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性为核心的会展中心设计

2019-10-12 03:04金运丰杨光伟冯越强白宇西郭晓黎
建筑技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会展中心展厅片区

金运丰 杨光伟 冯越强 白宇西 郭晓黎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1 会展中心的城市性

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之日起,现代会展业就开始与城市发生紧密的联系,展现了会展业独特的魅力,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面貌,我们把这种会展与城市紧密的内在关联称为会展的城市性。当下,会展中心常被作为国内城市顶层决策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城市性更加凸显。

1.1 会展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关联

会展经济是以会议和展览活动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通过举办大规模、多层次、多种类的会议和展览,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业能给主办地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创造商机,吸引投资,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会展经济本身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测算,如果会展为该场馆每带来1元的收入,就能为相关产业带来9元的收入。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其产业结构面临升级时,正是会展经济“1:9”魔力展现的时刻,这使得会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从各城市的会展面积与其GDP的关系分布图来看,城市的会展行业发展与GDP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各城市的会展建筑面积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快速增加。

深圳市原仅有深圳会展中心1处展馆,室内展厅面积10.5万m2,国内排名第12位,但其使用率(出租率)高达50%,位居国内首位。尽管如此,该展馆数量及展厅面积均已不能适应会展业持续、快速的发展需求,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15年9月启动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项目,新建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厅总面积约50万m2,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

1.2 会展中心与城市的空间关联

大型展会带来的巨大人流、货流的交通量对周边环境的服务配套设施和交通设施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借此机会提升城市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深茂铁路(规划)与穗莞深城际线分别从研究范围的东西两侧经过,使该片区可快速对接广州、东莞、香港,融入湾区。规划的地铁20号线、12号线均在此设有站点,其中20号线被纳入会展一期工程与项目同步开展,片区向北可衔接东莞市轨道R2线,向南可达空港枢纽,进而向东达福田中心;12号线向南经福永片区与20号线于空港枢纽交汇,进而向南抵达前海中心。同时沿江高速公路也于研究范围西侧通过,并设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多层次的交通设施不但服务于会展本身,还将会展片区与城市空间编织在一起。

2 深圳会展中心城市性的体现

2.1 扩展城市结构

1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鸟瞰图

2 全国前30 位城市会展面积与GDP 的关系

3 全国143 个县市会展面积与GDP 的关系

4 会展城片区鸟瞰图

5 会展中心区位图

6 会展中心选址与城市核心的关系

会展中心因具有用地规模大、经济带动作用强的特征,其选址应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是城市结构的重要节点。现阶段城市从原有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会展中心作为未来城市发展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各种快速交通、绿化廊道与现有城市核心及其他功能板块形成紧密联系。

2013年底,深圳市委第五届十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湾区经济”。在此背景下编制的《深圳市大空港地区综合发展规划》确定了会展作为其中的核心功能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至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深圳空港新城区域地位更加凸显。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选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位置、穗港深经济走廊的核心部位、珠三角的地理中心和广东自贸区的中心,既体现了深圳海洋城市的特征,又是深圳城市结构融入大湾区并持续发挥领先优势的重要体现。

7 会展综合发展区功能圈层示意

2.2 带动片区发展

2.2.1 会展综合发展区(EDD)概念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用地的设计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近年来在会展设计领域的实践与思考,从会展活动的特征与会展产业的发展需求出发,提出了会展综合发展区(Exhibition Development District,简称EDD)的概念——在城市地区内以会展业为核心产业,以会展场馆建筑为核心建筑,综合了产业必需的各类功能用地的城市综合发展片区。

EDD以会展中心为辐射核心,自内而外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功能圈、综合配套圈、影响圈。会展核心功能圈由会展中心主体及其配套功能构成,包括会展展厅管理与出租、更新与维护、会展活动的咨询/策划/宣传/组织以及后期的跟踪分析调查等功能;会展综合配套圈由与会展经济紧密相关的功能板块构成,包括酒店、办公、餐饮商业、金融、保险、通讯、物流、文化娱乐、旅游等功能;会展影响圈由受到会展商业、人流集聚效应带动发展的功能构成,包括住宅、商业、办公以及相应配套的医疗、教育、餐饮、娱乐、公园、行政管理、基础设施等功能。

