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张好好诗》艺术特点赏析

2019-10-12 12:40李卓霖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关键词:杜牧书法

李卓霖

摘要:书入晚唐,便见寂寞,《张好好诗卷》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书法名迹,亦是杜牧传世的唯一墨迹,《张好好诗卷》整体气格清健,深得六朝遗意,是极为可观的晚唐书法名迹。

关键词:杜牧 《张好好诗》 ;书法

一、杜牧及《张好好诗》内容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及第,同年又贤良方正科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府,转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后任历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创造了晚唐诗歌高峰,《张好好诗卷》为杜牧自书自作五言古诗。《张好好诗卷》,墨迹,白麻纸本。本幅无款,传为唐代诗人杜牧所作,此作为唐代大诗人杜牧传世的唯一手迹,缪钺《杜牧年谱》考证此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35)秋初。此作曾被南宋贾似道,元张晏,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递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好好诗卷》为杜牧赠予在南昌做幕僚时所识知己张好好之诗,杜牧作此诗之时,正处官场郁郁不得志,在洛阳酒家重逢故人张好好,泪洒衣襟,有感而发,赠予故人张好好,全文情感真挚动人。

杜牧与张好好在大和三年相识(829),当时杜牧时年26岁,张好好只有16岁,杜牧的才华得到前吏部侍郎沈传师的赏识,在沈传师幕下时,杜牧结识了张好好,張好好能歌善舞,曾盛极一时,风光无限,颇受人瞩目,后入江西乐籍。杜牧与张好好时常相见,互为知己,小别三日便觉时间过去长久,当时杜牧对张好好颇有所属意。《张好好诗卷》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杜牧对于张好好美好形象的赞扬“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杜牧后来与张好好在洛阳重逢,已是“少年生白须”“落拓更能无”,杜牧此时境况凄凉,贫困失意,看到曾经之际如今也已沦落酒家,经历上的相似让杜牧诗意大发,写下此诗聊以相赠。

二、书法艺术特点赏析

《张好好诗卷》卷前有宋徽宗赵佶题“唐杜牧张好好诗卷”七字,钤有“宣和”及双龙圆印带有北宋内府装裱风格。杜牧《张好好诗卷》属行草书,全卷起初部分行书还稍显谨慎和克制,到后半段时,笔触运转更加灵动飘逸,仿佛能看到作者正在感怀过往的思绪与情感,感怀伤情在笔下自然抒发。随文章情节的深入,作者书法创作情感的抒发也愈加浓烈,笔触流转更加潇洒自如,笔力圆实清劲,用笔方圆相间,笔画圆润处而不失骨力劲健,使得字形平稳庄重,笔画中截有丰实处在,不轻易偏软,从中可见杜牧精湛的书法控笔能力。全篇整体字形偏瘦长,前半部分字形大小和线条粗细对比都稍显均匀,后期轻重对比更加恣肆动荡,更添一丝诗人信笔游缰的天真烂漫气息。虽然有些字在字势处理上有所欹侧,仍不失重心的稳健。整体风格端庄淡雅,情感流露跌宕自然,被后人认为是文采书法俱佳之作。《宣和书谱》卷九评杜牧书曰:“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顾复《平生壮观》云:“牧之此诗,纸墨颇佳,书成欲舞。”董思白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朱关田评:“晚唐名迹,可观者惟杜牧《张好好诗》,大和八年所书,气格清健,深得六朝遗意。”晚唐书法比起盛唐书法是没落的,杜牧《张好好诗卷》作为晚唐书法名迹,得六朝古意又能自出其新,十分值得赏读与探讨。

三、结语

杜牧《张好好诗卷》作为杜牧传世的唯一手迹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杜牧的《张好好诗卷》书法作品,书法形象有着综合性的美感,不仅有文学作品的美,还有书法创作艺术形式的美。《张好好诗卷》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使得读者深深被其浓郁的艺术情感所感染,作为书法作品,神采飞扬,意境悠远,意味深长,是少有的文学和书法艺术俱佳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

[2]俞丰.经典碑帖释文译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杜牧书法
自己的牙齿自己找
清明
诗酒风流的杜牧
山行
遣怀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