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恺歆 汪美华
在班级中,有一些认知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他们记忆、思维效果不良,学习感到吃力,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节奏,自认与班级同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不及时关注他们,就会使他们敏感地认为自己遭遇遗弃,不被认可,出现自我封闭或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问题。
小C是班里的一名学生,他天生有耳疾,虽经多次动手术矫正,但在听力上仍异于常人。由于治疗造成其缺课较多,无法跟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因为特殊,所以小C特别敏感,情绪经常失控,与同学矛盾不断。教师提醒几句,他就会立刻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瞪着老师甚至顶嘴。情绪一失控,他就会大哭大闹、推翻桌椅甚至经常玩“失踪”,严重影响了自己和班级。小C的情绪问题成了班级的焦点和难点。
这样的学生,该拿什么来拯救呢?
在一次心理健康培训中,导师指出:“如果学生经常性地出现喊叫、打人等情绪失控的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窝着一肚子火,想找个出气筒发泄,所以才会采用武力或其他方式进行发泄。”
那学生的火气是从哪里来的?据调查,学习压力、关系紧张、生理发育的影响等是造成学生情绪失控的主要因素。就拿小C来说,他在学习上是一个弱者,总认为别人瞧不起他,加上家长的过度宠爱,使之由自卑和任性衍生出不安全感和过度自尊,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被丝毫侵犯,只要稍有不满,就会情绪失控,甚至寻死觅活,以此逼迫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而紧张的人际关系又导致他在学校生活中遇到拒绝、失败、不满的概率,发生情绪失调的频率也大大增加。
小C的情绪发泄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时间的规律:只要他感受到失败的压力或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就会随时发泄。因为他没有具体的发泄对象,所以才会选择逃离别人视线的发泄法——玩失踪,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长此以往,会形成行惯性情绪发泄,即情绪失控。
针对小C的情况,需要教师利用心理辅导技术,从班级氛围的营造、家庭教育的配合、情绪宣泄方法的实施、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系列指导,帮助小C用正确的方式发泄情绪,缓解人际关系,逐步克服情绪失控现象的发生。
小C这样的学生更渴望关怀和爱抚。教师可以从班级氛围的营造上下功夫,使之在关心、接纳的班级氛围中快乐生活。
(一)关心于细微处
小C非常敏感而自卑,每当他发现教师不自觉地降低对其的期望值或同学以别样的眼光看自己时,情绪就会失控。这对小C的发展是不利的。
教师应随时让小C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关注小C的表现,可以用目光或肢体语言对其进行赞许或提醒;在课间,可以通过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等肢体接触以增加其安全感;还可以每天抽5分钟时间与他个别交流,尤其在他委屈时,更要静心聆听,以安抚其情绪……
教师在学习生活的细微处主动付出关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情绪因得以宣泄而得到缓解。
(二)接纳于群体中
每一个人都向往群体生活,希望融入群体,儿童也不例外。儿童群体是促进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核心因素,和谐的群体生活可以使人获得满足,消解不良情绪。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和谐、包容的集体氛围,帮助学生改进人际关系。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去发现小C的优点,主动与其交往,绝不能因为他的特别而歧视他、嘲笑他,更不能表现得过于同情而伤害他的自尊心。于是,学生不再孤立小C,主动邀请他参与话题讨论、游戏活动,也接受小C的活动邀请;不再“大包大揽”他所有的困难,而是在他提出需求时优先给予帮助,同时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愿意接受小C的帮助。渐渐的,小C在班里有了好朋友,他们常常因共同话题聚在一起,小C也开始主动邀请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在群体生活中,小C不再孤独,情绪失控的次数在减少,时间在缩短。
儿童常常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宣泄情绪,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小C这样的学生往往采取一些过激或不恰当的宣泄方式,使师生不可理解、大伤脑筋。教师应采用“共情+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宣泄负面情绪,不至于给他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同时也缓解师生之间的误会。
(一)认可情绪,让发泄不再有错
情绪失控往往是源于诉求得不到表达、理解。而共情是安抚失控情绪、化解冲突的有效方法之一。共情,是指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识别和接纳学生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其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
每当小C因情绪失控出现过激言行或逃离教室的现象时,教师在第一时间用关切又真诚的语气告诉他:“我理解你,我认为你的确需要发泄情绪。”“我知道你很生气,你现在的情绪我能理解。”听罢,小C会觉得教师是理解他的,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对立、倔强的态度就会缓和下来,开始愿意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委屈。待其冷静后,教师再了解原因,不管小C的理由是否合理,都要做出理解的表示:任何人对任何事都有产生情绪的权利,这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由于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学生出现消极感受又采用不当方式宣泄时,教师应该采用共情——理解学生情绪表达及行为的方式,使学生的情绪宣泄有了出口。这对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疏导为主,让发泄不再失度
