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土建筑价值评估及保护策略研究

2019-10-14 03:23杨东昱
决策探索 2019年18期
关键词:木构河南传统

杨东昱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栾川人”到“许昌人”再到裴李岗遗址等,境内所拥有的序列完整并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证实了河南的人居历史之悠久,记载着中原文明从孕育、诞生到发展、辉煌的历程。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河南乡村聚落中的民居建筑、公共建筑、防护性设施等乡土建筑类型丰富并凸显了不同的地域特色,集中原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审美情趣等精华于一体,是物化了的中原文明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人情。

伴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和都市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村落及其内重要的物质遗产——乡土建筑已经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都市人群寄托乡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需求的重要载体,对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基础性研究内容,探寻保护与延续乡土建筑生命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迫在眉睫。

一、河南乡土建筑的类型特点

由于独特的气候分界区位、地貌分界区位、建材资源、经济形态的不同,河南的乡土建筑呈现出外省罕见的多类型共存于一省的特点:

一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建筑在河南区域都有分布。中国气候分界线横贯豫南,此线不但是南北的经济作物类型分界线,也是中国两大木构建筑体系的分界线。中国气候分界线以北地区,为抬梁式木构建筑为主分布区域,其建筑厚重沉稳,代表着中国北方木构建筑体系;以南地区,为穿斗式木构建筑分布区域,其建筑轻盈秀巧,代表着中国南方木构建筑体系。

二是数量和类型较多的生土建筑为研究中国窑洞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河南中部向西至三门峡区域,是中国生土建筑——窑洞分布的东端,也是靠崖窑到地坑窑的过渡分布区域。这些生土建筑低能耗、低成本,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绿色建筑”。其中,三门峡陕州区为地坑院较早的发源地和持续传承地区,“庙上村地坑窑院”“地坑院营造技艺”分别被国务院、原文化部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国稀有、河南省唯一的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拟与晋、陕、甘三省共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窑洞营造技艺”项目计划。

三是 “南太行建筑类型”的乡土建筑建材精良,构造完善。河南省西北部是中國著名的“南太行建筑类型”的分布地域,保存有大量融合了河南、山西木构建筑特点的乡土建筑,是河南省传统木构建筑的精品。以砖、石、土等材料砌墙体的乡土建筑,可分为砖木、石木以及几种建筑材料混合构筑的结构形式。这些建造精美的乡土建筑无论是从构造方式上,亦或是从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都各有独到之处。

四是石构民居为河南乡土建筑的一支奇葩。河南从北到南的山区,石材资源丰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资源,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功能需求,依山就势地建起了一处又一处拥有独特建筑风貌的石头村落。这些几百年来利用石头建造的乡土建筑较为坚固、造型丰富、风貌独特,在选石、开采、运输、备料、垒砌等经验方面已经十分成熟,营造技术也较为精湛,为河南石构乡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河南乡土建筑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对传统村落就开始展开一些保护措施。以 200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工作为开端,至今已有16年。从2012年至今已经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和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在陆续完成评审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针对乡土建筑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实施完成了一些维修保护工程。

二是河南乡村聚落中大量有价值的民居建筑、公共建筑、防护性设施等乡土建筑陆续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仅宅地民居类就有270余处。文物部门对这些价值较高的乡土建筑逐步实施专业性的维修保护措施,在维修方案的制定方面注重对“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保护,最大限度地执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保护乡土建筑的价值。

三是目前在保护与利用乡土建筑中,有些为求创造较高的经济利润,对乡村短时经济发展与旅游建设较为重视,对传统历史文化挖掘与研讨较为缺失;有的地方政府和乡土建筑拥有者对建筑保护与修缮方面知识匮乏,人为改造过多而丧失了地域特色,忽略了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

四是民居类乡土建筑存在居住和使用功能上同现代生活上的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不能够满足原住居民持续居住生活的需求,造成越来越多的乡土建筑被废弃、被肆意改造、被拆除建新。这类现状对乡土建筑“活态保护”不利。

五是乡土建筑的产生同自然环境、区域文化关系密切。目前乡土建筑与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单体乡土建筑与整体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乡土建筑与乡民生活之间的隐形联系方面的协调共存尚有较多欠缺和不足,迫切需要探讨既能科学保护又能合理利用的策略。

三、河南乡土建筑的价值评估

一是河南乡土建筑因地制宜,同环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与山地自然环境协调完整的人文生态系统,体现出因地制宜、内外兼融、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布局理念。

二是河南乡土建筑用材上就地选取,砖、石、木、坯等多种材料,富有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乡土建筑的结构类型带有当地地理环境的印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民族习性、生活习惯以及时代特点。

三是河南现存的乡土建筑折射出建造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居传统文化。抬梁式和穿斗式两大建筑体系继承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理论,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在中国学术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是比较而言,河南乡土建筑受地缘、气候、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其独特性和多样性较外省更为明显,作为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造技艺、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凝聚了中原人的生存智慧、社会伦理和审美意识等传统文化要素,呈现出厚重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

四、河南省乡土建筑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从中国主流文化价值、特色价值、学术价值等方面,认识到河南省乡土建筑的独特价值。相关主管部门要组织对河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乡土建筑的建筑构造、艺术特点、原住民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做好保护传承基础工作。

二是统筹安排资金的管理使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乡土建筑数量较多,国家层面对乡土建筑的维修保护资金覆盖面有限。为了进行全面的有效保护,一方面可以“对上争取、财政投入”,整体落实保护经费;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社会捐助、招商引资、银行贷款、个人出资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整合保护资金。通过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推进保护项目的科学实施。

三是统一规划,社会监督。要在区域空间规划内容的制定上,为乡土建筑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战略与方向性指导措施。在政策指导下,依法处理好乡土建筑保护与城乡建设、与原住民生活设施水平提高的关系,使乡土建筑成为省内外游客旅游度假、观光休闲、领略传统文化的新去处。

四是加强研究,按类保护。要针对河南省乡土建筑的价值内涵,对每一种乡土建筑类型均进行保护性研究,不可偏废与遗漏,以保证历史文化内涵的全面性。对已经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乡土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完善名录保护制度;对其中典型的乡土建筑,可以建立重点保护研究与展示基地,进行重点培育;对于零散而无法单独保护的遗存,可以借鉴成功经验,进行集中保护与展示。

五是尊重文化特色,重视传统营造技艺的发掘与保护。特色即为价值,要保护乡土建筑的历史格局、传统营造技艺及建筑风貌的真实性,严禁按照现代的审美观对乡土建筑进行无历史依据的改造而导致价值受损。河南省区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诞生地,其不同时期的建筑代表着中国不同时期的营造范例。鉴于河南省区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要高度重视对区域内几大类型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建立乡土建筑传统建造工艺传承机制、乡土建筑保护技术指导和管理机制,对其中的代表应及时公布为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六是高度重视 “活态保护”。对能够代表区域文化特色的乡土建筑避免出现仅保留建筑、更换原住民的“躯壳式”的“保护”而失去乡土建筑的精神源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现象。在保障乡土建筑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根据乡土建筑的功能进行合理的空間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并赋予建筑更长的使用寿命。要多措并举,传承及合理利用好河南省这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

河南乡土建筑集中原传统文化、建筑技术和艺术、自然资源特点和审美观念等精华于一体,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历史贯穿于数千年中原地区文明化的进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新方法、新途径,开展保护及策略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建议采取“规划引领、政策调控、部门协作、资本运作、专家介入、村民参与”的工作思路,探索河南乡土建筑保护的新路子,使华夏文明核心区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实现突破。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

猜你喜欢
木构河南传统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木构的味道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