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转型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目标改变力不明晰、价值召唤力式微、教育方式执行力不足、劳动教育感染力淡薄等问题。优化中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质量、侧重培养学生劳动参与感和获得感等多种形式,立德树人,实现培养中学生德育情操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生;劳动教育;德育价值
劳动教育是汇聚“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面向全体中学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培养,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社会劳动观念的缺失与道德信念的弱化都需要借力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忽视,使得学生无法明晰为何劳动、劳动的意义是什么、想通过劳动改变什么等问题。 进而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亟须找寻适合中小学生接受的、“接地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避免劳动教育逐渐“边缘化”的问题。在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从小兴趣广泛、综合素质突出,自我评价较高,主体意识强烈,亟须通过有内涵的、新颖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接受德育的兴趣。
二、中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
(一)倡导的吃苦耐劳精神有利于劳动习惯的培养
鼓励辛勤劳动、勤俭节约、不计回报等对培养积极向上、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习惯具有重要的勉励作用。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泽人心之教化作用,这种作用融入教学实践,让勤劳成为一种习惯。
(二)倡导的开拓進取精神有利于劳动价值意识的塑造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做出努力、耗费精力,要做出劳动成果,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因而在劳动教育实践课上,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劳动活动,诸如植树、清扫、手工等,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心、意志理等优良品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学会坚强、提升意志力,树立勇敢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光荣观。
(三)倡导爱国爱乡精神有利于劳动情感的萌芽
对故土的浓烈情感,对于国家强盛的渴望尤其强烈,具有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的情怀。一旦事业有成,总是希望尽其所能、回报乡亲,这浓厚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怀依托在劳动中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体现出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的理念,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自觉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家国繁荣、乡土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三、中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一)优化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在注重劳动教育的人文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形式,通过以大劳动观和大教育观为抓手,应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在劳动课程教材的安排上,积极探索适合校本教材,引入家规家训、楹联、客家名人经历、格言、谚语、传说、民谣等内容,分享爱国故事和民族气节等。在中学生在劳动技能教育上,可以因地制宜安排学生到学校亲身参与劳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农产品的采摘、美食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制作或在校园开辟学生种植基地,安排学生前往播种、浇水、收获等,在做好劳动实践记录和报告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劳动反思劳动教育课程的意义。在劳动实践课安排上,安排学生观看模仿劳动中身体力行,感悟劳动的价值,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能够通过实地场景、身边榜样更好地被学生所接纳。在劳动课程形式选择上,提倡探索多样性突出、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在劳动中得到感悟和收获,树立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劳动观;如鼓励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劳动工具如石磨、竹篮、木质爬犁、簸箕、斗笠、酒篓,参与织、柿饼制作、制作等,让他们从身体力行中受到熏陶和洗礼;如通过在课程实践中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文化节、知识竞赛、歌曲合唱比赛活动等,让学生们提高动手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体验劳动合作的乐趣,发挥劳动教育的隐形价值引领作用。
(二)运用心理疏导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社会唤起效应表现在我们从事简单行为即劳动时,鼓励学生通过互相促进更加积极地进行劳动,即情绪感染和行为模仿。情绪感染体现节日活动、各种仪式中,人们向心一致、参与其中,受到情绪氛围的感染,体会在仪式中呈现的乡土情怀和勤劳奋斗的精神。行为模仿即行动者和参与者会互相仿效,群体劳动协作,互相配合协调,通过暗示效应、顺从效应引导一些消极惫懒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同时,个体对获得群体赞扬的期待,如劳动中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都会给个体产生很大的鼓动力。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打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的劳动课程学习中认同和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德育内容,这时候少部分不从众的学生就会在群体压力被同化,发生从众现象,潜移默化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整个课堂更好地完成德育的任务,从而达到全员育人的目标。
作者简介:张永军(1976.5-),男,中学高级教师,齐齐哈尔市第28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