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鲁宁
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影视作品类别,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并且可以起到科普和记录的作用。一部好的纪录片作品,不仅仅可以深刻细致的反映一个物种或者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在一定的情况之下还可以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纪录片也被称之为“时代名片”。为了拍出更好的纪录片,本文结合笔者为导演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血铸河山》之《南京保卫战》(后文简称《南京保卫战》)从几个方面全面分析,希望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拍出更好的纪录片。
关键词:纪录片;主观思想;客观思想
一、纪录片的概念
纪录片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Documentary”,本意为纪录电影,以此可见在西方人眼中纪录片是一种还原现实,记录现实的纪实类的艺术,作为现代电影的前身,纪录片在之后不断地发展中演化成了很多不同的分支,例如新闻片,科普片,故事片等,每一个分支的来源其实都是纪录片。其实仔细分析影视纪实艺术这个词语,不难发现纪录片的真正意义所在。
大家知道,相比之下故事片的主观性和情感渲染能力都比较强,并且会带有一定的虚构色彩;而新闻片则更具真实性,不过也会因为媒体的主观倾向而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而纪录片的导演一直追求的也正是真实性,所以纪录片具备非常强的说服力,无论是记录真人、记录真事、记录历史性事件,还是记录生命,纪录片都带给你真实,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这些都体现出了纪录片强大的生命力。也正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才可以一直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实纵观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更好的传达事件内容。在西方,纪录片和故事片并不是完全没有交集的,相反,纪录片和故事片都受到了彼此的影响。因此,当下的纪录片相比之前更加注重情节和内容的表达,更加具备现代感。在《南京保卫战》一片中,笔者架构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民间团体“1937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的寻研过程为当今的现实故事;通过寻研团的发现和活动,结合当年的日军战地记者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历史文献资料、国军方面以及美国档案馆保留的历史资料带出另一条历史故事线。力求尽量真实还原当年那场战争原貌。(见图1)
二、纪录片的主客观表达
纪录片最大的使命就是追求真实,呈现出所有的真实就是这一行业的导演们一直贯彻的理念,可是不管导演们付出多大的努力要呈现出真相,结果反而是远离了现实,当你举起摄像机时,一切的真实仿佛都不存在了,有了镜头,有了选择,那么无论多么刻意的追求真实,结果总是会在选择中一步步的偏离真实,即便有真实,那也是局部的真实。纪录片的真实从来都只存在于导演的眼睛里。纪录片呈现出的内容往往是导演本人主观意识上想要呈现出来的,所以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纪录片总是掺杂了导演的主观情感。[1]
俄国戏剧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说过,如果说历史事态剧的路线将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总是将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这也正说明了纪录片不可能给观众呈现出绝对的真实世界。
有人说:当摄像头举起的那一刻,事实就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你还是环境的一部分,你试图脱离环境但是无法脱离,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现实,现实从来都只在镜头之外。但是,纪录片最为重要的其实并不是记录狭义的“现实”,而是因为导演想要记录现实的愿望所引发出的一个更加珍贵的东西——情感。更直观地说,导演之所以想要记录下这一刻的场景不就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出自己当初见到这一刻时的心情和感受吗,绝对的现实无法做到,但是我们可以无限的逼近现实,我们不能泯灭那份追求现实的心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感才能被调动出来,才可以感染观众,而这,也就是纪录片存在的意义,优秀的纪录片必定受人的主观情感的影响甚至是支配,但是那份来源于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却是很好的传达到了。《南京保卫战》的导演在创作中为了更好的还原历史真实,在拍摄当今故事线时尽量不干扰拍摄对象的工作,力求真实记录,但是为了更好的还原历史,也不得不对拍摄的场景和内容的设定,提前和被摄对象进行一定的沟通。这肯定是会影响到被摄对象,但是目的是为了拍摄的更加真实从而与历史资料无缝对接。
所以,不必要追求绝对的真实,我们只要追求情感的真实就好,在我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过程中可以使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因为你看到过曾经被感动的景色同样也可以感动观众,因此,采取客观的叙述方式和纪录片具备真实性并不矛盾。
三、导演和作品
法国现代电影理论宗师——安德烈·巴赞认为:在摄影诞生之前,那个绘画为主要潮流的时代,绘画艺术有着两种追求的方向,一种是趋近于用浓烈的风格和画风来热烈的表达艺术,属于纯美学范畴;另一种则是忠诚于现实,用逼真的作品来表达现实。而摄影技术的产生,打破了这一格局。由于摄影出来的影像相比绘画而言具备更高的真实性以及绘画无可比拟的客观性,能够散发出任何绘画作品都无法比拟的表现力量。摄影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将一个物体原原本本地重现。尽管后来的油画作品在某些时候甚至比照片更加真实,但是照片就是有一种无法比拟的魔力,让人相信这就代表了现实。因此,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毫不吝啬的夸赞道,活动摄影具有一种本质上的客观性和生动性,使得西方的绘画艺术摆脱了现实主义的纠葛,从此具备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美学。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统一。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
对于艺术家而言,真正存在的只有艺术家,没有艺术。这句话正好反映了现在的艺术特点,而对于纪录片而言,最适合的就是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家。但是艺术是由人来创作的,真正可以呈现给观众的是被人加工过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不可能脱离艺术家而存在,艺术需要艺术家来表达、来传扬。对于纪录片而言,现实不可能彻底的呈现出来,镜头之外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世界,真正的真实或许只存在于艺术家的眼睛里面。对于导演而言,要想做好记录片就要做好面对永恒的不真实的打算。其实根本无需做到呈现绝对的真实,比起呈现绝对的真实,呈现真实的情感是更为重要的,也就是说导演完全无需回避自己对于现实的看法,采取客观的视角和客观的描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主观诉求和主观情感,相反,导演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情感或许才是纪录片中最吸引人的一个方面。但是,在文献纪录片中要尊重历史,特别是历史细节的展示。《南京保卫战》中,导演对当年日军进攻路线、部队番号,国军部队番号、抗击地点、撤退路线等,甚至不同地点国军的装备、军服、兵种等能够核对的细节都请相关专家进行了一一审核,力求不出现硬伤,不出现歪曲史实的地方,客观还原历史。
四、结束语
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影视作品,十分具备参考价值和现实价值,可以说它最大的使命就是记录真实,但是这份真实是别人的真实,是经历了人主观情感影响的真实,在纪录片里你感受更多的或许是导演的主观情感。对于导演而言,镜头记录下的早就已经不是真实,因为记录真实的你还并没有脱离这个环境,你依然被这个环境持续地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样的纪录片就不是优秀的纪录片,相反,优秀的纪录片一定是掺杂着十分丰富的情感的,导演要传达的更多的是情感的真实。导演没有必要放弃主主观诉说,主观的情感渲染和思想表达与采取客观的叙述并不矛盾。[2]
《南京保卫战》的导演正是要将当年中国人如何抵抗强敌、保卫家园的事件传递给观众:无论当年的国民政府、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都为这次惨烈的保卫战群策群力、浴血奋战。尤其是当年坚守城池,为此献出生命的将士们更是值得后人的敬重、缅怀。导演正是想以此片提醒每个中华子孙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才能富国强民、维护和平。
参考文献:
[1]陆敏.纪录片艺术性的受众解读初探——基于张以庆纪录片“豆瓣影評”的分析[J].现代传播,2016(06).
[2]阎春来.纪录片的意识形态问题[J].现代传播,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