8 规划结构图

2.2.2 EDD核心功能圈+综合配套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用地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用地城市设计》的规划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会展中心,建设融入城市生活的综合体,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地标”,设计范围覆盖2.9km2,其中会展一期121.42ha,预留二期会展用地26.63ha。

除此之外,综合配套用地共54.04ha,建筑面积154.33万m2,其中酒店不少于25.00万m2,办公不少于26.16万m2,商业不多于32.29万m2(地上23.09万m2,地下9.20万m2),公寓不多于69.70万m2。

规划形成“一河、两带、三片区”的总体结构。“一河”为福永海河,是串联片区空间的主要线索;“两带”为核心功能带与会展休闲带(片区重要的线性公共开放空间和交通服务空间);“三片区”为西岸片区(集酒店、办公、餐饮、购物、娱乐、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片区)、东岸片区(环境相对独立,受会展干扰较少,主要功能为公寓,也可提供部分商务居住需求)、南岸片区(着重打造产业组团,以低密度、花园式办公空间为主)。配套用地可容纳就业人口42.5万人、居住人口11.5万人,为会展的顺利运营提供了直接保障。

9 土地利用规划图

2.2.3 EDD会展影响圈——“三城一港”

会展业的溢出将在宝安区形成催化作用,带动宝安区的产业升级,创造多元的产业体系,形成会展生态圈。随着会展中心和配套用地的建设,宝安区也在积极推进会展城的建设。会展城规划面积约10km2,将来会成为全球会展产业发展的示范区,产业布局包括会展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等多种高端产业,是“会展+科技”的世界产业高地,也是深圳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更进一步,在规划总面积29.42km2的范围内布局“三城一港”——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会展田园城以及引领湾区的海洋产业新城的宝安综合港区,力图打造世界级会展经济集群和大湾区科创产业中心。

3 基于城市性的设计方法

3.1 总体用地选取

在深圳会展中心设计之初,可用的基地尚未完全确定,除了核心区用地外,还需要在北侧和西侧两块可拓展用地中选取一块。需考虑的城市影响因素如下。

(1)环境因素:西侧可拓展用地紧邻深圳西部湾区景观带,大体量会展建筑的介入会对生态环境及景观造成影响。

(2)交通因素:会展建筑对轨道交通的依赖性很强,北侧可拓展用地与轨道12号、20号地铁线联系更紧密,能更好地满足会展建筑的使用需求。

(3)使用因素:会展核心区与西侧可拓展用地之间存在多条需穿行的立体交通干道,不利于一、二期各展厅之间的联系。

结合上述三个要素,我们做出了综合最优的选择,即采用总体用地向北拓展的方案。

3.2 会展中心与配套用地的划分

在总体用地确定的基础上,会展与配套两类主要功能用地的划分同样是基于会展与城市的关系进行判断。

(1)南北策略:在用地南侧布置会展,北侧布置综合配套与开发用地。优点:功能分区明确,各类交通不混杂,南侧城市展示面充足。不足:易形成南侧“孤岛型”会展区域,且会展的大体量与功能性对滨水景观影响大,东侧河岸资源利用不充分。

(2)东西策略:沿用地西侧布置会展,东侧布置综合配套与开发用地。优点:会展紧邻西侧多条道路展开,交通界面长,可利用的出入口位置更多;东侧河岸可利用资源充分,易打造适宜人居的河岸风貌。不足:会展南侧入口广场与展示面不足。

(3)综合策略:选择用地西南侧布置会展、东北侧布置综合配套与开发用地的用地划分模式,这一模式平衡了上述两种策略的优劣势,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能更好地满足整体项目BOD模式(Build Operate Develop,简称BOD,即建设、运营、综合开发的一体化运作模式)的开发诉求。

10 上层次规划层面(用地选取因素)

11 轨道交通层面(用地选取因素)

12 会展功能层面(用地选取因素)

13 南北策略(用地划分策略)

14 东西策略(用地划分策略)

15 综合策略(用地划分策略)

