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孜晔 温再骞
摘要:“艺术为始,雕塑为先。”可见雕塑艺术在很久以前就占据着重要地位,自20-21世纪,从现代雕塑走到当代雕塑,雕塑的历史进程一直都是丰富多彩、庄严灵动的,是重要的艺术传播媒介。雕塑按功能可划分为纪念性雕塑、互动性雕塑、生态性雕塑、装饰性雕塑、主题性雕塑等多种类别。本文主要以海洋环保主题雕塑为切入点,通过了解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下为海洋领域带来负面影响,引发的反思与教训,同时也体会到了对于海洋的未知与脆弱,人类需要不断地去保护与探索,继而阐述雕塑“海洋边缘”的创作灵感。在注重审美价值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海洋理念的情感互动研究。希望可以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媒介向公众传播生态思想,结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事热点,呼吁生态保护以及海洋探索精神。本文按照艺术创作各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内容以及意义分析,指出现代工业文明与艺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从生态思想的理念入手去分析海洋雕塑的研究意义,结合国内外优秀海洋雕塑的研究借鉴,通过材料、形体、空间视觉以及雕塑动态各个方面对我的毕设作品——海洋边缘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现代工业文明;海洋环保;海洋雕塑;主题性雕塑创作
一、对海洋主题性雕塑的认知与创作
(一)海洋主题性雕塑的概念与发展
从雕塑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雕塑艺术在不断继承、创新的过程当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超越。主题性雕塑则是雕塑类别里较为常见的一种,主题性雕塑根据不同主题的定义有着不同的雕塑含义。雕塑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表现着人类对自然以及社会的不同看法,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给公众带来了不少的反思与建议。随着环保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大众更加重视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问题。海洋主题雕塑作为一种可视、可触、可感的三维立体造型艺术,则要求作者以海洋为核心主题对肌理、面积、视觉效果以及空间形式来进行相应的艺术表达,其目的在于唤起大众海洋保护必要性的意识以及强调对未知海洋探索开发的重要性。是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挑战也是重要机遇。
(二)“海洋边缘”主题性雕塑的创作
在研究课题之初,我对何为海洋边缘进行了思考,我认为“边缘”这个词语是抽象的,总体概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从历史进程上来看,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断索取以及大量开采矿石,已经带来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反击,譬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累斯顿附近的木格里兹河,因制造厂的大量排污变成了“红河”;还有哈茨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因为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鱼类,饮用海水的陆上动物与人类都遭受其害。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新时代的重中之重。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为了建立和谐美好的地球家园人类作了不少努力,随着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理念,我们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神秘海洋的未知探索与合理开发是新时代发展的一条折中之路,也使人类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人类生存与海洋生命的共生共荣,为生态保护做出一定贡献,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
综上所感,“海洋边缘”的创作过程是不断改变不断完善的。首先,如果我选择海洋生物形态去表达,那么我要了解海洋生物的形体特征、生活习惯、动作姿势以及生存环境都是什么样子的。其次,是否可以以海底世界的神秘与未知探索作为突破点进行创新,再次要通过观察对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海洋环境的联系进行设计构思,以雕塑创作为载体,构想如何利用不同的艺术元素符号将工业发展与海洋文化进行融合,以达到展现海洋主题创作理念的目标,成功向公众传达海洋环保的迫切情感。最后,将对海洋未知性、神秘性、可探索性通过雕塑语言在材质、造型设计中营造延伸,给公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与幽寂美感。这样的“海洋边缘”才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雕塑,包含着满满的创作热情以及对自然主义的呐喊。
二、海洋主题雕塑创作表达
(一)材料上的赏析与创作分析
材料是雕塑艺术中重要的创作语言之一。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现代社会人类思维模式转变的影响与科技的发展,材料也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它作为雕塑传播的新艺术媒介,渐渐被赋予了内涵与感情,根据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软硬程度也产生了许多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优秀作品。现当代雕塑在选材方面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而是将多种材料结合利用进行创作,这种综合性材料正是抓住了不同的物料属性可以体现不同的审美价值这一优点,将不同的材料属性融合,希望可以给公众带来更加怡然自得的艺术效果以及妙趣横生的视觉体验。