学会控制情绪不是教育的终点,引导学生掌握合理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才是教育的目标。
教师通过共情策略使小C情绪缓和后,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更大的耐心帮助他寻找合适的宣泄方法,达成共识:宣泄情绪没有错,但要注意宣泄的方法,不可失度,如不能恶语伤人,不能影响他人。如果你实在控制不住情绪,可以离开教室,但要选择教师容易找到的地方或共同约定地点“失踪”。只要小C能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做,就是一种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无条件地认可小C产生情绪的权利,避免直接批评,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保护他的自尊心,并给出情绪疏导的正确方式,使之“失踪”地点从找不到到容易找到,再从不离开教室到掌握合理的情绪发泄方法,逐步帮助他学会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不让情绪问题成为学生成长的阻力。
虽然“共情+疏导”的方法,可以缓解和中止学生的不良刺激,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但教师更要通过“扬长+互助”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将原来的不良情绪冲淡甚至赶走,重新恢复心情的平静和稳定,提高主动控制情绪的能动性。
(一)扬长,体验成功乐趣
发现特长、挖掘亮点是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方法。虽然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佳,但也有自己的优点。只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就能发现优点,以此成为学生控制情绪的原动力。
例如,教师发现小C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就与数学老师联系,成立一个数学兴趣小组,由其担任副组长,协助组长的工作。自从做了副组长,小C把注意力集中到数学学习上。教师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热情的表扬,使他在教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中逐渐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积累信心,形成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互助,督促实现共赢
情绪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现象,需要教师坚守初心、锲而不舍的坚持。生生结对的方法可以给予学生关怀,在一对一的互助中,实现共赢。
不良情绪发泄已经成为小C的一种习惯,不可能靠几次疏导和教育就能校正。虽然教师时刻关注,及时疏导,但毕竟精力有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鼓励学生主动与其交往,并指定一人与其结成互助对子,采取捆绑式评价助推小C改正不良习惯。从此,小C在班级里不再形单影只,有了亲密的伙伴,遇到不良情绪时,有了交流和沟通的对象;教师也可通过结对伙伴观察小C的情绪变化,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情绪问题。而小C既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又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督促者,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一)定期电话联系,与家长沟通协调
有效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教师和家长形成共同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学生教育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共同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
家庭教育的缺失、失当是造成小C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获得转化工作成效的关键是教师与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教育共识。教师与家长做出定期电话联系的约定,每周固定在周三、周六进行电话沟通和方法指导,交流小C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应对策略及教育效果。如:是否每晚与孩子有交流,交流的内容是什么?学生闹情绪时,父母有没有给予理解的语言和行为?每天是否能及时给予孩子点滴进步的鼓励?
定期定时进行沟通,旨在引导家长拉近与学校、孩子的情感距离,产生共同的话题,使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支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旨在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及教育手段,避免以长辈或过来人自居,引起冲突,激化矛盾,成功处理情绪问题。
(二)记录情绪变化,形成疏导合力
对情绪进行监控、评价是解决情绪问题的策略之一。通过情绪记录本可以让教师直接了解学生近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情绪失控症结,有利于教师展开针对性指导。
《心情记录本》是教师专为小C准备的记录本,让小C用简洁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快乐和烦恼。教师和家长每天翻阅《心情记录本》,在早晨或睡前花五分钟时间与小C进行交流,帮助他感受生活的美好,梳理当天情绪的变化。《心情记录本》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及时发现小C的困惑进行疏导,每日为小C输入情绪正能量,也起到情绪转移调控的作用。通过持续一个月的记录和交流,小C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积极主动,情绪失控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特殊学生,教师要学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以关心关爱的初心对其进行疏导教育,使之走出被不良情绪操控的困境,真正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自如、自信地生活,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