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辉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 辽宁大连 116029)
图书馆空间再造,即是对图书馆空间的重新构建,进而使得原来已“死亡”的空间再生,赋予它新的功能和新的生命。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化,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对图书馆既有的业务模式、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动摇了传统图书馆的属性与业务基础。以前,图书馆的布局一般都是按照纸质书的流程来设计的,图书馆所提供的主要是到馆服务,外借和阅览是图书馆主要的服务方式;而现在,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方式、服务内容和层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图书馆必须进行变革。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引领图书馆空间技术升级,促进图书馆空间观念变革,催生图书馆空间结构转变,驱动图书馆空间体制重塑[1],将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现在很多图书馆都遇到了纸质图书借阅率连年下降,而到馆人数不减反增的情况。显然,读者到馆不一定是要查阅纸质文献。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到图书馆,图书馆能提供给他们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合理规划图书馆空间,为读者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服务,是图书馆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提升图书馆空间的使用效率,空间再造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已和传统图书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丹麦奥尔胡斯图书馆馆长罗尔夫·哈佩尔(Rolf Hapel)在一篇题为《图书馆作为网络社会中开放的非正式学习中心》(The Library as Open andInformal Lerning Center for The Networked Society)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在当今网络社会里,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已经从工业时代的教育和文化机构变成了一个开放的非正式学习中心。当代的图书馆应该是一个灵感空间、学习空间、表演空间和聚会空间。他强调要通过用户的参与来构建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服务平台。图书馆要在促进交流、鼓励合作、激发灵感和支持发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能重新开发和利用闲置的或利用率低的空间资源,突破图书馆传统服务的领域界限,延伸服务空间,使读者享受新环境下的服务[3]。
近年来,国内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对空间再造的热情空前高涨。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各类图书馆纷纷加入到空间改造的实践热潮中。笔者通过网上调查,发现很多图书馆都进行了空间再造(见表1、表2)。
表1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案例
表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案例
虽然各个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不同,通过空间再造所建设的新空间定位各异,但从功能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在阅读推广工作日渐深入的背景下,各类型图书馆都非常重视阅读空间的建设。传统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大部分只能满足基本的阅读需求。通过空间再造,阅读空间在设计上更讲究人性化、个性化,更符合读者的实际需求。舒适、轻松的阅览环境,令读者心情放松,让读者喜欢、享受阅读的过程。而且阅读空间一般都会实行功能分区,有温馨安静的阅览区,有方便读者交流互动的交流区,还有相关展示区等。图书馆还可依托专业优势对读者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组织阅读互动交流等。在这样的空间里,读者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图书馆应该也必须为读者学习提供环境保障。丰富的馆藏和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再辅之以先进的设备,有助于读者高效率地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源,这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但仅仅依靠这些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现代图书馆必须提供给读者一个有利于合作、交流,进行探讨、学习和深入研究,进而促进创新的舒适环境。学习共享空间应运而生。一般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一个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与温馨、用高技术装备的学习场所”[4]。很多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时都建设了高效的学习共享空间。
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推崇创业精神,因此更需要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图书馆的核心使命已经由传统的文化传承、资源收藏与保护转变为增强个人文化水平,并为分享知识,交流思想[5],挖掘智力资源,从假想到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空间保障。由于创客空间建设理念与现代图书馆所倡导的“知识、学习、分享、创新”理念契合,很多图书馆积极引入创客空间模式,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发展。在创客空间里,图书馆提供一些读者个人很难承担费用的仪器设备,帮助读者了解和接触难以搞懂的新技术,让读者感知创新文化,培养创新思维,探索知识创新。创客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设备和工具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动手制作成“高科技”产品;在遇到知识瓶颈时,可以借助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解决问题,大大缩短了从有想法到实现想法的时间和流程。图书馆创客空间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转变为知识孵化关系。创客空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读者可以借助图书馆创客空间将梦想变为现实。
空间再造赋予图书馆新的活力和能量。21世纪伊始,国际图书馆界便开始重新思考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6]。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可以实现服务创新和功能转型。然而,再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仍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管理理念、馆舍改造、资源支撑、设备跟进、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7],需要认真调研、详细论证、专业设计、统筹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一般都是在原有馆舍空间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压缩提供传统服务的区域范围,建设功能更加丰富的新空间。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要面对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不能影响读者对文献资源的利用。例如,由同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创建的“闻学堂”集合了图书馆资源、人才、空间和网络环境、个性化服务等优势,将图书馆的传统文献借阅、展示、研讨功能融为一体,用展览、互动、体验的方式将文化传承创新的元素展示给读者,通过阅读、交流、讲座等形式传播文化传承创新的知识与信息,在图书馆中构建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营造了一个文化传承创新的学习空间[8],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不注意规划,不能统筹兼顾,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图书馆在空间再造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根据空间的主体功能和定位,配置相应的工具和设备[9]。主要有交互式电视、教学一体机、投影设备、3D打印机及其他智能家电设备。图书馆通过提供DIY培训、项目跟踪、文献咨询、创业指导、阅读推荐等专业的信息服务[10],并通过开展创客沙龙、创意展览等活动,帮助读者完成富有创意的探究活动,进行交流、分享和互动,促进思想的碰撞并产生灵感的火花。图书馆配置的这些工具和设备都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是为了让读者能接触和了解新技术,并有亲身实践的机会。但有些图书馆存在着重设备轻服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工具和设备因为造价昂贵,维护保养不便,从被引入图书馆之日起便被重点保护起来。除非有领导和嘉宾参观,平时普通读者难以近身,更谈不上使用了。先进的设备成了图书馆的摆设,却难以成为服务读者的“利器”,也使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读者提供舒适的空间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21世纪以来,图书馆的价值得以被重新审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图书馆的“文化休闲”的职能得到普遍认同[11]。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文献资源上,还有渴望放松身心的空间需求。在此背景下,很多图书馆开辟了专门的休闲空间。但一些图书馆在进行休闲空间建设时,过分强调甚至曲解了休闲的内涵,建起了偏重娱乐功能的空间。这些空间对于图书馆吸引人气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图书馆工作实际性的提高却没什么效果,图书馆作为学术性的机构提供时尚、舒适、便捷的多样化空间,是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多元化学习方式的需求,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图书馆知识交流和推动创新功能的实现,而不单单是为了取悦读者。
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使图书馆的空间价值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之一[12]。实现图书馆空间价值的提升,必须立足于对图书馆空间的评估。通过空间评估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图书馆空间运作效能及用户空间需求,明确现有空间是否发挥了预期效用,是否需要改进,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是否促进了读者学术研究,未来空间发展与改造的方向如何等[13]。国外有学者提出,图书馆员在进行空间服务时要将评估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进行询问、探索和反思[14]。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图书馆在进行空间改造后,对空间利用状况进行观察,并对读者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其满意度和隐性的空间需求,与问卷调查的有效性相互验证[15]。国内学者对图书馆空间的研究相对较晚,也并未形成完善的空间评估理论体系。现在很多图书馆对空间再造的热情很高,但对空间评估却不够重视,这不利于图书馆以后的空间再造工作。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的过程,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理空间的简单改变。只有将服务理念融入空间设计,将空间利用嵌入服务过程,才能突显空间的创造力[16]。图书馆只要从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地对空间资源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和再开发利用,不断发掘空间的文化内涵及人文特征,根据读者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持续时间和使用频率等进行充分论证,就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空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