从创作设计的角度出发,我发现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存在不同的肌理语言这一特点进行创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创作空间。创作主题性雕塑时的选材很重要,创作者要根据自身的创作理念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当代创作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我在设计“海洋边缘”选材时最初有些迷茫,什么样的材料不仅可以满足艺术效果又与我所探讨的现代工业文明与海洋主题方向相互呼应。又有利于海洋生态以及探索开发的设计目标表现。欣赏了一些工业建筑的设计案例后,正是这些工业材料给我带来了灵感。玻璃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建筑中。我一直很喜歡玻璃这种材料,玻璃的折射率与细腻纹理是其他材质不易达到的,以及它本身的肌理语言和材质特性都吸引着我去创作。继而我联想到来自悉尼的雕塑家Ben Young不久前制作了一组关于海的雕塑艺术作品运用了玻璃与混凝土,其中“瞭望塔”这个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现了大自然的构造、一个自我反省的故事以及一艘帆船和一个位于悬崖峭壁上的灯塔之间的联系,很具有感染力。因此我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决定选用玻璃和钢筋混凝土综合性材料来体现“海洋边缘”。从意义层面上来讲,玻璃和钢筋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最常用的材料,也正代表了现代工业文明,与课题互相呼应。
(二)形体上的赏析与创作分析
“形体”是雕塑艺术作品重要的语言运用,形体特征所带来的“形式美”不仅是雕塑艺术的灵魂,也是海洋主题雕塑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所以在雕塑创作中要注重形体变化、注意雕塑体量感设计,掌握形体的组合规律与表达手法。
以历史发展众多雕塑作品为根据,雕塑形体具有“凝练之美”,能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在静态形象中达到暂时平衡,是较为单纯的一种形式美。一件作品能不能呈现出自身情感,能不能吸引公众中进行相应的思考反思,是我们在创作主题性雕塑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只有在造型艺术以及表现手法上进行不断探索与丰富,这件作品才可以发挥出它最大的艺术价值。从艺术家、生态保护者Courtney Mattison为印尼珊瑚大三角制作的海洋雕塑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以海洋生物—珊瑚为灵感,在尊重形体美的基础下,将内在表达与情感涌现作为创作侧重点,进行创新设计,使雕塑在精神形式与外在形式达成统一,更加体现了海洋环保主题雕塑情感。
形体的呈现既是精神的劳动也是物质的劳动,于是在“海洋边缘”的构思设计中,我最终选择用蓝鲸形体来代表海洋生态系统。蓝鲸作为海洋中最大的生物,通过对蓝鲸的了解,如何体现它的形态特征与运动状态是创作中的一个不小挑战。相对于完整的蓝鲸模型,是否可以结合工业文明设计元素去对本身形态进行结构重组,在整体的形象中如何去进行大胆的取舍与切割是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用最精准又巧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让公众不论是在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都能感受到我对海洋环境的高声呼吁。除了注重形体的合理性,运用雕塑语言去表现蓝鲸动态姿势也是创作中的一个难点,动态表现是一个雕塑作品的核心,不论蓝鲸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创作者都要抓住所要表现的运动规律,增强雕塑的秩序感与韵律感,才可以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空间上的赏析与创作分析
除了材料与形体的雕塑语言,空间也是重要雕塑语言之一,雕塑被称为“空间中的艺术”。在不同的空间主题性雕塑的作用是不一致的,无论雕塑的造型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空间概念始终贯穿在雕塑之中。我们现实中所谈论的空间化,根据长、宽、高以及体积大小的研究来呈现。一件好的雕塑作品一定要有强烈的空间感,使空间和雕塑形体可以和谐统一,通过雕塑的空间关系,便于引起观者的精神共鸣,传达雕塑的深刻内涵与内在感情。
对比这些优秀作品的空间关系,在我的毕设作品创作中,有了创造海洋空间的想法。除了运用蓝鲸的整体形态以外,我决定在基座设计中采用浪花形态,用混凝土制作水花溅射效果,整个雕塑会变得更加整体化,相对于单一的海洋生物雕塑更具有广阔的空间关系。形体的表现与转折都在合理的空间基础上呈现,不同的观众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感受作品情感,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结论
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以及抽象雕塑的实践,促使设计者要从材料的物理特性、雕塑外观形态以及空间形式各个方面去做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海洋雕塑是海洋环保主题思想的明确体现,具有独特的美化价值:其一,是外观上的美化,提取自然中的事物为载体,创造性地将一种姿态向另一种姿态转变,以达到静动结合,呈现艺术效果;其二,即情感上的美化。此作品在设计中运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呈现,以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为媒介,以雕塑艺术为载体,结合新海洋环保热点问题,展现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双重体现,呼吁人们保护海洋资源,提高海洋文化认知,提倡智慧海洋,合理开发资源,呵护蔚蓝星球,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在创作过程中,我从雕塑的材料、形体、空间进行了研究学习,提高了自己对雕塑设计的认识与见解,观察现当代国内外优秀雕塑作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下次的创作中,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勇于开拓创新,创作出更加优秀的雕塑作品,争取贡献更多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帅.雕塑作品中材料运用与独特艺术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关东海.谈玻璃雕塑创作[J].雕塑,2008(04):92-93.
[3]薛冰心.雕塑的空间与形态[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樊美筠,刘锦诺.生态文明呼唤一种赏美启蒙[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01):105-111.
[5]王跃坤.毕业作品《生命系列》的創作说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6.
[6]谭子毅.论雕塑语言的秩序感[D].河北师范大学,2019.
[7]孙健环.岩石与海洋——解析希钦斯雕塑作品的文化历史价值及其西方传统审美观念的嬗变[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6):73-74.
[8]王永川.略论海洋雕塑的审美价值[J].美与时代(下),2012(02):98-100.
[9]付清松,李丽.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相遇与交互式建构[J].探索,2019(04):5-12.
[10]魏郡一,梁甜.生态语境下人的新定位——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转向[J].戏剧之家,2020(06):179-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