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空间

2019-10-12 12:40冯文婷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关键词:空间身体情感

冯文婷

摘要:从尼采的“一切从身体出发”开始,西方重新审视原本被贬低的身体。一直到赫尔曼.施密茨建立了一個真正可以被称为身体哲学的新现象学。 新现象学的出现,让建筑师思考人是身体的体验感官和空间体验的关系。然而,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是以经济作为基础和主导作用,且受政府主义的影响,现代主义建筑建造开始向快速、简洁、经济、功能性等方面进一步地探索。因此,在这过程中缺乏了人本身对建筑空间的情感化感知体验。而之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都处于一种对立的立场——反对传统的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并提倡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要重视人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以新现象学人的空间感知作为切入点,探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新现象学;身体;情感;空间

现代主义建筑符合功能主义的原则,且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然而,随着二战后西方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物质上的富足,带来了大众思想以及文化观念上的更新,后现代主义便是在这潮流中出现。人与建筑空间的情感缺失正是来自我们对自身身体的忽略。施密茨的新现象学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深刻吸收了现象学的思想成果,反对现代主义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忽略了人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现象领域,因此,后现代主义开始理解性的去接近人无意识的生活体验。

一、施密茨与他的新现象学

自尼采的“一切从身体出发”,西方开始重新审视原本被贬低的身体。后由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关于本质的研究,就是要排除掉一切事实性的东西,还原到纯粹现象、纯粹意识上。“主张通过我们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本质直观,使物自身的客观真理透过普遍意识的意向性而被揭示出来。”[1]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建筑学领域将身体看作是非思维、非精神的物质这一偏见。将现象学作为思考建筑还原事物本质的这一方法,给建筑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之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让建筑学家意识到人的身体感官的感知在空间体验中的重要性。也将建筑带入了一个表达意境空间的高度。

在梅洛·庞蒂之后,德国哲学家赫尔曼·施密茨于1960年创立的新现象学并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这个体系建立在传统现象学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人的经验、体验为出发点,不仅仅将身体的感知局限在五官等感官器官中,更强调身体作为整体的体验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建立了一个真正可以被称为身体哲学的新现象学。”[2]传统现象学虽然研究人,但却是心身分离的二元结构,这脱离了现实的人的存在。而施密茨认为身体性的体验是通达真实的基础,只有从身体的“现实性”出发,通过“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即身体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打破心身分离的二元结构。于建筑而言,只有建筑有了“情感”,其空间才会有了“灵魂”,人们参与其中才不会感到疏离。那么建筑空间的“情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施密茨认为“每一个具备健全的感官的人都能知觉黑暗、寂静、虚空……氛围与情境。” [3]而且依施密茨看来,氛围能被培养出来。因此,借助于建筑情感产生的主体是人,那么没有人“入身”式的情境体验以及建筑空间有意的氛围营造,建筑空间便毫无感情可言,它是无法脱离人类的情感而单独存在的。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前导——现代主义建筑的衰落

工业革命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着急剧的改变。正是在这背景之下,现代设计开始发生和发展起来。

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建筑设计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建筑师阿道夫·卢斯提出的“装饰即罪恶”的口号,提倡完全取消装饰在建筑方面的运用。因此,现代建筑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以及“装饰即罪恶”的原则之下,主要形成了以下特点:一、在形式上大多是简洁的立体主义风格,颜色以工业化的黑、白、灰为主;二、遵循功能大于装饰的原则,建筑内部由混凝土承重柱支撑,外表皮采用玻璃幕墙结构。总的看来,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立在大工业的标准化、流水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之下,这对于解决西方社会因物质的匮乏而造成的各种困境,起着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富裕,这种单纯到极点、“少则是多”、冷漠而理性、立体主义的新建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情感的需求。

尤其在1972年7月15日,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经典住宅群——美国圣路易的普鲁伊特·艾格社区住宅被拆除轰炸,后现代建筑理论家詹克斯宣布: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诞生”。虽然山崎实设计的这些廉租房建筑群是建在臭水坑和破棚屋的旧址上,它解决了这里许多贫困底层人民的居住问题,山崎实也因此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是,山崎实设计的社区住宅在人们入住后,却感到整片建筑毫无情感,生硬冰冷得像个监狱,人们很快搬离了这个社区。它很快变成了令人绝望的高犯罪率危险街区。

