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村里一个小青年写的信,把我给骂了一顿。他认为县委抓商品生产雷声大雨点小,说我耍花架子。他还从4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么一封批评信,令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兴奋不已。
习近平非常重视群众来信。据公开报道,十八大以来,他给海内外个人或群体回信有40余封。
通过信件,习近平结交了很多青年朋友。有些青年给习近平写过批评信,习近平也给他们写过道歉信。
一封批评信
“这是村里一个小青年写的信,把我给骂了一顿。他认为县委抓商品生产雷声大雨点小,说我耍花架子。他还从4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一天,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收到了一封批评信。但正是这么一封批评信,令习近平兴奋不已。
正在正定采访的记者问他:“怎么答复?”习近平笑了:“这小子好像有点儿水平,想法也基本对头,闹不好还是个人才呢。我派人去考察一下,如果这个青年果真不错,我们就请他来抓村里的商品生产。”
习近平为何对于人才会有这种强烈的渴望呢?当时改革开放不久,生产力的解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习近平不止一次给各级干部说过这样一件事:一群内地的参观者到广东考察。看到农民穿西装、打领带,甚至穿牛仔裤、花衬衫,茶座里飘着“靡靡之音”,晚间霓虹灯光怪陆离。他们不禁抱头痛哭:“我们辛辛苦苦搞社会主义搞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资本主义这样快就复辟了。”
很多干部听后都笑了,但习近平没有一笑了之,他深刻感受到了人才短缺对发展的制约。他说:“人才战略,是一切战略的战略。”为此,他在正定制定了有名的“人才九条”。他还亲自给全国各地正定籍的大學生写信:“……国家需要你们,正定的各项建设事业同样需要你们,家乡45万人民热忱地期待着你们,殷切地希冀你们为正定繁荣出力献策。”
对于正定的“人才经”,组织部门进行了调查:习近平提拔了570名优秀青年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县里各级班子充实了160名学者型干部,很多有专长的干部得到了提拔。
一封道歉信
“……各方面的来信积案如山,迟迟复信请原谅。可以找个时间聊聊,我也要向你们这些80年代的大学生学习。”
收到这封信的厦门大学生张宏樑有点蒙。看到署名习近平时才想起来,一个多月前,他给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写了一封信,但没想到习近平会亲笔回信。在回信中,习近平不但表达了歉意,还写明了住址和联系方式。本来是让秘书打个电话通知一下的事情,习近平从信的内容到信封都是自己写的。
这样亲力亲为,所为何事?原来是习近平的一名友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一些如何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观点想和习近平分享,写了厚厚的一封信,特别叮嘱张宏樑亲自交给习近平。张宏樑老家是石家庄的,他也想与这位在正定百姓中口碑很好的年轻领导干部见上一面。
见面的地点就在习近平的宿舍,客厅连着过道,很窄很小,两人也聊了很久,张宏樑至今对习近平的一段话还记忆犹新,也是习近平对那个年代年轻人的一些嘱托:“年轻人不能认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就等着将来直接分配到机关,一定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你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
后来,习近平和厦门大学的同学们交流也越来越多,开座谈会、去贫困村调研……1986年中秋节前的一天,习近平骑着自行车,带着两盒月饼到厦大学生宿舍,请同学们吃月饼,一起过节,令这些远离家乡的同学们感受到了大哥哥般的温暖。
张宏樑毕业前夕去和习近平道别,习近平像一位老大哥一样叮嘱他:“一定要下基层工作,不能总呆在上级机关,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至少要踏踏实实干上两三年,一个事情踏踏实实干上几年才有可能出成果。”
“群众来信,一律都要交给我过目”
“请永泰县俞兆坤同志调查阅酌。”
1993年6月,福建日报一名记者采访习近平时,无意中将一份内部刊物拿给他看。他看后很认真地说:“群众反映永泰县开发桃花洲的意见很重要,必须引起重视。”他随即拿起笔来批示给当时永泰县的县委书记。
习近平一到福州市委任职时就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凡是群众来信,一律都要交给我过目。”根据1993年福州市委督查科的资料,习近平任职福州市委书记后,批阅的群众来信函件达千余件,他对群众来信几乎每封必看,每看必批。
习近平曾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与走访、网上投诉、电话信访相比,群众来信蕴含的信息更丰富。据报道,国家信访局办信部门每周负责把所有写给习近平的信件往上呈报,一些重要典型信件报过去,习近平每次都会阅批。
回复群众来信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也是一个苦差事,习近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源自共产党人的初心。正如他30多年前说过的这段话:“我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尽管会有很多坎坷,每天都经历不同的挑战……但我会坚定不移走下去。”
(《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