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桃花源式的豁然开朗

2019-10-12 05:33胡琪莎
艺术大观 2019年32期

胡琪莎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其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私家园林,文中主要探讨了中国隐逸思想的缘起及对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影响和古典私家园林特殊的入口造园形式所带来的特殊体验和精神内涵,并重点侧重于最具代表性的留园入口作为典型分析。

关键词:古典私家园林;豁然开朗;隐逸文化;小中见大;欲扬先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高度概括描述了古人对世外桃源的美好幻想,其中对于世外桃源入口处的描写格外特别,诗人先是营造一片临近溪边花开茂密的桃花林,树枝摇曳花瓣随风而散落在碧草之上的生动画面感映入眼帘,随之引出了主人公渔人,使我们自然而然的角色代入了渔人身份,并且不自觉自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进入一个神秘未知而美丽的长径连接着幽深狭窄的山洞,洞口的一边似是恍恍惚惚之中透着一丝光亮,更是不禁引人想要一探究竟,一个简明又让人充满无限好奇感的铺垫,一步步带我们放下自我,跟随渔人的步伐,缓缓穿越山洞,心中满是期待和忐忑的迎接着惊喜的到来,忽的,豁然开朗一片生机勃勃之景冲向眼底……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群体中不乏类似景象的园林空间,从狭窄曲折蜿蜒的长廊循序渐进移步异景到深入别有洞天的空间,建筑作为整个空间环境的主体,却被隐匿在空间环境的尽头,似是隐约透露出古人对居住场所刻意营造出避世的清远幽静和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独属私人的桃源圣地。

一、隐逸思想的缘起

中国古典园林发祥已久,较早的秦汉时期园林为尊贵的皇室服务独享,园林形式也多为追求“一池三山”“天人合一”等赋有长生修仙意象的美好祈愿;而除去传统的皇家园林之外最值得研究品析的便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造的庭院风格,营造手法,思想内涵的形成;其造园风格的形成起源可从古代隐逸思想的兴起着手,通过隐逸文化的发展来解释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特有的园林风格,独特园林建筑形式的形成必然受其形成背景下的思想文脉影响[2]。三国魏晋时期政治的动乱分裂使之隐逸文化思想兴盛被文人墨客所接受,从汉魏消极避世躲避战乱自保式隐;到对现实不满,抨击远离政治崇尚隐逸的隐;再到西晋以隐为独特高雅个人的爱好以隐为乐以及大隐隐于朝的朝隐;最终在东晋时期形成真正的较为完整突出归隐田园远离朝堂安贫乐道,并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隐逸文化;后又在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之间被发扬且发展至顶峰,而明代古典私家园林,文人园林正是受到自古以来这种隐逸文化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园林建构模式,以及园林审美标准,而《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的也被文人雅客们所向往,深幽之处的山水桃林,一片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观成为隐士寄托情怀与哲思的载体[3]。

二、隐逸文化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从魏晋时期隐逸文化的奠基,到隋唐的兴盛,直至明清的衰落文人雅士对隐逸文化的追求也一直随历史推进影响着古典园林的发展变革,隐士的审美情趣,游乐场地,居住环境无一不影响着园林形式的变革,私家园林、文人园林、公共园林的产生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宗炳·画山水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古人在自然山水中感悟天地之道,引发哲思,崇尚自然山水所带来的清雅朗阔,隐匿于山水世外表达自己不与俗世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操,文人雅士希望能有一片净土一处桃源让自己远离俗世,他们乐山乐水,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野趣的居住环境;也享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幽静闲逸的生活情趣[4]。明清时期或是郁郁不得志的士大夫或是厌倦社会政治的文人墨客不愿抛弃繁华世俗又向往清幽林泉之乐,便试图将自然山水引入居住环境内,营造如自然山水一般的园林景致,追求“虽如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标准,为了将自然山水引入园中把自然中的大山大水用小体量的叠山置石理水等象征性手法替代,形成一种特有的移天缩地,卷石勺水,壶中天地形式的古典私家園林,小而别致,小而丰满,小而清幽,小而富有韵味,小中见大蕴含无尽生生不息万物万事循环往复的自然哲理,将抱负情怀全都寄情于小小一方园林之中。

三、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

如何在喧嚣闹市中寻一片心中的桃源,远离躲避世事纷扰,建一片深藏于市井之内独属私人的园林。陶渊明的诗文中所描摹的人间桃源以及田间山野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对心中完美住宅形式的搭建,桃花源记中“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洞口意向便类似于是“洞天福地”的一个具象延伸,文中详细地描述了世外桃源内安逸祥和的景象,让人心之向往。

