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封抗战烈士家书看“中国为什么赢”

2019-10-11 03:32
新传奇 2019年37期
关键词:鼠疫家书抗战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回看中国军民十四年的抗战历史,许多后人感同身受的,是那段血火岁月里多少次几近绝望的时刻。然而,我们为何依然顽强坚持下来?下面几封抗战英烈的家书,能给我们一个刻骨铭心的答案。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签下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浴血14年的中国军民,迎来了胜利的时刻。作为这个历史时刻次日的9月3日,也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比起影视剧里“杀鬼子”的给力时刻,回看这场战争的真实历史时,许多后人感同身受的,却是那段血火岁月里多少次几近绝望的时刻。然而,我们为何依然顽强坚持下来?比起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大英雄与大战役,或许下面几封抗战英烈的家书,能够给我们一个同样刻骨铭心的答案。

褚定侯家书:古来征战几人回?请告双亲勿悲

抗战相持阶段,我方正面战场上打了一场大胜仗,即1941年12月下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这场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后的第一场血战里,日本第11军在长沙外围惨遭我军痛击,参战的30个日本大队伤亡率高达2/3。我军此战在全世界面前,为中国军人争了一口气。

但“争气”的背后,更是装备差的中国士兵们一次次悲壮的牺牲。战事开始前,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排长褚定侯写给兄长褚定浩的家书,就是生动写照。

褚定侯,浙江莫干山人,曾是浙西临时中学的高中生,因为受到周恩来演讲的感召,毅然投笔从戎。从军之前,他还曾与家乡一位姑娘坠入爱河。可是国难面前,他还是留下一句“回来娶你”的承诺,拒绝了上级把他安排在后方军部的好意,来到了战火连天的前线。

也正是在这惨烈的战事期间,他给兄长褚定浩写了一封家书:

“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

在信里,他写下了自己“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必死决心,更记录下了前线将士们缺少弹药枪炮的困境,以及士兵们绑着手榴弹猛扑日军坦克的悲壮时刻。字字句句,都是战场的真实写照。

也正是在他写下这封家书的几天后,日军渡过了汨罗江。22岁的褚定侯率领全排将士浴血阻击日军,最终全排壮烈殉国。一封家书,终成绝笔。

而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开战前,如褚定侯这样留下绝笔信的,不止一人。据报道,仅是战事最激烈的1942年元旦这一天,就有1500多名战士留下了绝笔信。

刘宗歆家书:疫势未减,很忙,短时间不能走开

日军的侵华方式,除了飞机、大炮和炸弹,更有一种特殊套路:细菌战。比如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浙江前线,日军的飞机就疯狂投放细菌炸弹。仅1940年这一年,日军就对浙江发动了284次轰炸,大量含有鼠疫、大肠杆菌等病毒的细菌炸弹,被投放到浙江各地。1940年10月的宁波开明街地带,屋顶上就蔓延着大批带有鼠疫病毒的“血红色跳蚤”,整个城市上空成了“黄色瘟疫”。而就在这样的恐怖时刻,一批特殊的“战士”站了出来:中国红十字医疗队。刘宗歆,就是这支特殊部队里公认的英雄。

刘宗歆,浙江上虞人。他的父亲曾在上海银行工作,期望他也能成为一位金融人才。可酷爱医学的他,却坚持走上学医的道路。他毕业时正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他志愿加入了中国红十字医疗队,从此穿梭于枪林弹雨间,还一度在新四军军部医院工作过,抢救了不少抗战军人。

但从1940年起,日本对浙江进行疯狂的细菌战,又让他直面另一个考验。当鼠疫开始大面积蔓延时,身为浙江衢县隔离医院医务主任的他,也投身到防治鼠疫的恶战里,并为此放弃了探亲的机会。他给妻子的信里,写了走不开的原因,更写出了当时的严峻形势:

“十日来信收到,我在义乌诊治鼠疫病人已得五十多人,半死半活,疫势未减,很忙,短时间不能走开。”

也正是在这封信半年后,即1940年底,救活了不少鼠疫病人的刘宗歆,不幸也感染了鼠疫,几天后不幸殉职,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献出了29岁的生命。

抗战爆发前只有几百人的中国红十字会,在抗战爆发后人数暴增到数千,多少如刘宗歆一样的年轻人志愿加入进来,从此冒着生命危险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抗战中牺牲的会员甚至已无从统计。他们与炮火中的战士们一样,是日本侵略罪行的见证,更是无可争议的英雄。

于登云家书:本拟父子天年,未想半途分别

日本侵华以前,吉林省磐石市朝阳山镇士绅于登云,堪称乡亲们羡慕的“成功人士”。这位祖籍山东文登的汉子,是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青年时就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身为蛟河县捐税局长的他,不但家产丰厚,妻子也温柔贤惠,几个儿女更是英姿勃发。

但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改变了这一切。当日军的铁蹄席卷东三省时,在当地颇有声望的于登云,成为日军竭力拉拢的对象。只要他愿意和日军“合作”,照样还是高官厚禄的人生。但忧怀国恨的于登云,却默默作了这样的选择: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1932年2月,他毅然升起了抗日大旗。接下来的短短一个月里,这位大半生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士绅,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家产几乎散尽,悉数用于组建抗日队伍。蛟河敦化吉林等地的爱国志士,也被他联络团结起来。节节胜利的抗日武装,一度收复多处要地,却最终在日军的血腥镇压下悲壮失败。

1932年3月,于登云被日军驻吉林宪兵队关押。3月23日被害于吉林市九龙口。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这位血战不悔的汉子,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写下了一封遺书:

“成儿知悉:你年已不小,本拟父子天年,未想半途分别,你之命,父之运也!所望读书尽心,务必前途。侍母要孝,勿劳其生气,以便领你们兄弟姊妹过日子。”

看押于登云的狱卒被他的信所打动,冒死帮他将遗书带出来,交到他的儿子于渤手中。为抗日视死如归的他,在这最后一封书信里,写满的是对家人的不舍和挂怀。

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不舍,依然让他作出了勇赴国难的选择。一如那血火的14年里,无数带着对家人的挂怀奔赴前线,却与家人天人永隔的英雄们。

正是有无数像褚定侯、刘宗歆、于登云这样的英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正是这些英雄们用慷慨悲壮的就义,告诉我们“中国为什么能赢”。

(中国新闻网2019.9.3)

猜你喜欢
鼠疫家书抗战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鼠疫“六问”
重新认识鼠疫
鼠疫是一种什么病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家书( 连载一)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