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娟
摘要:土家族的摆手舞是研究土家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民间习俗的重要遗产。本文从艺术理论、艺术美学的视角去分析湖南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及摆手舞中的生存性审美活动,从而探讨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审美;活动
一、湖南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
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悠久,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摆手舞是土家人劳动生产的真实反映,在土家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在湖南湘西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以及湖北恩施自治州等地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在湖南土家族地区关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一直以来流传着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这也是专家、学者追根溯源的问题所在,笔者结合了学术界前人的研究,归纳总结以下三种说法:
(一)源于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
土家族人个个都非常尊重自己的祖先,为了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便创造了大摆手与小摆手,小摆手主要纪念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以及各地的土司王。大摆手规模宏大,主要纪念土家族的祖先八部大神,以跳人类起源舞、民族迁徙舞、抵御外侮舞、农事生产舞等等为主。
(二)起源于土家族历史上望族首领——彭仕愁
彭仕愁与敌军对战之际,为了鼓舞自己将士的士气,让下属用歌舞的形式来抒发将士的思乡之情,激发将士的爱国情怀,同时扰乱敌军,瓦解敌人的防线,于是便创造了摆手舞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起源于彭氏土司的个人兴趣爱好
相传土司王热爱音乐舞蹈,常常叫当地土家人为他载歌载舞,于是就产生了摆手舞。但是以上三种说法都只是众说纷纭,缺乏科学依据。
摆手舞起源于劳动,这是更加有说服力的看法。摆手舞是土家族劳动人民劳动方式的共同智慧结晶,在原始社会的劳动过程中,为了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要猎到更多的食物来填饱肚子,于是他们就在模仿许多动物的习性、姿势中去摸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狩猎舞蹈,这些舞蹈形式服务于狩猎也以狩猎劳动为基础。这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土家族的祖先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这被称之为摆手舞的萌芽时期。这种狩猎的舞蹈创造出来后,随着社会劳动生产不断的进步,湖南土家族地区进入了农耕和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人们想要庆祝劳动收获得成果,又创造了许多像“播种”“洒小米”等等的从事农业基础的舞蹈。在此之后,土家族的先民在彭氏土司王的带领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战争,于是土家族的摆手舞又产生出很多“披甲”“涉水”等等的军事舞蹈。由于战争、战乱并不是常常出现,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过战乱,所以反映军事舞蹈的地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摆手舞中还有许多反映日常作息的生活舞蹈,比如“打蚊子”等等。以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土家族的摆手舞并不是任何一个时代下的产物,而是千百年以来各式各样的舞蹈融合,它起源于劳动与日常生活。
由此可见,土家族的摆手舞能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狩猎、军事、农事、生活等。社会在不断的快速发展,摆手舞也经过一代代土家族人的传跳、提炼与加工,到今天已经成为丰富多彩、完整、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土家族民间舞蹈了。在湖南湘西自治州对摆手舞的叫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叫“社巴日”,有的叫“调年”,还有的叫“社巴巴”。但对于它所包含的民俗意义都是为了祈福、祭祀。目前,摆手舞活动在有“摆手舞之乡”之称的酉阳县和国家级非遗申报地湖南湘西流传的最为广泛。[1]
二、土家族摆手舞中的生存性审美活动
人类的活动首先就是生存活动。中华文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各式各样的生存活动中都带有审美特征,土家先民生存潜能的进一步体现,就是从把自然物当作工具再到自己制造工具来谋生的转变。这一过程是土家人开始自己的属于人的生存活动的标志。
在当时的原始社会,虽然土家族人的生存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相对于自然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而言还是极其弱小的。自然的种种灾害的爆发对弱小的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抵御的灾难。因此,当时的土家族祖先就非常恐惧,把自然灾难想象为神灵发怒的结果,于是他们创造了各种祭祀型舞蹈活动。土家族没有自己文字,只有语言,他们只有靠神话故事的想象才能把这一切传递给后代子孙,让他们铭记生存法则。土家族人想象自己获取生存资料,需要取得神灵的允许,于是通过创造摆手舞的身体动作来赞扬神的光辉,祈求丰收与平安。土家族的摆手舞能够把太阳、牛、羊、雨水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当时土家先民和人类社会科学地认识世界的开始。
