亩湖南居首》,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8/06-05/8531150.shtml,2018年6月5日。⑦《2017—2018年全球红枣产量产业规模及增长情况统计回顾》,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7/663171.html,2018年7月27日。⑧《最具发展前景的木本油料产业,看油用牡丹的惊人价值》,三合网,http://www.sohu.com/a/298610595_99962488,2019年3月2日。⑩李雄鹰、陆华东:《80%以上合作社沦为空壳?乡村振兴莫让形式主义带歪》,《半月谈》2018年第22期。
责任编辑: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