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洋
摘要:自1928年美國动画片《威廉号汽艇》的出现,动画艺术已经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漫长路。本文将借鉴“艺术矩阵”,并结合艺术创作主体的时代地域特征以及动画创作手段的革新,对动画艺术的表现风格进行创新与探索。
关键词:动画艺术;表现风格;“艺术矩阵”;丹托;创新
一、“艺术矩阵”的提出与说明
丹托作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哲学家,在世界艺术史中享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传统美学进行哲学诠释并产生了决定性的突破,尤其是其建立的“艺术矩阵”学说(又名“风格矩阵”)。“艺术矩阵”出现在丹托的早年思想观点中,这一概念被他两次提到,第一次是概念产生的初衷,即为了解释艺术内部风格的演变,所以矩阵图在丹托看来,是一种解释过去艺术发生,演示现今艺术风格蜕变,预见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方法论。第二次提出是为了与“艺术的终结”理论产生思想关联,证明“艺术的终结”学说是成立的。
丹托用“艺术矩阵”探讨了艺术风格的演变原理,如图1-1,在艺术矩阵中,“+”指代肯定或者增强,“—”指代否定或者减弱,“+”与“—”的横向排列组合,代表着艺术成立的不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排列组合,如图所示,F一列与G一列的不同条件的限定,形成不同的艺术定义H。如此做,“艺术矩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不同条件,不同因素下,对于H这一变量结果的定义与总结归纳。
与其他艺术理论不同,丹托“艺术矩阵”,是一种列述艺术现象并尝试进行归纳解释的方法论,他将严谨的古典哲学思想引入到美学研究中,始终尝试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定义不同语境下的艺术定义,如此做不仅为新艺术的诞生打开了大门,而且为艺术的严谨定义提供了例证。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动画艺术的表现风格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艺术矩阵”来进行诠释,图1-1中,阴影的不分是原F与G条件组合下的风格矩阵,当我们新增了H栏后,阴影部分之外的“+”和“—”就揭示了新的动画艺术表现风格的可能性。例如,F下的“+”标志着该条件对于结果的影响正在增强,或者在F的包含范围内增加了先前缺失的因素;反之,F下的“—”标志着该条件对于结果的影响正在减弱,或者在F的包含范围内减少了先前具有的因素。因此,随着条件列数n的增加,我们会得出当前的艺术风格的数量将以2n增加。
二、“艺术矩阵”与动画艺术风格
丹托在The Artworld一文中,列举了造型艺术风格之间的影响,即样式主义,巴洛克与洛可可之间的联系与演变。我们可以将对动画艺术风格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单独列为一列,例如民族传统艺术、市场因素、技术条件、动画艺术风格等。当然这些因素的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动画艺术进程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增加。如果从画面的表现风格,角色的造型风格出发,进行探究,其中很多线索和规律可以用艺术发展与演变的一般规律进行较为客观的解释。当研究同一个动画角色的表现风格时,需要将众多的影响因素与技术条件进行划分,对较为关键的因素形成条件队列,并对不同时代下的艺术风格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上个时间点与下一个时间点,进行衡量,研判单一因素或条件的减弱或增强。
将艺术的界定为一种命名活动,“艺术矩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艺术行为的逻辑性,以及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定义追认。不同语境下,所创作出的动画艺术作品,其表现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每个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同一因素在不同动画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意义也是不相同的。
三、动画表现风格例证
例如在剧集动画“哪吒传奇”中,哪吒等动画形象的表现风格属于较为传统的民族风格,其角色特征也与民族语境相贴切。然而,在十六年之后上映播出的动画电影“哪吒传奇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等动画形象以一种颠覆传统的表现风格示人。试想一下,如果将2019年的“哪吒传奇之魔童降世”穿越时空到2003年播出,无论是剧情设置还是画面的表现风格,都难以取得成功。综上,动画的艺术风格表现的成功与否必与艺术接受论不违背,艺术主体与作品才能在最后的艺术批评阶段中,获得受众群的认可。
在上段所陈述的“哪吒”这一动画角色的艺术风格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烙印,也可以看到角色形象对于角色性格特征的塑造越来越明显,当然这种塑造的演变之所能被观众接受,主要是因为每个阶段造型特征渐进性的改变,如果从1964年直接跃进至2019年的“哪吒”形象,所带来的的影响或许是颠覆性的,不会被观众接受。四部与“哪吒”有关的动画作品中,在保有哪吒两个发髻角以及主要道具的基础上,每部作品都尝试着在原先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突破,这种突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有限”是指创意保留上,需遵循原作,不可任意违逆原作的创意;“无限”是指,随着不同时代审美特征的演变,随着受众群接纳程度的改变,依据“艺术矩阵”的特点,产生更多的条件阵列,以次方倍增更多的新的结果;在旧形式上不断融入新观念,产生源源不断的新生的艺术表现风格。
四、源于“艺术矩阵”的新探索
将“艺术矩阵”运用到动画艺术风格的创新与探索中,既可以对动画的表现风格进行梳理与研究,也可以对动画内部的一些表现类别进行研究(图1-2),如此做,可以有效避免与现有的艺术风格产生同类化,并且清晰地整理出影响条件与演变路径,促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崭新的艺术风格产生。
根据“艺术矩阵”的原理,我们同样可以对动画艺术的风格演变路径进行梳理,其中F和G阵列下的约束条件不仅发生变化,而且条件对于风格类型的最终影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这是一个伴随着多个变量,以及因不同组合排列而形成的逻辑结果。以动画艺术风格为例,我们会看到动画艺术从民族艺术门类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进而形成了自身民族所特有的动画艺术风格。
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中,无论是角色设计风格还是场景设计风格,又或是动作设计风格,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子。在早期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技术条件既是促成该风格类型动画片出现的必然条件,也是制约其大量摄制的重要原因。工序如此繁复,仅仅是用在摄制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
在水墨动画风格出现不久,通过对民间美术门类的借鉴,剪纸动画孕育而生,初期的剪纸动画的表现风格依循传统的剪纸手法,角色的边缘采用硬切的处理方式。在随后出现的动画短片《鹬蚌相争》中,为了表现传统水墨风格,并节省人力,借鉴剪纸动画,将角色设计的硬切边缘改为了毛边缘,并在角色与场景设计环节,运用水墨画风进行表现。以《鹬蚌相争》为例,我们会发现一种新的动画艺术风格的产生,从制作技法上来看,在原先的剪纸动画上加以创新,从表现的风格上来看,实现了剪纸动画与水墨动画相结合的新的表现方式。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不断发展,如今的艺术家们可以借助一些数字艺术软件完成水墨动画的制作,并在镜头设计上,融入更多的三维元素,使画面的视觉风格更为饱满。然而,动画艺术风格的呈现不会止步于此,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必将使得动画艺术风格在保有先进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将“艺术矩阵”运用到针对动画艺术风格的研究中,既可以对现有的动画艺术风格来源进行追溯,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新的动画艺术风格进行探究,从而为动画艺术的未来发展启发新思路,开拓新路径。
参考文献:
[1]The Art world,Arthur C Danto,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 61, No. 19,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Eastern Division Sixty-first Annual Meeting. 1964(15): 571-584.
[2]陈培培.创作、接受及其理论:国产动画的外来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6.
[3]胡媛媛.日本与美国动画艺术审美特征比较[J].美术观察,2017(03):147-150.
[4]丁静楠.国产动画电影中的民族风格探讨[J].音乐时空,2018(2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