3.3 会展布局与城市空间的呼应

3.3.1 会展核心功能布局

现代会展中心用地内的主要功能空间包括会展中心建筑、室外展场、货车场地及相关管理/办公用房等,可以分为“单边式”“双边式”“其他类型”三种布局模式。对于大型、特大型会展中心,“双边式”布局因其流线明晰、货运高效及组织灵活等优势更受使用者欢迎,是近年来新建会展中心的首选模式。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中,结合用地条件与主要的交通组织方向,明确了会展中心呈南北向展开布局。考虑到展厅整体规模50万m2的配置要求,简洁明确的直线形方案对来访者而言方向性最佳,同时双边式布局的货运场地充足,能够最大化满足高效组织、管理布/撤展车辆的需求,提高布/撤展效率,从而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同时,中廊串联各展厅一字排开的布局为各类不同规模的展会使用提供了最为灵活的组织方式,建成后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可为主办方提供1万~40万m2不等的展会规模。

3.3.2 与城市界面的呼应

城市空间是为人而设计的,因而城市空间的尺度除了满足基本功能要求之外,更应将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衡量标准。由于会展中心建筑体量巨大、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对城市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压力。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会展中心不应该与城市互相隔离,而是应该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厅的布局在满足会展功能的基础上,将短边朝向主要城市界面,在人的尺度上化整为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过大的建筑体量对人产生的压迫感,同时充分利用展厅之间的通廊加强东西两侧联系。展厅之间的通廊、连廊与外围的城市道路以及空间通廊之间形成对位关系,主入口登录大厅前广场也和城市滨水广场直接相连,打通了人流和视线的廊道。通过积极呼应城市肌理,在会展中心的总体布局中留下空间,以提供未来与城市互通、对城市开放、将城市生活空间引入并形成街道的可能性。

3.4 会展与城市的衔接与过渡

为了解决不同功能和体量之间的过渡,我们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筑的西侧规划了一条特殊的“会展休闲带”。它是人流密集的功能体量之间重要的开放区域,也是在多个层面起重要作用的复合空间。在会展支撑层面,休闲带集合了公交枢纽与人流集散功能;在城市生活层面,休闲带集合了休闲活动与商业服务功能;在城市空间层面,休闲带则作为立体绿色开放空间,使会展中心与城市能顺畅地衔接与过渡。

表1 会展中心布局模式适用性比较

16 现代会展中心的3 种布局模式

17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18 会展中心布局与城市通廊

19 会展中心与城市连接方式剖面示意图

20 会展休闲带功能分解图

3.5 地域文化体现

深圳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造就了这里独有的地域文化精神。会展中心一方面作为大型功能性建筑,需要强调现代、高效的建筑语言;另一方面,会展中心的超大体量有机会也有必要成为重要的地域文化载体。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以现代的建筑和景观设计语言演绎地域文化的精神。

4 未来成长的弹性

4.1 会展中心面临的城市土地问题

首先,用地规模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如深圳老会展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密度建成区,在会展面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通过自身改造满足需求。其次,土地效益偏低。会展中心本身占地面积大,又因为投资、建设工期、效率等原因,目前以单层为主,容积率低,从城市局部土地效益角度来看并不经济。

4.2 对成长弹性的初步探讨

从对老会展地区的更新角度来看,原有的会展中心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区位,其土地效益和功能无法匹配。因此,对老会展地区的功能改变和更新改造将极大释放城市土地,为城市核心区的升级提供空间。

从预留扩建的空间角度来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日前建成的一期工程以北预留了二期会展用地26.63ha,未来可以在一期相同的布局模式和系统上有机扩展。空间预留满足了会展中心本身成长的弹性,但并未涉及土地效益问题。

从未来街区式的生长角度来看,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使现有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会展模式发生改变,而街区化设计正是一种应对未来变化的方式,它提供了展城一体化复合利用的空间可能性。通过对展厅之间通道、展厅侧面夹层/中轴通廊等空间的改造,将单一的功能转化为街道空间,通过小尺度街区街道数量和面积的增加,为人们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

猜你喜欢
会展中心展厅片区
光影回响-TW展厅
展厅中的盗贼
梅亚奇全屋展厅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创新又贴心
学中国?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等待亮相
我没有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