现代主义建筑关于人自身体验的缺失,丢失了生活的记忆,失去了真实的空间感知。真正有意义的建筑空间不应是建筑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有知觉的、记忆的、情节的,更应有精神的建筑空间。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主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生命历程虽然短暂却影响深远。它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发作于七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达到顶峰,九十年代后便逐渐走向衰落。其影响范围甚广,包括了哲学、语言学、建筑、雕塑、戏剧等社会学及自然科学领域。由于建筑学的特殊性,后现代主义便首先在建筑学界中掀起一层浪。

由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早就引起了当时一批建筑家的不满。最早在建筑上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罗伯特·文丘里,他极其反对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建筑思想,并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看法,还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提出隐喻和混乱的审美情趣。另外,部分建筑师还提倡对地域和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宣扬在建筑设计中非理性的设计思维。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不仅拓宽了建筑设计理念,而且也提倡了人自身对建筑的精神需求的追逐。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与身体空间

后现代主义不像现代建筑那样拒绝传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将“灵魂”注入建筑,这种灵魂就是施密茨所说的人的空间感知。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主要有三个关键词,它们分别是:身体性感知、入身、与情境。

身体性感知:在施密茨看来,“通过感官获得的感觉可以称为‘肉体的知觉,相反,在肉体上直接(非感觉)获得的知觉叫身体的知觉”。[4]他所要探讨的是现实的人以及在这个人身上所发生的现象,是这个人自身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知觉感受。比如,当人们从十分拥挤且闷热的电梯间迈出,深深呼吸,便会立刻感觉到解脱。由此,身体对于空间的感知,是综合知觉、整体体验的结果。[1]那么,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将人所能感受到的空间感知的范围考虑在内,才能设计出符合人类体验的建筑空间。由此,介于现代主义建筑过于严峻、冷漠,造成了人与建筑的疏离。后现代主义建筑则从以人为本、充分探究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将人的生体验、存在意义、人与建筑的联系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入身:施密茨认为,“人和外部交流的最基本形式是身体交流,主要是通过入身。”[5]所谓的“入身”,是指“超越自身的躯体而与外界事物乃至他人建立起协调关系。”[6]比如,当我们在欣赏别人唱歌时,会忍不住的摆动自己的身体,跟着一起舞动。入身的发生与人所处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当我们在参加至亲的葬礼时,会在当时的环境下回忆与至亲的种种,忍不住哭泣。因此,入身的空间营造对于建筑而言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让人自身在建筑师所设计的空间中有所体验与作为。

情境:情境是由各种现象和物体组成的意境空间。施密茨所说的情境,便是“身临其境”的意思。“身体是连接过去经历、体验和当下情境的桥梁,身体也是自身情感和外界环境的媒介。”[2]因此,在建筑中通过有意识的氛围营造,唤醒人们过去的情感经历的记忆,激励人们在建筑中与空间的身体交流,便是建筑空间的情境化。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认为人自身有着追忆和怀旧的情感功能,他们在设计中常用混合、拼贴等手法来解析传统符号,并将其赋予新的形式,从而设计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且同时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建筑。例如,柏林犹太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涵盖了德国-犹太2000多年的历史。设计中反复连续的运用锐角曲折,表达当时人们遭受苦难时内心的伤痛,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建筑内部不似现代主义充满理性与冷漠,而是通过混乱、扭曲的不规则空间,甚至连墙体结构也是歪斜的,使人走在其中,给人一种压抑的心情,让人不禁联想到犹太人在那段特殊的时期,生存的艰难以及内心所遭受的煎熬。

五、结语

总之,建筑空间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产物,它将人的生存空间和精神体验结合起来,有“灵魂”的建筑空间,会让人在其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快乐感与幸福感。现代建筑的衰落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它的设计思维脱离了人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人是建筑空间真正地被服务者,建筑师在创作时必须以人为中心,将“人”对空间感知的经验运用到设计之中,才能实现人与建筑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刘伟.“超级空间”的本质直观——透过后现代主义建筑看现象学的深度理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143.

[2]顾月明.身体的城市空间——从施密茨的新现象学出发解读纽约高线公园[J].建筑技艺,2016(3):14-19.

[3]冯芳.新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4]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庞学铨.何为新现象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3):1-6.

[6]李昕桐.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及其启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空间身体情感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情感
台上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