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贵安新区布依山歌,是古代布依族人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社会现象,是布依人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标志,具有显著的群众文化特征。
关键词:贵安新区;布依族;山歌;群众文化;特征
一、引言
贵州贵安新区布依族人口5万余人,在区域内高峰镇、湖潮乡、马场镇和党武镇均有分布,占全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布依族人大多喜欢选择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地方生存和定居。由于布依族历史上长期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许多民族史诗、故事、传说、民谣等重要典籍史料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同时布依先民为了便于记忆和表达,逐渐以歌咏诵唱等方式进行传承,形成如今独具特色的贵安布依山歌。
二、群众性
首先,布依山歌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布依族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布依山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山歌贯穿于整个布依族民俗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整个布依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布依山歌群众基础深厚。在生产劳动、社交礼仪、迎来送往等过程中,布依人都喜欢用歌唱来表达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八”和“六月六”布依传统节日,人们身着民族盛装,呼朋引伴,聚在百年来相对固定的歌场(当地人称为“看厂”)一展歌喉。第三,布依山歌影响范围广泛。在贵安新区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布依山歌场,有高峰镇栗木沙戈寨、毛昌村毛昌堡,马场镇普贡村普贡老凹坡、场边村场边寨和湖潮乡新民村、下坝村,以歌会友、以歌为媒,或交流感情,遍及贵安民间每个角落。
三、自娱性
其一,娱乐是布依山歌最直接的目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布依群众参与山歌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娱乐,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调剂枯燥贫乏的精神生活,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例如,敬酒歌“山路弯弯水清清,敬酒敬人先敬心。一杯祝你身体好,二杯祝你万事兴。酒杯花来酒杯花,斟杯米酒敬客拿。客你喝了這杯酒,年年都有好年华”。其二,布依山歌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布依山歌素以大胆质朴、坦率真诚见长,表达对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流露真情实感,更好地进行心理调节。例如:“月亮弯弯两头钩,两个星宿挂两头,金钩挂在银钩上啊,郎心挂在妹心头”。其三,布依山歌娱乐与民俗融合。布依山歌娱乐性并非独立存在的,与当地民俗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常见于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客待宾等各种场合,使得山歌的娱乐性与交际性实现完美融合。例如:娶亲歌“一棵竹子绿荫荫,手拿金杆来接人。中间挽起红毛线,轻轻巧巧叼难人。轻轻巧巧叼难我,不得山歌去不成。三首两首接倒唱,既得酒喝又得乐”。
四、倾向性
一者布依山歌具有阶级性倾向。布依山歌渗透着明显阶级思想,这是由山歌创作者(低层劳动者)所决定的,他们把一定阶级思想、感情倾注于山歌作品之中,反映出创作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形成了阶级性倾向;二者布依山歌具有人民性倾向。布依山歌的人民性的表现多样,有的反映布依人的生活和斗争,有时显示布依人的精神,有时表现布依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愿望。三者布依山歌具有民族性倾向。布依山歌自然要显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审美意识、风俗习惯等等,体现本民族特点和民族个性。例如“沙拉拉的杨柳,哗啦啦的水”、罗喂等山歌调式唱法是布依山歌所独有或特有的,有着独特的民族性特征。
五、传承性
首先,布依山歌传承以口传为主,本传为辅。在古代,布依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山歌只能通过家庭、师徒等关系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这种传承形式明显较为局限,只能在小范围、小圈子里进行传播,并且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失传、断代等问题。如今,逐渐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承及传播布依山歌,与口传相比,本传具有多种优势,包括山歌歌词记录更加准确,传承范围和稳定性更强等。其次,自媒体助推布依山歌发展与传承。随着自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使用和普及更加有利于山歌爱好者的交流,通过QQ、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交流互动更加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与局限,更加有利于布依山歌的交流、发展与传播,不断丰富当代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第三,布依山歌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在贵安新区布依族聚居的高峰镇、马场镇和湖潮乡,每逢布依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六月六”等),各乡镇文化部门都要举办多场盛大“布依歌会”,大力传承和发扬民粹。同时,组织布依歌手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六、结语
综上所述,贵州贵安新区布依山歌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布依人智慧和结晶,代表当地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研究、推广和传承布依山歌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和创新布依山歌文化途径、方式与载体,从而不断为贵安群众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廷英.浅谈布依族民歌[J].群文天地,2013(07):132-133.
[2]王义.谈谈贵州山歌的文化特征和功能[J].群文天地(贵州),2013(5):27-32.
作者简介:陈永刚,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