而如何到达进入这片人人的都向往的通天福地,文章开篇就循循善诱的使人一环接一环步步深入,从溪边到忽逢桃林再到洞口直至尽头豁然开朗,整个桃源入口的意向不仅仅是营造了神秘的探究感,更是一种从小中见大,先抑后扬中去体悟人生也当如是感受,从拥挤昏暗的狭口坚持向前复行数十步不停歇走到尽头便是明朗与开阔,通过对美好自然的不懈追求获得最终舒朗开阔的人生境地,是对桃花源的向往也是对人生追求路上所遇种种困难该如何处之泰然的应对最好解释[5]。

古人善用人力、物质去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用最为直观的方式去体现自己隐世脱俗的态度,从他们对住宅建造的规划上就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主人的性格志向,而园林的最源头入口便是整个园林之基本,“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气口如人之口,气之足,便于顺堂纳气,利人物出入”[6]。更是可以看出古人对园林入口的重视性,一个园林的整体调性从入口便已早已定下基调。主人是豪门王室,还是文人雅士,踏进园门的一刻便得以了解,更甚者则可以得知园主的喜好性情,从植物、小品、置石、建筑纹样等多方细节都可得知园中所居之人是何性情。园口如衣冠是表象也是最值得思索和分析的,是由表及里引人深入去探究此中真意,园林入口的建造形式则显得尤为重要起来。

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在繁市开辟一方静谧的宅院早在百年前就已是雅士文人所趋之若鹜的追求,最具有代表性的苏州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其园林入口的曲折多变步移景异蜿蜒诱人,每处起承转合都精心设计,疏密开合狭阔张弛都给人以独特的游览体验,它像是一个升级版的桃源入口,通过不断地开合收放将游人引入绝圣之地,通过空间疏密变化曲折排列,强制性的造成人心理上的压迫与舒朗、紧张与放松、神秘与平常强烈的反差对比感增添了整个空间游览的趣味性和引人一探究竟的奇趣感。

留园在运用空间对比手法方面尤为出色。入口空间异常曲折、窄而封闭,人们的视觉被极度压缩,产生一种沉闷压抑的心理感受,同时产生消除这种感觉的心理期望。入园后进入的第一个小院——狭长多变的曲廊 (加强继续深入的期待感)——内庭院(一个小的开阔反向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封闭狭小的回廊 (心理和生理空间的压抑)——梅花窗透见园中局部的景色 (引导与期待达到一个顶峰)——末了的庭院通过曲折,狭窄封闭空间直至绿荫——进入主空间(豁然开朗情绪饱满,进一步释放产生期待后的强烈满足)[7]。整个入口设计从生理空间到心理空间都给人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体验感,到最终获得的开阔明朗的空间让人有如释重负到达世外之境的欢愉之感,可见造园之人对空间环境层次递进的营造把控的炉火纯青。

五、豁然开朗

除去最为典型的留园入口层层递进曲折变化到最终景致的豁然开朗,中国传统的私家园林中艺圃、怡园、网师园等也有类似的通过曲折变化,空间对比,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先抑后扬隐隐约约去引人入胜无不是在借景抒情表达园林的主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清远志向。

这种豁然开朗式的造园手法是一种迎合自然中不规则野生的大自然的原生,契合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最高的造园境界,虽是人为的曲折回环却在意境体验上高度还原了自然野趣的感觉;同样也在思想追求上表達了愿在车马来往喧嚣闹市中求一方隐秘僻静之所,寄情山水林木处于市却愿离于市的隐逸超脱之思;其次还通过这种小中见大欲扬先抑从精神感官视觉体验上经历一番磨难,给人以如人生逆旅行走在幽深黑暗处时,只需“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的这厮体悟,其真正所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隐逸观而是一种豁达乐观充满希望的精神内核。

六、结束语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桃花源式的豁然开朗固然是一种最浅显直白建筑表达方式,但其真正从建筑本身所引申出来的思想内涵是值得我们后人去深入思考的,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古人对世的思考以及超脱的精神追求,通过物化的园林建筑所表达出的深层人文内涵,需要我们在游览分析园林时将自身带入整个空间环境氛围中去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思。

参考文献:

[1].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王毅著.中国园林文化史(第 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

[3]彭一刚.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谢嘉.中国文人园林中的隐逸文化特征及其对造园实践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5]张寿镒.曹志强.《桃花源记》与园林景观设计[J].甘肃高师学报,2012,17(03):66-69.

[6]迟津萍.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空间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D].苏州大学,2011.

[7]蔡凌豪.浅论视域分析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中的应用——以留园入口空间序列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