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
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家人,这家有三个儿子。
老大有一身盔甲,老二身体特别好,老三病病恹恹。有一天,父亲告诉三个孩子:咱们家有一头牛,还在山里没有牵回来。这两天,风暴就要来了,你们谁去把牛牵回来?
结果,老大说:我去吧,我有一身盔甲,不怕风吹雨打;老二说:还是我去吧,我身体这么健壮,一定更有力气牵好牛。老大、老二都凭借自己的优势,自信地前往了。没想到,老三也跟着去了。
结果,是谁把牛牵回来的?出乎意料,病恹恹的老三把牛牵了回来。
原来,老大觉得自己有很好的盔甲,抵御风险的能力强,于是面对大风暴一点没有退缩,结果在大风暴面前,盔甲的作用就很有限了。不仅盔甲都坏了,人也受了伤。
结果,老二一看老大失败了,自认为表现的机会到了,可没想到,山高路滑、电闪雷鸣,即使老二身体很好,依然被弄得遍体鳞伤。
而老三呢,正因为身体一直很弱,反而更加谨慎。他一看风雨欲来,就躲进山洞,基本不迎着暴雨前进,即使找到牛后,也是等到风雨过去,才牵着牛从洞里往回走。
回来后,父亲看到老三平安地回来,欣慰地说:面对风雨,只有好的外在条件、勇气和内功还不够,更要靠智慧啊。(晓庄)
故事的哲理:
没有对自身优势的自信心,你的创业注定会失败。但没有规避危机的风险意识,即便创业有成你也走不了多远。把企业做大的价值,不如把企业做久。真正的价值链,都在时间轴上。
哲理的故事:
海威斯去一家上市公司應聘打字员,人事主管也没问什么,就直接叫他上班,只是强调了一句:“要知道,这是一份才半年的临时工作!”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大学毕业的他竟说:“半年就半年,我做好了进来就走人的准备!”
打字员的工作相对清闲,几乎不用加班。海威斯还能在第一时间见到公司里那些十分重要的技术资料。海威斯紧紧抓住这个利好机会,只要是有价值的资料,都会去认真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会利用假日去图书室里查找资料,或请教技术人员。三个月后,他就能看懂公司送来的技术资料了,资料中出现的一些小差错,还能动手改一改。
就在聘期快要结束的前一个星期,海威斯接到了一份急需打印的技术资料。像往常一样,海威斯不急着去打字,而是先从头至尾地浏览一遍资料,看看里面有什么差错没有。结果他发现资料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严重错误。他再也坐不住了,决意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
5天后,公司方面来人催要打印资料。海威斯说:“资料还没打印。因为发现资料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正在改写……”
“你可是吃了豹子胆!这是集体的结晶,共同研究的成果,你一个打字员还敢擅自改动!”“凭什么我不能改?哪怕是公司的临时工,也是公司中的一员。替公司负责,这是我的责任!”海威斯很不甘心地接了一句。
“不想一想!你还能在公司呆几天?小子,我还是劝你好自为之,别讨没趣走人!”“走我也要走好,直到把这份资料的错误之处改过来了,打印好了再走人!”就在聘期结束的头天晚上,海威斯交上了自己的“满意答卷”。
第二天,还没等海威斯醒来,人事主管就过来敲门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被公司的技术部留下了。昨天,你交上的那份资料,已被技术部全员通过。”
后来,海威斯才知道,公司根本没设立什么打字员的职位,更没有临时打字员这一说法。但在历年的招聘中,类似“招聘临时打字员”的考题年年出现。他接到的那份有“问题”的打印资料,实际上就是公司给他的一份考题。
故事的哲理:
如果应聘的真的“只是”一名打字员,也许结果会对他不公平。但重要的是,与其说提供公平,不如说筛选出个别却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是招聘的目的,并进而别出心裁。关键是,你真的知道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吗?
哲理的故事: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有一个中学生乔治。他对学习不感兴趣,差点因为成绩差而被退学。
乔治在一个农场长大,常常独自一人,看看科幻小说,摆弄摆弄他的改装汽车。在中学毕业的前一个星期,他开着这部车被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追尾,他也差点丢了性命。
康复之后,他进入了一家社区大学。在那里,他发现了点燃他天赋的事业——电影制作。于是,他转学到电影学校。他拍的一部电影作业,被好莱坞一位导演注意,聘他为导演助理。
随后,这个男孩参与了一个小成本电影制作项目,不仅得到了电影工作室的投资,还担任了另外一部小成本电影的导演。而这部电影由他自己创作的,没想到在圈内反响极好。
但是在影片发行前,投资人独断专行、任意剪辑影片,这让男孩非常气愤,因为他把艺术创作的控制权看得非常重。
之后,他准备自编自导一部新影片,好莱坞一家大型制作公司打算出资,但在发行之前要保留修改影片的权利。这个男孩拒绝了,他说:“艺术的完整性比投资更重要。”
于是,他自掏腰包,把全部积蓄投入到新影片中,在电影快完工时,钱花光了。无奈他只能四处借贷,终于在第10家银行贷到了款,挽救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星球大战》,而这个男孩就是乔治·卢卡斯。他无惧财务危机,坚持艺术创作的自由,保证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因此在此后的电影事业上,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如文)
故事的哲理:
很多企业常常热衷于变革与转型,就像在高速路上行驶时总想变道超车,而最终也未必就能跑快多少。事实上,这样的企业往往缺少自信。而不自信,进而不专注的企业,又怎么能成功呢?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