从人的生存活动系统来看,由于生存活动的需要,土家族的摆手舞早就包含其中。那么问题来了,纯艺术的舞蹈活动是否就只是一种与人的生存无关的活动?或者只是一种让人欣赏以满足内心的愉悦感的舞蹈活动呢?事实上,摆手舞尽管是一种优美的舞蹈表演,但它依然不能脱离生存活动这个前提和基础,依然具有它的“生存性”这一特点,摆手舞的肢体语言、创作目的、表达寓意等本身都是关于生存性的活动,都完全显示了它的生存审美潜能,也是土家族人更高级的生存理想和外在的客观世界发生耦合对应性实现的审美潜能的展现。他们与自然的对应性实现的审美潜能,人在社会关系中解决的各种矛盾关系都是走向生态审美的基础。
人的艺术活动本身包括了生存性审美的基本性质。少数民族的艺术活动就更是如此,他们的艺术活动本身更具有作为生存的方法而存在的理由。许多看起来像是纯艺术的活动,实际上却既是作为生存活动之一的审美性生态活动,又是结合其他生存活动展开的审美活动,即生存性审美活动。
土家族是个擅长歌舞的民族,摆手舞就是土家先民通过狩猎时代的生活和劳动生产创造出来的,带有更加自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特色。因此,他们擅长的歌舞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存活动。侗族有句俗话说:“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由此可见,歌唱和跳舞的功用之一是传承文化思想、生活经验、生产经验等。而土家族的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文化礼俗等的传承,就是非常典型的生存活动。不过,这种生存活动又带有审美性,比如歌唱得好、反应敏捷的人,就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和看重,这就是对聪明人的一种欣赏。所以,土家族人民将歌舞看作知识,当作文化,认为谁掌握的歌舞最多,谁跳得最好,谁就是最有文化、最聪明的。因此,土家族人民的婚恋也与唱歌跳舞有关系,通过歌舞来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吸引心仪的对象。恋爱、婚姻是人类繁衍自身活动的一个部分。因此,这是非常典型的生存性审美活动。土家族摆手舞传承的历史很悠久,自从它创造出以来就自成特色,它最初是土家族村寨的人集体跳的舞蹈形式,也是为了进行一种相互的感情交流而出现的舞蹈。通过舞蹈活动充分体现土家人民的生活习性和生存之道。摆手舞不仅传承生产和生活经验,达到一个文化的传递效果,并且,他们的舞蹈动作许多都是直接地来自生活中和自然中的题材,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因此,跳舞就不仅是为了满足心灵对文化传承的欲求,更多的是滿足心灵基本的审美欲望,让心灵与山水达到同构。此外,他们也可以在舞蹈中展现自我的价值和魅力。这不仅是个体的,同时也是集体性的追求。另外,土家族摆手舞的类型非常之多,内容多彩,题材丰硕,每一种摆手舞的风格都有很大区别,有的侧重阳刚、壮硕之美,有的侧重务实、阴柔之美。比如像战争舞、狩猎舞和劳动舞,大多数的舞蹈动作比较粗狂和豪放,旋律热情奔放,适用于男子去跳,侧重于刚劲之美,通过他们跳摆手舞可以看出土家人的勤劳、朴实的性格。像生活舞、娱乐舞就更侧重于优美,轻快、流畅的动作,舞蹈旋律也较为欢快、跳跃,供女孩子或男女混搭的摆手舞跳的较多,表现了土家姑娘温柔、善良的性格。[2]
从土家族的“摆手舞”的功能来看确实是一种生存活动,并且随着对它的功能的认可,直接地把它与人的能力和智慧等同起来,跳舞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本身的魅力,所以,跳摆手舞这个行为就变成了一种审美活动。又因为跳的舞蹈的内容,不管是肢体动作,或是节奏点,很多都是来自他们身边的自然中的自然物,因此,跳舞这个行为也促使后人更加去与贴近自然,了解自然,模仿大自然中动物的各种行为动作,从而使得自然客体的审美潜能被实现。随着客体审美潜能的实现,主体本身也实现了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聪明人”。这就是一种生态活动,一种审美性的生态活动。摆手舞伴随着土家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场合都有可能会用到摆手舞,按照不同的场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它们分别有不同用途,尤其在促进整个土家族社会的和谐运转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帮助土家族社会能够各处其位,良好地运行。由此说明,土家族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就是生存性的审美活动。
三、结语
土家族摆手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性,通过对湖南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发展和审美活动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土家族文化、历史、战争、宗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等具有的艺术价值。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也可以让我们年轻一代的民俗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深入、体验生活。在如今21世纪文化飞速大发展时代,作为一名民俗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要把握时代的机遇,合理地引导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并将民族舞蹈的审美性和当代人的审美意识、时代精神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喻佳.湖南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及形态特征[J].艺海,2015(12).
[2]谈相东.三峡库区土家族歌舞艺术中审美文化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