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逐渐被大家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被民众所关注,但由于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宣传形式比较局限,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处于碎片化认知之中,本文主要是以佛山茶基十番为例探究数字影像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通过数字影像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档案。
关键词:数字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茶基十番;传承
当前,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是相当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是我们文化体块中无法忽视的部分。数字影像以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对处于失传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佛山茶基十番的概况
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佛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多项省市级及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基十番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书刊记载的“十番”解释各有不同,何广义堂十番的演奏谱中诠释:“十”寓意数量多,也就是演奏乐器多,其演奏乐器有大锣(高边锣)、二锣、翘心锣、苏锣、大鼓、云鼓、沙鼓(沙的)、大钹、飞钹、号角这十种乐器;“番”则是指轮流更换花样、翻新的称呼。茶基十番以其独特的演奏形式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热爱。
二、佛山茶基十番的传播现状
在1984年,桂城文化站拨款3万元基金作为茶基十番传承的第一笔经经费,但是在当时并未重视推广传播,因此没有太多的起色,渐渐的茶基十番处于失传的边缘;到21世纪后,经过《佛山日报》《广州日报》、佛山电台等媒体的报道后得到了生机;2005年,旅港同胞何东率先生捐赠了15000余元成立茶基十番发展基金会后,十番重张旗鼓振兴在即。目前而言已有部分学者以及团队开始了着手对茶基十番的研究与保护。
三、数字影像的特性
摄影是影像的开始,传统的摄影拍摄设备是使用机械相机拍摄,成像材料是银盐胶片,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才能得一张照片或者一段影像资料,但随着数码相机的普世,让影像技术更加平民化,大大提高了数字影像的便捷性。因此数字影像的优势也是更加的凸显出来。
(一)纪实性
影像诞生之初的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记录,纪实性是影像的独有特性,无论是摄影还是影像,它都有其精准的描绘能力,同时也能客观真实的记录现实中的场景。
(二)完整性
摄影可以通过将时间切片,截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瞬间并将其凝固成静止的影像。在影像技术未介入之前,表演结束后能留在观众头脑里的印象也是极少的碎片化的。运用影像可以把非遗传承人的整个表演过程形成数字档案,纳入档案库,这就有利于后人更好的学习。
(三)传播性
由于读图时代的不断进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数字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再者由于影像门槛放低,设备和技术逐渐变得更易于掌握,这使得摄影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加上自媒体的兴盛发展,各类网络媒体的准入门槛降低,使得数字影像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渠道变得多元,影像作品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基于此特性将茶基十番通过数字影像进行传播这样大大的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以及影响力。
四、如何将茶基十番与数字影像结合
(一)对茶基十番的非遗传承人及其他资料,进行活態数字化记录,如静态图片、动态影像和音频等。对实物资料,如曲牌、服装、乐器、文献和舞蹈动作等,进行分类后以数字化记录,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普书以及电子影像资料。这样便于记录茶基十番的现状以及它的发展状态,为后续的传承人提供了参考。
(二)建立现代数字化的展览馆。以数字影像为媒介,对茶基十番及其传承人进行宣传,同时通过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向观看者展示、实现跨越式全方位的体验。同时用穿戴式VR以及3D或全息影像的方式,把茶基十番的表演以立体、动态的方式进行展示。以一种沉浸式的交互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增强参与感和现场感强化感官体验。
(三)形成一套茶基十番的数字化教材。茶基十番的传承就目前而言虽有好转,但仍处于失传的边缘。如果能将茶基十番的曲牌、动作、表演形式数字化,并且改进以往传统传授方式,清晰明了地展示茶基十番基础动作,从而增强传授的便捷性以及学习效率和效果,这为更多对茶基十番感兴趣的青年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更加便于推广和传承茶基十番。
五、总结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保护好非遗文化,不但对于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更体现了对先人优秀文化和智慧先驱的认同感和传承。通过数字影像这个媒介,将非遗文化进行传播与保存,不仅扩大非遗文化的认知范围,提高非遗的认知度,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开拓了有利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江佐中,吴英姿.佛山民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刘亚娟,杜振良,王东升,马宏亮,冯超建.以摄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开封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3):117-11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新媒介传播视野下的非遗视觉形态研究——以佛山“茶基十番”为例》,项目编号:2017WTSCX091。
作者简介:汤佳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